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彩虹张掖”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0月20日 16:39

分享到:

“彩虹张掖”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十四五”张掖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综述

  2023年接待游客279.45万人次,2024年接待游客340.77万人次,2025年1月-9月份接待游客298.22万人次,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达到5.2万人次……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连年火爆,不仅带动了全市游客量的持续攀升,更联动历史文化名城、山丹军马场、马蹄寺生态文旅区等优质资源,构建起“龙头引领、全域联动、业态融合、服务优化”的文旅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十四五”期间,全市A级旅游景区增加到57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增加到22家;旅游星级饭店45家,数量和接待能力均位居全省前列;旅行社增加到241家,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获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城市,2022年荣获“文旅产业提振示范城市奖”,纳入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创建名单,“丝路明珠·彩虹张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368.44万人次,实现游客旅游花费799.55亿元,对交通、住宿、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持续凸显,已成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

文化为魂 厚植城市人文根基

  张掖坚持“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统筹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推进,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合力攻坚、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文艺精品生产激励机制,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张掖元素、丝路特色的艺术精品力作。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街区打造、节会举办等场景。积极参加国家“欢乐春节”等民间文化交流主题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先后赴以色列等14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城市开展文化交流,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提升了张掖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为基 筑牢经济增长支柱

  通过“项目带动、消费拉动、融合驱动”三措并举,张掖文旅产业实现规模与质效双提升。重点文旅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多年保持在20亿元以上,民乐古城、张平快速路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60亿元,张掖丹霞实现新三板挂牌上市,平山湖大峡谷、冰沟丹霞与省文投合作开启升级新篇章;构建以“乐餐、乐居、乐行、乐游、乐购、乐享”为核心的“金张掖·六乐”产业闭环,推出“张掖草芽鸡嗨吃季”“我们的节日·张掖36节”等特色活动,张掖老街沉浸式演出、甘州府城夜间消费场景带动夜间经济全域覆盖。推动“文旅+农业”“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多业态融合,打造乌江稻渔共生、临泽丹霞生态康养谷、百万学子研学游等标杆项目,形成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七个对标七个打造”成效显著,紧跟年轻化、夜游等文旅新趋势,文旅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热度持续攀升。

品牌引领 提升旅游吸引力

  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构建“全域覆盖、层级分明、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体系,助力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六县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七彩镇、喀尔喀小镇等一批文旅功能区,初步构建自驾旅游主体框架;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5条,拥有国家乙级民宿1家、丙级民宿5家;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2个、文旅振兴样板村20个,1个村入选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开展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全面启动“百城百场”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活动,赴外省市开展“百城万里行”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2024丝路环球旅游盛典等大型节会,数十次登上央视、央媒平台,有效提升城市热度,持续擦亮“丝路明珠·彩虹张掖”城市IP,形成强劲流量,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服务优化 文化根脉绵延传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积极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文化娱乐圈”,建成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63个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每年依托传统节假日,组织举办“文化进万家·旅游迎新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张掖“百姓大舞台”品牌创建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出台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文件,20项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名录,1人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裕固族民歌服饰亮相荷兰“茶和天下”活动;打造张掖非遗十二工坊,开发“跟着非遗游张掖”主题线路13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全国乡村工匠名师1人、省级乡村工匠26人,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业态创新 激活消费新动能

  紧扣文旅消费升级趋势,以“全链条布局、多业态融合”为方向,培育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动消费能级稳步提升。创新推出“打卡祁连山”“彩虹元”“碳中和酒店”等产品,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写生基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力;《回道张掖》《阿兰拉格达》等实景与沉浸式演艺项目实现市区及景区常态化驻场演出,引领行业体验升级;打造农旅融合标杆(乌江稻渔共生、清泉如意花海)、康养产业集群(芦水湾旅游度假区、丹霞生态康养谷)、研学旅游线路(“百万学子研学游”“9号公路”精品线),推动文旅与农业、康养、教育深度融合。新业态的布局与创新,不仅完善了文旅融合发展体系,更释放了市场消费潜力,推动张掖文旅从“观光型”向“体验型”“消费型”转变,成为推动张掖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环境优化 夯实发展基础

  以打造全国旅游市场监管“首善之区”为目标,构建优质文旅营商环境。创新推进信用监管与旅游标准化建设,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动执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验收并获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规范新兴业态管理,保障市场秩序稳定。累计举办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导游服务等各类培训900余期,实现从业人员年度培训全覆盖,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成立甘青大环线景区联盟、河西五市文旅宣传联盟,拓展甘蒙青新“四省十二城”合作圈,通过“彩虹张掖·百城万里行”等推介活动扩大文旅“朋友圈”。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的目标,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为幸福美好新张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录)

