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展新卷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农业农村发展综述
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张掖这片被祁连山雪水润泽的土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无数优质的农特产品——
2025年3月、2025年9月,“金张掖农优品”先后入选九三阅兵活动保供产品、参与全国两会保供任务;
2025年4月,“金张掖农优品”在惊艳京城,20多个张掖农优产品从西北大地端上京城餐桌,既为首都市民带去更多绿色优质美食,也为“金张掖农优品”品牌鎏金赋彩。
2025年9月,张掖六大类50余种特色农产品集体亮相,迅速成为海内外专业客商关注的焦点;
……
一次次高光表现,印证了“金张掖农优品”的硬核实力与市场公信力,标志着张掖现代农业真正实现了从西北绿洲到国际舞台的跨越。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以建设农业强市和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为锚点,在广袤的河西走廊上书写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粮食亩均单产为全国的1.22倍,一产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3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37.1%,“五化”基地保障全国半壁玉米良种……成绩单背后,是张掖在保障粮食安全、培育种业高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三大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的具体实践,一组组硬核数据更是标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张掖高度”。
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
“十四五”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保持在31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于2022年首次突破150万吨,并实现连续五年增长。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市粮食作物亩均单产较“十三五”末增产超过一成,亩均单产为全国的1.22倍。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高,去年肉蛋奶产量达到52.07万吨,比2020年增长134.66%;大力提升戈壁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20万亩,设施蔬菜年产量达95万吨,基本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6%、建成占比居全省第一,“十四五”以来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7.08万亩,累计投入24.15亿元。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突破336.54万千瓦,为“十三五”末的1.32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64%,大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智慧农机具得到长足发展,示范点智能控制农机精准化作业率达40%以上,北斗卫星导航作业等智慧农机控制作业面积达510万亩次。持续推动农业节水增效,通过抓点示范大力发展智慧农田,新建智慧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亩均比普通高标准农田节水50立方米、节肥20%、省工50%,亩均节本增收200元。加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力度,试点完成2万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任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6.25%,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55.2%,农药利用率达42.5%。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7.13%、84.45%、93.76%。
现代种业高地加速崛起
坚持把建好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中之重,“五化”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保障了全国近一半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稳定供应。去年玉米种子总产量达5.32亿公斤,平均亩产量达441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以上,均创造了张掖历史最好水平,且发芽率和纯度等关键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建成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113.76万亩,玉米制种综合机械化率由“十三五”末的70%提高至74.8%。连续三年积极承担国家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为全国转基因农作物扩面提速作出贡献。制定《张掖市推动地企精诚合作构建良好种业生态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支持优势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家、“入规纳统”企业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由2020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9.84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收入由2020年的6.1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2.75亿元。去年全市玉米制种企业税收净入库总额1.21亿元,较2020年增加0.93亿元、增幅332.1%。农户来自玉米制种的收益达2020年的1.5倍,主产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745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9%,制种款连续3年兑付率达100%。产业生态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研发销售两端在外、基地生产在张”模式逐步转变为“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格局。“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审定玉米新品种303个,通过审定玉米新品种约占近15年来总数的一半,精细化玉米种子加工率由2020年的30.3%提高到56.2%。企业总部研发销售逐步向张掖子公司转移,张掖本地营收品种生产面积达到35.15万亩,较2020年增幅高达308.2%。玉米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较2020增幅达62.5%。“张掖玉米种子”商标使用企业由2020年的4家增加到48家,首次品牌价值评估达到192.4亿元。
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全市已基本形成110万亩玉米种子、100万亩绿色蔬菜、120万头肉牛奶牛、100万亩优质饲草、860万只羊和100万亩特色种植业“6个百万”产业规模,成为全国第6大蔬菜供应基地,全省最大的人工饲草种植、第2大鲜奶生产、第3大肉牛养殖基地,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78.69亿元,较2020年增加28.3%。累计发展有机蔬菜2.64万亩,基地面积和产品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价格高达同类普通蔬菜产品的3倍,成功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赛道。依托丰富且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坚持做足“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成功打造玉米种子、蔬菜、肉牛、奶制品、马铃薯等12条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全面开展招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21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90家,经营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家。全力打造金张掖农优品“1+4+N”品牌体系,创建“甘味”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商标品牌63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252个,“娃娃菜”取得全国首张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甘州西蓝花冷凉蔬菜组合绿洲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加快打造成为全省首个“地标生境”案例。精心举办张掖全国乡村振兴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金张掖农优品“走进大湾区”推介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张掖农产品流通和产销精准对接。去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营收113.94亿元,是2020年的2.46倍;出口农产品总额达2.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0%,张掖农产品正逐步走向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宁 黄学超)
