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张掖:筑牢青山屏障 守好绿水之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0月13日 11:05

分享到:

筑牢青山屏障守好绿水之脉
——“十四五”时期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斐然

  中国张掖网讯 深秋的祁连山层林尽染,色彩斑斓,云杉林海如墨玉屏风静立,白桦枝头换上金色叶裙,峰顶银白冠冕和赭红色山峦相映成趣,与渐次铺展的黄色草甸、蜿蜒而出的黑河遥相呼应。缭绕晨雾中,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群踏着层次渐染的山脊觅食,它们的足迹与红外相机记录的活动轨迹重叠,印证着这座壮阔青山持续向好的生态系统。

  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估报告显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分别增长10.9%、7.8%、14.8%,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95科465属1501种、野生脊椎动物29目80科360种,分布有雪豹、豺、荒漠猫、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马麝、猞猁、藏狐、棕熊、马鹿、岩羊、蓝马鸡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9种。

  好生态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呵护。“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度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治理、监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成效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充分肯定,祁连山整改整治做法入选中组部干部培训案例,生态环境部将其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改整治“教科书”“博物馆”进行总结。张掖市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国务院表彰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被中国网评为“中国践行绿色发展新标杆”“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荣获2023绿色亚太环保成就奖“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做法在第七届“甘肃·祁连山论坛”交流推广,祁连山生态环保考核连续三年均为“优秀”等次,张掖黑河湿地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张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全面彻底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举一反三、标本兼治,不讲条件、不打折扣推动问题整改整治,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治理一片领域。坚持把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具体问题与面上问题紧密结合,深挖病根、精准施策,组织开展“七大行动”,深入推进“五个年”措施落实,扎实开展“三项专项整治”,系统解决影响和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协同推进、一体落实。

  坚决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修订《张掖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提供基础支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43.09%。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政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落实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案件会商处置、规范移送等制度机制,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执法检查。运用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建设“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张掖市生态环保问题网格化处置工作平台,实现全域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全覆盖监测、全链条监管和闭环化管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空气质量连续9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2021年-2024年国控断面考核排名全国前列,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制定出台《张掖市水资源预算管理办法》,实行水预算管理制度。编制《黑河流域(张掖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合理利用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负面清单,全市地下水取用更加规范,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用水总量压减有力有序,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累计调水285.83亿立方米、占来水量的61.3%,下游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启动建设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建成6个全国节水型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三项改革”,开展水权交易2248宗5803万立方米,6县区全部完成地下水水价调整,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20.33亿立方米,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内,压减地下水开采量4125万立方米,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6个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之一。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7.06%,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2%,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30.0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51.35%,张掖市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五年来治理退化草地744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383.1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程度呈现“双减双降”态势。在全省率先编制《张掖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保障。黑河湿地呈现良性演替趋势,保护区新增植物和鸟类比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增加14%、50%,其中调查发现“鸟中大熊猫”黑鹳627只,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

  祁连山下、黑河岸边,满域芳华、水清岸绿,全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青山绿水间铺就的“生态赋能发展”图景愈加清晰,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肃南县入选全国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南县列入黑河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试点范围,2020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省级奖励资金8497万元。张掖市率先在全省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2023年全市生态产品价值(GEP)2333.67亿元,完成400万亩草原碳汇和35.1万亩林业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同时开发成功的地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规模化参与张掖新能源开发,2个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在全国首创电价获利空间直接反哺地方经济模式。挂牌首发祁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推出“生态贷”“碳票”“GEP贷”等金融新产品和“碳普惠+募资造林”等投资新模式,发放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300万元、“生态贷”80万元、“GEP贷”4笔1000万元,绿水青山“好颜值”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海)