  资料图

“彩虹张掖”绘就文旅融合新画卷

——“十四五”张掖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综述

  2023年接待游客279.45万人次,2024年接待游客340.77万人次,2025年1月-9月份接待游客298.22万人次,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达到5.2万人次……张掖七彩丹霞景区连年火爆,不仅带动了全市游客量的持续攀升,更联动历史文化名城、山丹军马场、马蹄寺生态文旅区等优质资源,构建起“龙头引领、全域联动、业态融合、服务优化”的文旅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十四五”期间,全市A级旅游景区增加到57家,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增加到22家;旅游星级饭店45家,数量和接待能力均位居全省前列;旅行社增加到241家,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获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城市,2022年荣获“文旅产业提振示范城市奖”,纳入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创建名单,“丝路明珠·彩虹张掖”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368.44万人次,实现游客旅游花费799.55亿元,对交通、住宿、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持续凸显,已成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

文化为魂 厚植城市人文根基

  张掖坚持“文化为民、文化靠民、文化惠民”,统筹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推进,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合力攻坚、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文艺精品生产激励机制,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张掖元素、丝路特色的艺术精品力作。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街区打造、节会举办等场景。积极参加国家“欢乐春节”等民间文化交流主题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先后赴以色列等14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城市开展文化交流,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提升了张掖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为基 筑牢经济增长支柱

  通过“项目带动、消费拉动、融合驱动”三措并举,张掖文旅产业实现规模与质效双提升。重点文旅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多年保持在20亿元以上,民乐古城、张平快速路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60亿元,张掖丹霞实现新三板挂牌上市,平山湖大峡谷、冰沟丹霞与省文投合作开启升级新篇章;构建以“乐餐、乐居、乐行、乐游、乐购、乐享”为核心的“金张掖·六乐”产业闭环,推出“张掖草芽鸡嗨吃季”“我们的节日·张掖36节”等特色活动,张掖老街沉浸式演出、甘州府城夜间消费场景带动夜间经济全域覆盖。推动“文旅+农业”“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多业态融合,打造乌江稻渔共生、临泽丹霞生态康养谷、百万学子研学游等标杆项目,形成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七个对标七个打造”成效显著,紧跟年轻化、夜游等文旅新趋势,文旅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热度持续攀升。

品牌引领 提升旅游吸引力

  以品牌创建为引领,构建“全域覆盖、层级分明、特色鲜明”的文旅品牌体系,助力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六县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七彩镇、喀尔喀小镇等一批文旅功能区,初步构建自驾旅游主体框架;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5条,拥有国家乙级民宿1家、丙级民宿5家;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2个、文旅振兴样板村20个,1个村入选国家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开展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全面启动“百城百场”文化旅游宣传交流活动,赴外省市开展“百城万里行”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全国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2024丝路环球旅游盛典等大型节会,数十次登上央视、央媒平台,有效提升城市热度,持续擦亮“丝路明珠·彩虹张掖”城市IP,形成强劲流量,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服务优化 文化根脉绵延传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积极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文化娱乐圈”,建成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63个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每年依托传统节假日,组织举办“文化进万家·旅游迎新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3000多场次,张掖“百姓大舞台”品牌创建列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出台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文件,20项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名录,1人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裕固族民歌服饰亮相荷兰“茶和天下”活动;打造张掖非遗十二工坊,开发“跟着非遗游张掖”主题线路13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育全国乡村工匠名师1人、省级乡村工匠26人,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业态创新 激活消费新动能

  紧扣文旅消费升级趋势,以“全链条布局、多业态融合”为方向,培育文旅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推动消费能级稳步提升。创新推出“打卡祁连山”“彩虹元”“碳中和酒店”等产品,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写生基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竞争力;《回道张掖》《阿兰拉格达》等实景与沉浸式演艺项目实现市区及景区常态化驻场演出,引领行业体验升级;打造农旅融合标杆(乌江稻渔共生、清泉如意花海)、康养产业集群(芦水湾旅游度假区、丹霞生态康养谷)、研学旅游线路(“百万学子研学游”“9号公路”精品线),推动文旅与农业、康养、教育深度融合。新业态的布局与创新,不仅完善了文旅融合发展体系,更释放了市场消费潜力,推动张掖文旅从“观光型”向“体验型”“消费型”转变,成为推动张掖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环境优化 夯实发展基础

  以打造全国旅游市场监管“首善之区”为目标,构建优质文旅营商环境。创新推进信用监管与旅游标准化建设,深化“双随机一公开”联动执法,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验收并获文化和旅游部通报表扬;压实安全生产责任,规范新兴业态管理,保障市场秩序稳定。累计举办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导游服务等各类培训900余期,实现从业人员年度培训全覆盖,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成立甘青大环线景区联盟、河西五市文旅宣传联盟,拓展甘蒙青新“四省十二城”合作圈,通过“彩虹张掖·百城万里行”等推介活动扩大文旅“朋友圈”。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的目标,推动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产业,为幸福美好新张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录)

  资料图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