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种良田筑高地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
在中国制种产业的宏大版图上,张掖正以“张掖有种·种天下”的产业底气,凸显“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张掖”的硬核实力。
“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五年来,张掖市坚决扛牢维护粮食和种子安全的使命任务,紧扣“一屏三地”功能定位,扬优聚势、突出特色,形成了以玉米种业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种业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等种业多元化发展的“1+3+N”农作物种业体系,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2024年制种玉米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张掖玉米种子”品牌价值达到192.4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种业发展答卷。
育繁推一体化:打通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在种子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精心选育新品种;在加工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在试验田中,农技人员认真记录着每个品种的表现……这一幕幕场景,勾勒出张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生动画面。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细心观察,从生产线的严谨工序到市场终端的品质把控,张掖构建起完整的玉米种子产业体系,吸引众多企业将研发中心和销售总部落户于此,产业生态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研发销售两端在外、基地生产在张”模式逐步转变为“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格局。
“十四五”以来,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张掖市新审定玉米新品种303个,占近15年审定总量的半数以上,精细化玉米种子加工率由2020年的30.3%提高到56.2%。企业总部研发销售逐步向张掖子公司转移,张掖本地营收品种生产面积达到35.15万亩,较2020年增幅高达308.2%,“张掖玉米种子”商标使用企业也由2020年的4家增加到48家。
如今,“张掖玉米种子”已成为价值超百亿元的金字招牌,全市建成25个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年加工能力突破6亿公斤,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集聚区。
竞争性配置:让好基地遇见好企业
走进张掖的制种基地,连片的玉米在秋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种子之间绵延六十余载的深厚情缘。推动张掖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正是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
这项改革犹如一位独具慧眼的“红娘”,以破解基地配置难题为突破口,让优质基地与优势企业缔结良缘,共同谱写现代种业新篇章。“牵线”过程中,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公开发布基地配置公告,将每块土地的位置、规模、适种品种等基础信息完整呈现,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开透明;制种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经过农业农村部门的系统审核,从资格审查到组织评审,从结果公示到合同签订,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这一流程既确保了基地配置的规范有序,又实现了资源与企业实力的最优组合。
通过建立竞争性配置机制,张掖构建起“优质资源—优势企业—优秀品种”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要素实现更高水平优化整合。2024年,全市玉米制种企业税收净入库总额1.21亿元,较2020年的0.28亿元增加到0.93亿元、增幅332.1%。农户来自玉米制种的收益达到2020年的1.5倍,主产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745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9%,制种款连续三年兑付率达到100%。
如今,张掖已建成超过百万亩的高标准制种基地,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的华丽转身,为保障国家种源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
地企携手:构建种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2月24日,地企精诚合作构建良好种业生态合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座谈会召开,种子企业代表感慨道:“在张掖,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亲清政商关系和贴心服务。”这样的评价,源于张掖市委、市政府推动地企精诚合作的坚定决心。
政府在构建种业生态中发挥着引导、推动和服务作用。从财政扶持到人才支撑,从基地建设到营商环境,张掖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包抓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合作共赢,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这些举措如同春雨润物,滋养着种业发展的沃土,让企业得以舒心发展、放心耕耘、安心收获。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新增“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家、“入规纳统”企业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由2020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9.84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收入由2020年的6.1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2.75亿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玉米制种企业巨头来张掖扎根发展、投资兴业。企业与市委、市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描绘着张掖种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信用筑基:打造种业营商新高地
在张掖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流精准勾勒出种业发展的“信用图谱”——34家AAA+级、32家AAA级玉米种子企业的信用档案动态呈现,生产许可、品种备案、产地检疫、质量认证等八大类信息相互衔接,共同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制种企业的专属信用“二维码”即刻生成,种子调运轨迹、质量认证、金融授信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每袋种子都配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至具体田块。这套与“甘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的“码上诚信”系统,以其透明可信的特质,为全国客商提供了坚实的品质保障。
得益于张掖市对高信用企业的研发激励政策,种业企业得以专注攻关种源关键技术。目前,全市70%以上制种企业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形成“优质信用吸引优质企业”的良性循环。当“张掖有种·种天下”的品牌影响力随着种子运输网络辐射全国,这座丝路古城正以诚信为基,深耕现代种业发展沃土,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种子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回望“十四五”,从改革破题到地企同心,从链条整合到信用加持,张掖用创新实践诠释着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面向“十五五”,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种业振兴道路上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种业力量。(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玉杰 黄学超)
