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奋进的中国 我们的“十四五” | 张掖:戈壁起“风”“光” 强链促发展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0月19日 09:06

分享到:

戈壁起“风”“光”强链促发展

——张掖市新能源成为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从甘州南滩最早的光伏矩阵,到平山湖综合能源基地连绵的风车森林;从高台北部滩单体最大的风电项目,到临泽板桥北滩“光伏治沙”生态示范工程——张掖的新能源版图,在不断拓展中,实现了从“零星布局”到“集群发展”的华丽转身。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紧扣“双碳”目标,立足“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路径,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9月,张掖市电力装机规模达828.9万千瓦,比2020年增加572.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比例达80.8%,位居全省前列,清洁能源已成为张掖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风光领跑:绿色装机规模突破

  甘州南滩光电产业园内,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全容量投产发电,包括临泽板桥平川、高台高崖子滩、山丹东乐滩、民乐三墩滩、肃南柳古墩滩在内的六大百万千瓦光电基地正在同步推进。

  2025年4月30日,甘州区平山湖200兆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一次成功。与此同时,高台北部滩百万千瓦风电基地20万千瓦风电项目也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张掖风光资源禀赋突出,年太阳总辐射量达6300兆焦/平方米,风电可开发量1300万千瓦,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十四五”期间,张掖大力推进3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风电244.7万千瓦、光伏425.2万千瓦、生物质能1.2万千瓦,新能源建成并网669.9万千瓦,在建330万千瓦,装机比例达80.8%,位居全省第三位。

  多能互补:构建稳定能源体系

  不仅风电、光伏“风光无限”,张掖还深谙“多能互补”之道,构建以“六储三区两源一带”为主线的新型储能发展布局,推广示范电化学储能、压缩气体储能、重力储能、氢储能、飞轮储能、光热储能等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助推构建河西走廊新型储能示范带。

  目前,建成电源侧配储电站20座57.5万千瓦/145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4座39.25万千瓦/114.5万千瓦时,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17.75万千瓦/321.5万千瓦时,在建电网侧储能电站4座95万千瓦/310万千瓦时。临泽天海共享储能电站、华能山丹东乐北滩集中式储能电站、民乐县阿特斯共享储能电站一期等项目已建成,全钒液流、磷酸铁锂、重力储能等多元储能方案先后落地,已投运及在建储能项目建设规模194.25万千瓦/664.5万千瓦时。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盘道山、皇城两大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将成为西北电网的“超级充电宝”。火电“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2×100万千瓦燃煤机组扩建工程即将投运。

  电网建设:打造能源外送通道

  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如何将清洁电力高效送出成为关键课题。张掖市在“输电”领域内外并举,正全力打通绿电外送“大动脉”。

  2025年8月,张掖电厂750千伏送出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抓紧时间放线,加快推进这一甘肃省“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张掖市紧盯电力基础设施固强补弱,甘州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等一批电力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330千伏团结变、平山湖330汇集站等配电网工程加快实施,将大幅提升河西电网的输电能力与安全稳定性。为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张掖市统筹陇电外送通道和省内骨干网建设,大力推进“陇电入川”特高压工程。同时,积极谋划巴丹吉林沙漠(张掖)基地项目,推动张掖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骨干电网建设,为绿电外送构建了坚实通道。

  这些输电工程的建设,让张掖的清洁能源不仅能够就地消纳,还可以远距离输送至中东部地区,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业集聚:从能源开发到装备制造

  坚持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同步发展,持续推进风电产业链、光伏发电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链培育壮大、延伸补强。风电产业链已招引落地中国船舶、上海电气等风机制造企业,形成年产风机总装120万千瓦、叶片生产450台套、塔筒400台套的生产能力;硅基光伏产业链已招引落地河西硅业、天合光能、浙江德斯泰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年产工业硅6万吨、光伏组件0.8吉瓦、光伏支架4.12万吨的生产能力;氢能产业链已招引落地中国能建、江苏宏泽海槿等制氢及制氢装备制造企业,形成年制氢320吨、年产制氢电解槽100套、日加氢500公斤的生产能力。储能产业链招引落地广东易事特、浙江正泰、江苏阿特斯等储能头部企业,建成年产500兆瓦全钒液流、年产250万千瓦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生产线。

  生态共赢: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

  张掖市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据测算,仅平山湖200兆瓦风电项目,每年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45万吨;高台北部滩百万千瓦风电基地20万千瓦风电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4.3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3万吨;长电新能100兆瓦光伏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35万吨。

  在生态脆弱的戈壁地区,张掖坚持生态优先,建成投运“光伏治沙”示范项目50万千瓦。同时,推动建设“沙戈荒”大基地项目420万千瓦开展工作,努力打造发电与治沙双赢局面。

  如今在张掖,从甘州平山湖的风电场到山丹东乐北滩的光伏基地,从临泽的绿氢合成氨项目到张掖经开区的储能电池生产线,一条覆盖“发输储用造”的完整能源产业链已然成形。放眼“十四五”收官之年,张掖将继续坚持“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光电、抽水蓄能基地建设。昔日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今天正在成为点亮甘肃乃至全国绿色发展的“清洁能源硅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录)