资料图
沃野千里展新卷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农业农村发展综述
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张掖这片被祁连山雪水润泽的土地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无数优质的农特产品——
2025年3月、2025年9月,“金张掖农优品”先后入选九三阅兵活动保供产品、参与全国两会保供任务;
2025年4月,“金张掖农优品”在惊艳京城,20多个张掖农优产品从西北大地端上京城餐桌,既为首都市民带去更多绿色优质美食,也为“金张掖农优品”品牌鎏金赋彩。
2025年9月,张掖六大类50余种特色农产品集体亮相,迅速成为海内外专业客商关注的焦点;
……
一次次高光表现,印证了“金张掖农优品”的硬核实力与市场公信力,标志着张掖现代农业真正实现了从西北绿洲到国际舞台的跨越。
“十四五”以来,张掖市以建设农业强市和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为锚点,在广袤的河西走廊上书写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粮食亩均单产为全国的1.22倍,一产增加值较2020年增长3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0年增长37.1%,“五化”基地保障全国半壁玉米良种……成绩单背后,是张掖在保障粮食安全、培育种业高地、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三大领域取得系统性突破的具体实践,一组组硬核数据更是标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张掖高度”。
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
“十四五”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保持在31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于2022年首次突破150万吨,并实现连续五年增长。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市粮食作物亩均单产较“十三五”末增产超过一成,亩均单产为全国的1.22倍。扎实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持续提高,去年肉蛋奶产量达到52.07万吨,比2020年增长134.66%;大力提升戈壁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20万亩,设施蔬菜年产量达95万吨,基本实现全年均衡供应。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76%、建成占比居全省第一,“十四五”以来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7.08万亩,累计投入24.15亿元。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全程全面升级,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突破336.54万千瓦,为“十三五”末的1.32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7.64%,大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智慧农机具得到长足发展,示范点智能控制农机精准化作业率达40%以上,北斗卫星导航作业等智慧农机控制作业面积达510万亩次。持续推动农业节水增效,通过抓点示范大力发展智慧农田,新建智慧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亩均比普通高标准农田节水50立方米、节肥20%、省工50%,亩均节本增收200元。加大盐碱耕地综合治理利用力度,试点完成2万亩盐碱耕地综合治理任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56.25%,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55.2%,农药利用率达42.5%。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7.13%、84.45%、93.76%。
现代种业高地加速崛起
坚持把建好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作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中之重,“五化”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保障了全国近一半大田玉米生产用种稳定供应。去年玉米种子总产量达5.32亿公斤,平均亩产量达441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以上,均创造了张掖历史最好水平,且发芽率和纯度等关键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建成高标准玉米制种基地113.76万亩,玉米制种综合机械化率由“十三五”末的70%提高至74.8%。连续三年积极承担国家转基因玉米产业化应用试点任务,为全国转基因农作物扩面提速作出贡献。制定《张掖市推动地企精诚合作构建良好种业生态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支持优势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家、“入规纳统”企业2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由2020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39.84亿元,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收入由2020年的6.1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22.75亿元。去年全市玉米制种企业税收净入库总额1.21亿元,较2020年增加0.93亿元、增幅332.1%。农户来自玉米制种的收益达2020年的1.5倍,主产区农民人均制种收入745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9%,制种款连续3年兑付率达100%。产业生态逐步向全产业链延伸,“研发销售两端在外、基地生产在张”模式逐步转变为“研发—生产—加工—营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格局。“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审定玉米新品种303个,通过审定玉米新品种约占近15年来总数的一半,精细化玉米种子加工率由2020年的30.3%提高到56.2%。企业总部研发销售逐步向张掖子公司转移,张掖本地营收品种生产面积达到35.15万亩,较2020年增幅高达308.2%。玉米种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10.2亿元,较2020增幅达62.5%。“张掖玉米种子”商标使用企业由2020年的4家增加到48家,首次品牌价值评估达到192.4亿元。
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全市已基本形成110万亩玉米种子、100万亩绿色蔬菜、120万头肉牛奶牛、100万亩优质饲草、860万只羊和100万亩特色种植业“6个百万”产业规模,成为全国第6大蔬菜供应基地,全省最大的人工饲草种植、第2大鲜奶生产、第3大肉牛养殖基地,全市农业总产值达178.69亿元,较2020年增加28.3%。累计发展有机蔬菜2.64万亩,基地面积和产品数量均居全省首位,价格高达同类普通蔬菜产品的3倍,成功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赛道。依托丰富且独特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坚持做足“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成功打造玉米种子、蔬菜、肉牛、奶制品、马铃薯等12条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全面开展招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累计达21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90家,经营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家。全力打造金张掖农优品“1+4+N”品牌体系,创建“甘味”区域公用品牌5个、企业商标品牌63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达252个,“娃娃菜”取得全国首张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甘州西蓝花冷凉蔬菜组合绿洲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正加快打造成为全省首个“地标生境”案例。精心举办张掖全国乡村振兴农产品产销对接会、金张掖农优品“走进大湾区”推介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张掖农产品流通和产销精准对接。去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营收113.94亿元,是2020年的2.46倍;出口农产品总额达2.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0%,张掖农产品正逐步走向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宁 黄学超)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