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优聚势突出特色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篇章
——“十四五”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历史是一页页书写的,事业是一程程接力的。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这五年,是张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五年,也是张掖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改革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张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和种子安全、战略通道安全的使命任务,聚焦省委赋予的“一屏三地”功能定位,扬优聚势、突出特色,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间,张掖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聚焦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持续用力,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坚决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突出“矿、电、人、火”四个关键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果,坚决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好;培黎职业学院一、二期建成招生,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办学,坚决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好,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张掖落到实处。
没有一份成绩的取得是容易的。从2021到2025,张掖发展的信心决心更加强劲、创新活力更加澎湃、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实践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推进。
“体格”更壮三个百亿级台阶的“含金量”
“十四五”时期,张掖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家底”更加殷实,底气持续增强——
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从总量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491.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680.9亿元、年均增长6.5%,高于全国1个、全省0.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经济总量突破730亿元,实现五年迈上三个百亿级台阶。从质量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9%;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24年经营主体总量达15.3万户、较2020年增长33%,其中“四上”在库企业1298户、居全省第3;城乡发展更为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1.81∶1收窄至1.65∶1……一系列数据清晰勾勒出5年经济增长脉络图。
增长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集中体现,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激发出的澎湃活力,更是全市上下聚力攻坚、笃行实干的生动诠释。
结构调优张掖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新量”
向新向好,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具有张掖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种业、综合能源、文化旅游……这些镌刻着张掖印记的产业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彩。“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培育壮大现代种业、绿色蔬菜、张掖肉牛、优质奶业、戈壁节水生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力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六个空间”,2024年一产总量达到174.5亿元、居全省第2,农民经营性净收入达到11370元。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张掖特色“363”工业发展体系,“十四五”累计开工工业项目338个、建成217个,工业固投年均增长44.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1户、总量达289户,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贡献率达70.4%,建成和在建风光新能源突破1000万千瓦、增加903万千瓦,初步构建形成“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六个对标国际化”,新增4A级以上景区5家、总量达22家,继续保持全省首位,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4400万人次。
生态向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含绿量”
身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地处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布局的重点区域——生态,注定成为张掖的底色和担当。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把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对全国全省最大的贡献,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占比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大幅增长,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实现从“由乱到治”向“由治到美”的加速转变。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下游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今年西居延海实现5年来首度进水,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正加快建设。“十四五”治理退化草地1000万亩、沙化土地409万亩,2024年林草覆盖率达63.4%,全市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稳定,被国务院表扬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
同时,还积极探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全市能耗强度四年累计下降11.61%;着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35万亩造林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开发、生态产品碳汇质押贷款、“零碳校园”等“碳中和”主体创建、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认证等一系列全省首个、首次、首批。
城乡互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含融量”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在“强城”“兴村”“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一幅城乡共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张掖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聚力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十四五”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7万亩,占基本农田的76%、占比居全省第1,2024年以占全省7.9%的粮播面积贡献了12%的产量,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编制511个发展类村庄规划,建成全域导视系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10个,完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2.55万户、为全省最多,被评为全国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纵深推进“六宜”城市建设,确定生态型、旅游型城市定位,全面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商宜学宜养”城市,城区供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G网络覆盖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覆盖率实现“六个100%”。
动能焕新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的“含创量”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制约,让经营主体放开手脚谋发展?如何打破旧有规则约束,让玉米制种企业、制种农户进入良性循环?如何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让村集体有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如何巩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地位优势,让“走出去”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发展所需、改革所向、张掖必为”的改革思路,先后承接中央和省委部署改革任务489项、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195个,特别是探索推进工业园区“七项”改革、玉米制种优质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等48项原创性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加快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培育进出口贸易蔬菜企业50多家,成为全省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鲜活农产品最多的市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四五”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408亿元、年均增长18.8%,引进三个“500强”企业项目188项。
民生为要人民群众切身可及的“含福量”
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孩子能“上好学”的期盼里,在家人能“看好病”的安心间,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中,也在晚年幸福的从容里——医疗、教育、文化、养老这些关系每个人每一天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社会事业,正是“含福量”最真切的源泉。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全市高考录取率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二等以上医疗水平,每千人拥有病床位10.47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张;六县区全部高标准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所并免费开放;乡镇(街道)养老机构(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验收位列西部地区第一。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张掖”工程,结对帮扶“三类群体”10530人,帮办实事1.6万件;建立“每季一题”“接诉即办”服务群众两项机制,“一事一方案”解决19个方面民生问题,“12345”便民热线按期办结率、满意率达100%、99.7%。坚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肃南县率先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张掖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扎实推进主动创安创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稳定在98%以上,防震减灾综合考核连续8年获全省一等奖,平安甘肃考评连续6年获得优秀等次。(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伟)
资料图