  资料图

筑牢青山屏障守好绿水之脉
——“十四五”时期张掖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斐然

  中国张掖网讯 深秋的祁连山层林尽染,色彩斑斓,云杉林海如墨玉屏风静立,白桦枝头换上金色叶裙,峰顶银白冠冕和赭红色山峦相映成趣,与渐次铺展的黄色草甸、蜿蜒而出的黑河遥相呼应。缭绕晨雾中,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群踏着层次渐染的山脊觅食,它们的足迹与红外相机记录的活动轨迹重叠,印证着这座壮阔青山持续向好的生态系统。

  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估报告显示,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较2017年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分别增长10.9%、7.8%、14.8%,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共有维管植物95科465属1501种、野生脊椎动物29目80科360种,分布有雪豹、豺、荒漠猫、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马麝、猞猁、藏狐、棕熊、马鹿、岩羊、蓝马鸡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9种。

  好生态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呵护。“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度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修复、治理、监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成效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充分肯定,祁连山整改整治做法入选中组部干部培训案例,生态环境部将其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整改整治“教科书”“博物馆”进行总结。张掖市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国务院表彰为2022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被中国网评为“中国践行绿色发展新标杆”“中国最美绿水青山生态名城”,荣获2023绿色亚太环保成就奖“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做法在第七届“甘肃·祁连山论坛”交流推广,祁连山生态环保考核连续三年均为“优秀”等次,张掖黑河湿地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张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全面彻底整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作为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举一反三、标本兼治,不讲条件、不打折扣推动问题整改整治,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完善一套制度、治理一片领域。坚持把解决当前问题与长远问题、具体问题与面上问题紧密结合,深挖病根、精准施策,组织开展“七大行动”,深入推进“五个年”措施落实,扎实开展“三项专项整治”,系统解决影响和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问题,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协同推进、一体落实。

  坚决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修订《张掖市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张掖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党政同责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提供基础支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43.09%。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政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落实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重大生态环境破坏案件会商处置、规范移送等制度机制,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执法检查。运用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建设“一库一图十二网九平台”智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张掖市生态环保问题网格化处置工作平台,实现全域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全覆盖监测、全链条监管和闭环化管理。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环境空气质量连续9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2021年-2024年国控断面考核排名全国前列,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制定出台《张掖市水资源预算管理办法》,实行水预算管理制度。编制《黑河流域(张掖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合理利用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负面清单,全市地下水取用更加规范,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用水总量压减有力有序,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连续25年完成黑河分水国家战略任务,累计调水285.83亿立方米、占来水量的61.3%,下游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启动建设新时代全国节水型社会新标杆,建成6个全国节水型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三项改革”,开展水权交易2248宗5803万立方米,6县区全部完成地下水水价调整,2024年全市用水总量20.33亿立方米,控制在省上下达指标内,压减地下水开采量4125万立方米,张掖市被确定为全国6个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之一。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7.06%,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4.2%,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30.0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51.35%,张掖市入选全国首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五年来治理退化草地744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383.1万亩,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和程度呈现“双减双降”态势。在全省率先编制《张掖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保障。黑河湿地呈现良性演替趋势,保护区新增植物和鸟类比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增加14%、50%,其中调查发现“鸟中大熊猫”黑鹳627只,成为全国已知最大黑鹳种群地。

  祁连山下、黑河岸边,满域芳华、水清岸绿,全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青山绿水间铺就的“生态赋能发展”图景愈加清晰,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推进,肃南县入选全国50个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南县列入黑河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试点范围,2020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省级奖励资金8497万元。张掖市率先在全省发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成果,2023年全市生态产品价值(GEP)2333.67亿元,完成400万亩草原碳汇和35.1万亩林业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同时开发成功的地市。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引进国内外头部企业规模化参与张掖新能源开发,2个千万千瓦级风光清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在全国首创电价获利空间直接反哺地方经济模式。挂牌首发祁连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推出“生态贷”“碳票”“GEP贷”等金融新产品和“碳普惠+募资造林”等投资新模式,发放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300万元、“生态贷”80万元、“GEP贷”4笔1000万元,绿水青山“好颜值”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海)

  资料图

编辑:邢琪琦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