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佛寺遇数字公主于马蹄山下学裕固族顶杠
——23国海外青年汉学家打卡张掖
“摸过卧佛的衣袂,又和‘云灼公主’对话,这趟丝路研学比我想象中更酷!”9月17日,来自西班牙的诺爱丽在张掖大佛寺内,举着手机记录明代《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的经文细节,语气里满是兴奋。当天,2025海外青年汉学家甘肃班研修班实地考察活动走进张掖,25名来自阿根廷、西班牙、尼日利亚等23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在石窟、寺院与非遗体验中,解锁中华文化的“传统+现代”打开方式。
此次研修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承办,以“导师一对一指导+学术讲座+实地探访”的模式,让汉学家们跳出书本,在行走中触摸丝路文明。而张掖作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成了他们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第一课堂”。
走进张掖大佛寺,这座西夏皇家寺院的飞檐斗拱让汉学家们驻足。“大家现在看到的卧佛,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全长34.5米,仅一根手指就有1.2米长。”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塞尔维亚汉学家叶莱娜忍不住凑近护栏,仔细观察佛身的彩绘纹路:“以前只在论文里见过描述,今天亲眼看到,才懂什么叫‘震撼’。”更让她惊喜的是寺院里的“科技彩蛋”——数字推荐官“云灼公主”通过全息投影与大家互动,不仅讲解西夏历史,还能回答汉学家们关于佛教艺术的疑问。“没想到能和‘古人’对话!”叶莱娜笑着说,这种方式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离开大佛寺,汉学家们的下一站是马蹄寺。这里不仅有被誉为“石窟艺术明珠”的三十三天石窟,更藏着鲜活的裕固族非遗。刚到马蹄寺景区,一阵欢快的歌声就飘了过来——裕固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柯璀玲带着村民,用传统歌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试试我们的‘木尔格’!”她热情地邀请汉学家们体验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顶杠子”。“木尔格”是裕固族语,意为“力量的较量”,两人各持一根长杠,面对面顶推,谁先被推出线就算输。来自墨西哥的汉学家撸起袖子,和裕固族小伙子比试起来。“看似简单,其实要靠腰腹力量!”几个回合下来,他们额头冒汗,却笑得开心:“这比健身房有意思多了,它背后还有狩猎劳动的历史,太有意义了。”另一边,织布机前也围满了人,乌克兰汉学家潘雅清跟着传承人学习穿针引线,手指笨拙地穿梭在丝线间:“原来一块裕固族织锦要花这么多时间,每一针都是故事。”
在三十三天石窟前,汉学家们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近距离感受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的石窟造像。“这些佛像的风格和我在欧洲见过的完全不同,能看到中西艺术的融合。”他们一边拍照,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张掖是丝路枢纽,从石窟艺术就能看出来,这里曾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谈及此次研修的感受,金皓天直言“受益匪浅”:“以前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书本,现在知道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还有创新的活力——就像大佛寺的数字技术,让文物‘活’了过来。”诺爱丽则表示,自己会做中华文化传播使者:“我要把张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张掖研学以丝路文化为纽带,通过“实地考察+科技互动”的模式,既彰显了张掖作为丝路名城的历史影响力,也让国际青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在千年佛寺遇数字公主于马蹄山下学裕固族顶杠
——23国海外青年汉学家打卡张掖
“摸过卧佛的衣袂,又和‘云灼公主’对话,这趟丝路研学比我想象中更酷!”9月17日,来自西班牙的诺爱丽在张掖大佛寺内,举着手机记录明代《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的经文细节,语气里满是兴奋。当天,2025海外青年汉学家甘肃班研修班实地考察活动走进张掖,25名来自阿根廷、西班牙、尼日利亚等23个国家的青年汉学家,在石窟、寺院与非遗体验中,解锁中华文化的“传统+现代”打开方式。
此次研修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承办,以“导师一对一指导+学术讲座+实地探访”的模式,让汉学家们跳出书本,在行走中触摸丝路文明。而张掖作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名城,成了他们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第一课堂”。
走进张掖大佛寺,这座西夏皇家寺院的飞檐斗拱让汉学家们驻足。“大家现在看到的卧佛,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全长34.5米,仅一根手指就有1.2米长。”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塞尔维亚汉学家叶莱娜忍不住凑近护栏,仔细观察佛身的彩绘纹路:“以前只在论文里见过描述,今天亲眼看到,才懂什么叫‘震撼’。”更让她惊喜的是寺院里的“科技彩蛋”——数字推荐官“云灼公主”通过全息投影与大家互动,不仅讲解西夏历史,还能回答汉学家们关于佛教艺术的疑问。“没想到能和‘古人’对话!”叶莱娜笑着说,这种方式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离开大佛寺,汉学家们的下一站是马蹄寺。这里不仅有被誉为“石窟艺术明珠”的三十三天石窟,更藏着鲜活的裕固族非遗。刚到马蹄寺景区,一阵欢快的歌声就飘了过来——裕固族服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柯璀玲带着村民,用传统歌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试试我们的‘木尔格’!”她热情地邀请汉学家们体验裕固族传统体育项目“顶杠子”。“木尔格”是裕固族语,意为“力量的较量”,两人各持一根长杠,面对面顶推,谁先被推出线就算输。来自墨西哥的汉学家撸起袖子,和裕固族小伙子比试起来。“看似简单,其实要靠腰腹力量!”几个回合下来,他们额头冒汗,却笑得开心:“这比健身房有意思多了,它背后还有狩猎劳动的历史,太有意义了。”另一边,织布机前也围满了人,乌克兰汉学家潘雅清跟着传承人学习穿针引线,手指笨拙地穿梭在丝线间:“原来一块裕固族织锦要花这么多时间,每一针都是故事。”
在三十三天石窟前,汉学家们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近距离感受始建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的石窟造像。“这些佛像的风格和我在欧洲见过的完全不同,能看到中西艺术的融合。”他们一边拍照,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张掖是丝路枢纽,从石窟艺术就能看出来,这里曾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谈及此次研修的感受,金皓天直言“受益匪浅”:“以前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书本,现在知道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还有创新的活力——就像大佛寺的数字技术,让文物‘活’了过来。”诺爱丽则表示,自己会做中华文化传播使者:“我要把张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据活动主办方介绍,此次张掖研学以丝路文化为纽带,通过“实地考察+科技互动”的模式,既彰显了张掖作为丝路名城的历史影响力,也让国际青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