资料图

戈壁起“风”“光”强链促发展

——张掖市新能源成为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从甘州南滩最早的光伏矩阵,到平山湖综合能源基地连绵的风车森林;从高台北部滩单体最大的风电项目,到临泽板桥北滩“光伏治沙”生态示范工程——张掖的新能源版图,在不断拓展中,实现了从“零星布局”到“集群发展”的华丽转身。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紧扣“双碳”目标,立足“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路径,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9月,张掖市电力装机规模达828.9万千瓦,比2020年增加572.8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比例达80.8%,位居全省前列,清洁能源已成为张掖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风光领跑:绿色装机规模突破

  甘州南滩光电产业园内,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全容量投产发电,包括临泽板桥平川、高台高崖子滩、山丹东乐滩、民乐三墩滩、肃南柳古墩滩在内的六大百万千瓦光电基地正在同步推进。

  2025年4月30日,甘州区平山湖200兆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一次成功。与此同时,高台北部滩百万千瓦风电基地20万千瓦风电项目也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张掖风光资源禀赋突出,年太阳总辐射量达6300兆焦/平方米,风电可开发量1300万千瓦,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十四五”期间,张掖大力推进3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6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风电244.7万千瓦、光伏425.2万千瓦、生物质能1.2万千瓦,新能源建成并网669.9万千瓦,在建330万千瓦,装机比例达80.8%,位居全省第三位。

  多能互补:构建稳定能源体系

  不仅风电、光伏“风光无限”,张掖还深谙“多能互补”之道,构建以“六储三区两源一带”为主线的新型储能发展布局,推广示范电化学储能、压缩气体储能、重力储能、氢储能、飞轮储能、光热储能等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助推构建河西走廊新型储能示范带。

  目前,建成电源侧配储电站20座57.5万千瓦/145万千瓦时、电网侧储能电站4座39.25万千瓦/114.5万千瓦时,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17.75万千瓦/321.5万千瓦时,在建电网侧储能电站4座95万千瓦/310万千瓦时。临泽天海共享储能电站、华能山丹东乐北滩集中式储能电站、民乐县阿特斯共享储能电站一期等项目已建成,全钒液流、磷酸铁锂、重力储能等多元储能方案先后落地,已投运及在建储能项目建设规模194.25万千瓦/664.5万千瓦时。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盘道山、皇城两大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将成为西北电网的“超级充电宝”。火电“压舱石”作用持续发挥,2×100万千瓦燃煤机组扩建工程即将投运。

  电网建设:打造能源外送通道

  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如何将清洁电力高效送出成为关键课题。张掖市在“输电”领域内外并举,正全力打通绿电外送“大动脉”。

  2025年8月,张掖电厂750千伏送出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抓紧时间放线,加快推进这一甘肃省“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张掖市紧盯电力基础设施固强补弱,甘州750千伏变电站主变扩建等一批电力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建成,330千伏团结变、平山湖330汇集站等配电网工程加快实施,将大幅提升河西电网的输电能力与安全稳定性。为破解新能源消纳瓶颈,张掖市统筹陇电外送通道和省内骨干网建设,大力推进“陇电入川”特高压工程。同时,积极谋划巴丹吉林沙漠(张掖)基地项目,推动张掖西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骨干电网建设,为绿电外送构建了坚实通道。

  这些输电工程的建设,让张掖的清洁能源不仅能够就地消纳,还可以远距离输送至中东部地区,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业集聚:从能源开发到装备制造

  坚持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同步发展,持续推进风电产业链、光伏发电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链培育壮大、延伸补强。风电产业链已招引落地中国船舶、上海电气等风机制造企业,形成年产风机总装120万千瓦、叶片生产450台套、塔筒400台套的生产能力;硅基光伏产业链已招引落地河西硅业、天合光能、浙江德斯泰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年产工业硅6万吨、光伏组件0.8吉瓦、光伏支架4.12万吨的生产能力;氢能产业链已招引落地中国能建、江苏宏泽海槿等制氢及制氢装备制造企业,形成年制氢320吨、年产制氢电解槽100套、日加氢500公斤的生产能力。储能产业链招引落地广东易事特、浙江正泰、江苏阿特斯等储能头部企业,建成年产500兆瓦全钒液流、年产250万千瓦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生产线。

  生态共赢: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

  张掖市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据测算,仅平山湖200兆瓦风电项目,每年就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2.45万吨;高台北部滩百万千瓦风电基地20万千瓦风电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4.3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3万吨;长电新能100兆瓦光伏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35万吨。

  在生态脆弱的戈壁地区,张掖坚持生态优先,建成投运“光伏治沙”示范项目50万千瓦。同时,推动建设“沙戈荒”大基地项目420万千瓦开展工作,努力打造发电与治沙双赢局面。

  如今在张掖,从甘州平山湖的风电场到山丹东乐北滩的光伏基地,从临泽的绿氢合成氨项目到张掖经开区的储能电池生产线,一条覆盖“发输储用造”的完整能源产业链已然成形。放眼“十四五”收官之年,张掖将继续坚持“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光电、抽水蓄能基地建设。昔日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今天正在成为点亮甘肃乃至全国绿色发展的“清洁能源硅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录)

资料图

编辑:赵燕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