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金秋十月,当祁连山的高山草场褪去绿意,一场延续了十余年、关乎生态与发展的季节性迁徙如期而至——白色的羊群有序下山,奔赴河西走廊广袤的玉米田地,开启它们“玉米地里的冬日牧歌”。
祁连山“放假休憩”,跨区域“异地借牧”。近年来,祁连山区积极探索传统牧业转型方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转型、牧业增长、农户增收、民族团结、互利共赢的循环发展之路。连日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肃南县、民乐县、甘州区等地跟踪采访,即日推出《祁连山下借牧季》系列报道,从借牧羊群下山到秸秆变废为宝,从各民族携手相助到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生动讲述这场生态迁徙背后的深刻变革,系统呈现一个传统牧区在新时代的绿色转型之路。
延续十年的生态迁徙,以牲畜为纽带,织就草原保护与农牧共赢的绿色图景——
白色的羊群牵起“双赢”路
10月15日清晨,肃南县马蹄乡大都麻村村民李鹏裹紧棉衣,到羊舍里将自己的300余只藏细羊一一悉数。今天,这群点缀在祁连山麓的“移动云朵”,即将再次启程下山,开启为期半年的山下借牧生活。这场延续十年的生态迁徙,正以白色羊群为纽带,织就草原保护与农牧共赢的绿色图景。

当日,晨雾还未散尽,肃南县马蹄乡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已经忙碌起来。身着防护服的畜牧兽医工作专业技术人员陈建波和他的同事老早就背着喷雾器,对运输羊群的卡车进行消毒。“消毒是预防羊群疾病传播的核心环节,装车前30分钟是消毒的‘黄金时间’,这样可以确保药液作用时间大于15分钟,能有效降低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疫病传播风险。”陈建波一边说、一边对运输车辆进行消杀。“这些羊可是牧民的‘命根子’,一定要照顾周全。”说着,陈建波又细致检查了车厢角落消杀情况,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此外,陈建波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始,他们就陆续为牲畜注射羊痘、小反刍、口蹄疫等疫苗,确保牲畜在下山借牧过程中不感染季节性高发传染病,降低跨区域疫病传播风险。“之所以选择提前注射疫苗,是杜绝临时注射疫苗牲畜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牧民财产损失。”
为了方便借牧户牲畜防疫和转场,马蹄乡在山上设立异地借牧先锋服务点、在山下设置异地借牧党群服务点和‘候鸟’志愿服务站,常驻畜牧兽医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服务者,给借牧户提供医疗卫生、安全保障等跟踪服务。“我们立足实际、主动破题,构建起‘候鸟服务驿站+’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前移、服务跟进,实现‘牧民转场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肃南县马蹄乡党委副书记胡松山表示,设置异地借牧服务点和服务站的目的,就是给借牧户保驾护航,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确保每顶帐篷、每只羊都有人守护。

上午8时许,晨光中,李鹏家的羊舍被镀上一层淡金色,羊儿在棚里上蹿下跳,似乎在期待着旅程的开始。待卡车缓缓停在羊舍门前,装车的司机师傅轻触升降平台的控制键,金属平台缓缓展开,与地面构成一道斜坡通道,羊群如溪流般沿着斜径,自然而然地踱入车斗。顿时,车斗内充满了羊群的“咩咩声”,像是给清晨的草原添了首欢快的小曲。当最后一只羊消失在通道口时,车斗门也随之关闭,躁动的羊群像是被盖在锅里的牛奶,止住了“沸腾”凝固成静止的“云团”。“我今年算是‘捡漏’了,在民乐县开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以75元/亩的价格租了270亩制种玉米秸秆地,县上今年还给我们补贴了1000元的交通费用,再加上随叫随到、有求必应的工作人员和‘借牧大礼包’等等,这趟借牧算是‘省到家’了。”李鹏笑呵呵地说。

上午11时,卡车驶离牧场,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借牧点进发。这趟里程对李鹏来说,有期待,也有焦虑;有对借牧收益的盘算,也有对传统放牧方式的眷恋。当这些思绪还在李鹏脑海中穿梭时,卡车已经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停哪?”司机师傅的提问打断了李鹏的思绪,抬眼一看,目的地到了——民乐县开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片制种玉米地。