扬优聚势突出特色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篇章
——“十四五”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历史是一页页书写的,事业是一程程接力的。
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即将收官。这五年,是张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五年,也是张掖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改革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张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和种子安全、战略通道安全的使命任务,聚焦省委赋予的“一屏三地”功能定位,扬优聚势、突出特色,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间,张掖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聚焦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持续用力,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坚决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突出“矿、电、人、火”四个关键巩固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成果,坚决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好;培黎职业学院一、二期建成招生,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办学,坚决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好,清单化、项目化、责任化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张掖落到实处。
没有一份成绩的取得是容易的。从2021到2025,张掖发展的信心决心更加强劲、创新活力更加澎湃、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中国式现代化张掖实践正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向前推进。
“体格”更壮三个百亿级台阶的“含金量”
“十四五”时期,张掖经济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家底”更加殷实,底气持续增强——
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从总量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491.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680.9亿元、年均增长6.5%,高于全国1个、全省0.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经济总量突破730亿元,实现五年迈上三个百亿级台阶。从质量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9%;市场主体活力迸发,2024年经营主体总量达15.3万户、较2020年增长33%,其中“四上”在库企业1298户、居全省第3;城乡发展更为均衡,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1.81∶1收窄至1.65∶1……一系列数据清晰勾勒出5年经济增长脉络图。
增长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集中体现,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激发出的澎湃活力,更是全市上下聚力攻坚、笃行实干的生动诠释。
结构调优张掖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新量”
向新向好,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具有张掖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种业、综合能源、文化旅游……这些镌刻着张掖印记的产业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光彩。“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培育壮大现代种业、绿色蔬菜、张掖肉牛、优质奶业、戈壁节水生态农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力拓展现代农业发展“六个空间”,2024年一产总量达到174.5亿元、居全省第2,农民经营性净收入达到11370元。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加快构建张掖特色“363”工业发展体系,“十四五”累计开工工业项目338个、建成217个,工业固投年均增长44.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1户、总量达289户,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贡献率达70.4%,建成和在建风光新能源突破1000万千瓦、增加903万千瓦,初步构建形成“制—储—运—加—用”氢能全产业链。扎实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六个对标国际化”,新增4A级以上景区5家、总量达22家,继续保持全省首位,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4400万人次。
生态向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含绿量”
身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地处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布局的重点区域——生态,注定成为张掖的底色和担当。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把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对全国全省最大的贡献,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占比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大幅增长,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实现从“由乱到治”向“由治到美”的加速转变。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下游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1年不干涸,今年西居延海实现5年来首度进水,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正加快建设。“十四五”治理退化草地1000万亩、沙化土地409万亩,2024年林草覆盖率达63.4%,全市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稳定,被国务院表扬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市。
同时,还积极探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分领域分行业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全市能耗强度四年累计下降11.61%;着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35万亩造林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项目开发、生态产品碳汇质押贷款、“零碳校园”等“碳中和”主体创建、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认证等一系列全省首个、首次、首批。
城乡互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含融量”
城市,让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在“强城”“兴村”“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一幅城乡共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张掖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聚力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十四五”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7万亩,占基本农田的76%、占比居全省第1,2024年以占全省7.9%的粮播面积贡献了12%的产量,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编制511个发展类村庄规划,建成全域导视系统,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210个,完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2.55万户、为全省最多,被评为全国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纵深推进“六宜”城市建设,确定生态型、旅游型城市定位,全面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商宜学宜养”城市,城区供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G网络覆盖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覆盖率实现“六个100%”。
动能焕新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的“含创量”
如何破除体制机制制约,让经营主体放开手脚谋发展?如何打破旧有规则约束,让玉米制种企业、制种农户进入良性循环?如何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让村集体有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如何巩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地位优势,让“走出去”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潜力、向创新要动力,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发展所需、改革所向、张掖必为”的改革思路,先后承接中央和省委部署改革任务489项、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195个,特别是探索推进工业园区“七项”改革、玉米制种优质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等48项原创性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加快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步伐,培育进出口贸易蔬菜企业50多家,成为全省向“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鲜活农产品最多的市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四五”落实省外到位资金1408亿元、年均增长18.8%,引进三个“500强”企业项目188项。
民生为要人民群众切身可及的“含福量”
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孩子能“上好学”的期盼里,在家人能“看好病”的安心间,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中,也在晚年幸福的从容里——医疗、教育、文化、养老这些关系每个人每一天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的社会事业,正是“含福量”最真切的源泉。
“十四五”以来,张掖坚持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全市高考录取率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立医院全部达到二等以上医疗水平,每千人拥有病床位10.47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张;六县区全部高标准建成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所并免费开放;乡镇(街道)养老机构(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验收位列西部地区第一。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张掖”工程,结对帮扶“三类群体”10530人,帮办实事1.6万件;建立“每季一题”“接诉即办”服务群众两项机制,“一事一方案”解决19个方面民生问题,“12345”便民热线按期办结率、满意率达100%、99.7%。坚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肃南县率先建设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张掖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扎实推进主动创安创稳,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稳定在98%以上,防震减灾综合考核连续8年获全省一等奖,平安甘肃考评连续6年获得优秀等次。(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伟)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