资料图
精种良田筑高地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
在中国制种产业的宏大版图上,张掖正以“张掖有种·种天下”的产业底气,凸显“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就有一粒来自张掖”的硬核实力。
“十四五”即将圆满收官。五年来,张掖市坚决扛牢维护粮食和种子安全的使命任务,紧扣“一屏三地”功能定位,扬优聚势、突出特色,形成了以玉米种业为主导,蔬菜、马铃薯、油菜种业为重点,瓜类、花卉、中药材等种业多元化发展的“1+3+N”农作物种业体系,建成了全国面积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最具优势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2024年制种玉米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张掖玉米种子”品牌价值达到192.4亿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种业发展答卷。
育繁推一体化:打通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
在种子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精心选育新品种;在加工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在试验田中,农技人员认真记录着每个品种的表现……这一幕幕场景,勾勒出张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生动画面。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细心观察,从生产线的严谨工序到市场终端的品质把控,张掖构建起完整的玉米种子产业体系,吸引众多企业将研发中心和销售总部落户于此,产业生态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研发销售两端在外、基地生产在张”模式逐步转变为“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格局。
“十四五”以来,产业创新步伐加快,张掖市新审定玉米新品种303个,占近15年审定总量的半数以上,精细化玉米种子加工率由2020年的30.3%提高到56.2%。企业总部研发销售逐步向张掖子公司转移,张掖本地营收品种生产面积达到35.15万亩,较2020年增幅高达308.2%,“张掖玉米种子”商标使用企业也由2020年的4家增加到48家。
如今,“张掖玉米种子”已成为价值超百亿元的金字招牌,全市建成25个现代化玉米种子加工中心,年加工能力突破6亿公斤,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技术集聚区。
竞争性配置:让好基地遇见好企业
走进张掖的制种基地,连片的玉米在秋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与种子之间绵延六十余载的深厚情缘。推动张掖玉米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正是玉米制种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
这项改革犹如一位独具慧眼的“红娘”,以破解基地配置难题为突破口,让优质基地与优势企业缔结良缘,共同谱写现代种业新篇章。“牵线”过程中,县(区)农业农村部门公开发布基地配置公告,将每块土地的位置、规模、适种品种等基础信息完整呈现,确保资源配置的公开透明;制种企业递交的申报材料经过农业农村部门的系统审核,从资格审查到组织评审,从结果公示到合同签订,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这一流程既确保了基地配置的规范有序,又实现了资源与企业实力的最优组合。
通过建立竞争性配置机制,张掖构建起“优质资源—优势企业—优秀品种”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要素实现更高水平优化整合。2024年,全市玉米制种企业税收净入库总额1.21亿元,较2020年的0.28亿元增加到0.93亿元、增幅332.1%。农户来自玉米制种的收益达到2020年的1.5倍,主产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745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9%,制种款连续三年兑付率达到100%。
如今,张掖已建成超过百万亩的高标准制种基地,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的华丽转身,为保障国家种源安全筑起了坚实屏障。
地企携手:构建种业发展的“良性生态”
2月24日,地企精诚合作构建良好种业生态合力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座谈会召开,种子企业代表感慨道:“在张掖,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亲清政商关系和贴心服务。”这样的评价,源于张掖市委、市政府推动地企精诚合作的坚定决心。
政府在构建种业生态中发挥着引导、推动和服务作用。从财政扶持到人才支撑,从基地建设到营商环境,张掖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包抓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及时了解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合作共赢,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资金支持,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这些举措如同春雨润物,滋养着种业发展的沃土,让企业得以舒心发展、放心耕耘、安心收获。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新增“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家、“入规纳统”企业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由2020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9.84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收入由2020年的6.1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2.75亿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玉米制种企业巨头来张掖扎根发展、投资兴业。企业与市委、市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描绘着张掖种业发展的美好蓝图。
信用筑基:打造种业营商新高地
在张掖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流精准勾勒出种业发展的“信用图谱”——34家AAA+级、32家AAA级玉米种子企业的信用档案动态呈现,生产许可、品种备案、产地检疫、质量认证等八大类信息相互衔接,共同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监管体系。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制种企业的专属信用“二维码”即刻生成,种子调运轨迹、质量认证、金融授信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
每袋种子都配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至具体田块。这套与“甘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的“码上诚信”系统,以其透明可信的特质,为全国客商提供了坚实的品质保障。
得益于张掖市对高信用企业的研发激励政策,种业企业得以专注攻关种源关键技术。目前,全市70%以上制种企业信用等级达到A级以上,形成“优质信用吸引优质企业”的良性循环。当“张掖有种·种天下”的品牌影响力随着种子运输网络辐射全国,这座丝路古城正以诚信为基,深耕现代种业发展沃土,为保障国家粮食和种子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回望“十四五”,从改革破题到地企同心,从链条整合到信用加持,张掖用创新实践诠释着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面向“十五五”,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种业振兴道路上展现更大担当、实现更大作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种业力量。(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玉杰 黄学超)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