车门一开,羊群像潮水般涌出,白色的身影瞬间填满了金黄的秸秆地,像一片片白云飘落在金黄的田野上。随后,李鹏看着新建的羊圈,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整齐的围栏里,他的羊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每只羊都显得精神饱满。他摸了摸新扎起来的网围,又检查了饮水设施,一切都井井有条;临时住所里,简单的床铺和炉灶虽然朴素,但足够温暖干净。他躺了躺床垫,又看了看窗外放养的羊群,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迁徙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下山借牧是近十年来,肃南县牧民新型放牧的方式之一,相对于舍饲、半舍饲养殖,其生态效益显著。此外,借牧还降低了牧民的养殖成本,羊群抗寒能力增强,羔羊成活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据了解,今年,肃南县预计下山借牧户达900多户,借牧牲畜约22万头只。(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宁 陈海 刘秉刚 王静)
编者按:
金秋十月,当祁连山的高山草场褪去绿意,一场延续了十余年、关乎生态与发展的季节性迁徙如期而至——白色的羊群有序下山,奔赴河西走廊广袤的玉米田地,开启它们“玉米地里的冬日牧歌”。
祁连山“放假休憩”,跨区域“异地借牧”。近年来,祁连山区积极探索传统牧业转型方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转型、牧业增长、农户增收、民族团结、互利共赢的循环发展之路。连日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肃南县、民乐县、甘州区等地跟踪采访,即日推出《祁连山下借牧季》系列报道,从借牧羊群下山到秸秆变废为宝,从各民族携手相助到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生动讲述这场生态迁徙背后的深刻变革,系统呈现一个传统牧区在新时代的绿色转型之路。
延续十年的生态迁徙,以牲畜为纽带,织就草原保护与农牧共赢的绿色图景——
白色的羊群牵起“双赢”路
10月15日清晨,肃南县马蹄乡大都麻村村民李鹏裹紧棉衣,到羊舍里将自己的300余只藏细羊一一悉数。今天,这群点缀在祁连山麓的“移动云朵”,即将再次启程下山,开启为期半年的山下借牧生活。这场延续十年的生态迁徙,正以白色羊群为纽带,织就草原保护与农牧共赢的绿色图景。

当日,晨雾还未散尽,肃南县马蹄乡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已经忙碌起来。身着防护服的畜牧兽医工作专业技术人员陈建波和他的同事老早就背着喷雾器,对运输羊群的卡车进行消毒。“消毒是预防羊群疾病传播的核心环节,装车前30分钟是消毒的‘黄金时间’,这样可以确保药液作用时间大于15分钟,能有效降低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疫病传播风险。”陈建波一边说、一边对运输车辆进行消杀。“这些羊可是牧民的‘命根子’,一定要照顾周全。”说着,陈建波又细致检查了车厢角落消杀情况,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此外,陈建波告诉记者,从9月份开始,他们就陆续为牲畜注射羊痘、小反刍、口蹄疫等疫苗,确保牲畜在下山借牧过程中不感染季节性高发传染病,降低跨区域疫病传播风险。“之所以选择提前注射疫苗,是杜绝临时注射疫苗牲畜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牧民财产损失。”
为了方便借牧户牲畜防疫和转场,马蹄乡在山上设立异地借牧先锋服务点、在山下设置异地借牧党群服务点和‘候鸟’志愿服务站,常驻畜牧兽医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服务者,给借牧户提供医疗卫生、安全保障等跟踪服务。“我们立足实际、主动破题,构建起‘候鸟服务驿站+’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前移、服务跟进,实现‘牧民转场到哪里,党组织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肃南县马蹄乡党委副书记胡松山表示,设置异地借牧服务点和服务站的目的,就是给借牧户保驾护航,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确保每顶帐篷、每只羊都有人守护。

上午8时许,晨光中,李鹏家的羊舍被镀上一层淡金色,羊儿在棚里上蹿下跳,似乎在期待着旅程的开始。待卡车缓缓停在羊舍门前,装车的司机师傅轻触升降平台的控制键,金属平台缓缓展开,与地面构成一道斜坡通道,羊群如溪流般沿着斜径,自然而然地踱入车斗。顿时,车斗内充满了羊群的“咩咩声”,像是给清晨的草原添了首欢快的小曲。当最后一只羊消失在通道口时,车斗门也随之关闭,躁动的羊群像是被盖在锅里的牛奶,止住了“沸腾”凝固成静止的“云团”。“我今年算是‘捡漏’了,在民乐县开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以75元/亩的价格租了270亩制种玉米秸秆地,县上今年还给我们补贴了1000元的交通费用,再加上随叫随到、有求必应的工作人员和‘借牧大礼包’等等,这趟借牧算是‘省到家’了。”李鹏笑呵呵地说。

上午11时,卡车驶离牧场,沿着蜿蜒的山路向借牧点进发。这趟里程对李鹏来说,有期待,也有焦虑;有对借牧收益的盘算,也有对传统放牧方式的眷恋。当这些思绪还在李鹏脑海中穿梭时,卡车已经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停哪?”司机师傅的提问打断了李鹏的思绪,抬眼一看,目的地到了——民乐县开林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片制种玉米地。

车门一开,羊群像潮水般涌出,白色的身影瞬间填满了金黄的秸秆地,像一片片白云飘落在金黄的田野上。随后,李鹏看着新建的羊圈,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整齐的围栏里,他的羊群正悠闲地吃着草料,每只羊都显得精神饱满。他摸了摸新扎起来的网围,又检查了饮水设施,一切都井井有条;临时住所里,简单的床铺和炉灶虽然朴素,但足够温暖干净。他躺了躺床垫,又看了看窗外放养的羊群,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迁徙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下山借牧是近十年来,肃南县牧民新型放牧的方式之一,相对于舍饲、半舍饲养殖,其生态效益显著。此外,借牧还降低了牧民的养殖成本,羊群抗寒能力增强,羔羊成活率从80%提高到90%以上。据了解,今年,肃南县预计下山借牧户达900多户,借牧牲畜约22万头只。(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宁 陈海 刘秉刚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