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娃》是武开义历时四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开义长期深耕新闻领域,对基层民众的疾苦与诉求洞若观火,他将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借小说这一载体娓娓道来。书中运用质朴的民间语言和叙事风格,以及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洞察,构建起一个现实与梦魇相互交织的独特世界,引人深思。
小说一开篇,便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境扣人心弦:邬冕在梦中惊见一个浑身浴血的“血人”从曲娃洞缓缓爬出,恐怖与荒诞扑面而来,好似将人类潜意识深处最隐秘的恐惧具象化。梦里的曲娃洞,犹如一道通往人类内心深渊的入口,血人的现身,无疑是邬冕内心恐惧与不安的外化,而熊熊燃烧的火焰和凶猛的野兽,更是加剧了这种恐惧氛围,人类在其中苦苦挣扎、哀号,却找不到出口。《曲娃》巧妙借助曲娃这一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形象,深刻映射出曲娃与主人公、人类群体,乃至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伸至本世纪20年代,长达70余载,全方位展现了祁连山北门麓城乡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以及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整部作品时间跨度宏大、人物众多、情节丰富且波折不断。故事围绕主人公钟生展开,生动呈现了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沉浮。
钟生出生于特殊年代的青龙驿。一场冰雹过后,九个多月身孕的母亲挺着大肚子来到青稞地里,刨拾散落在地缝里的青稞粒,在凛冽的寒风中挣扎着将他生在土沟里,差点冻死的他在三只曲娃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因此取名曲娃,又因为生在青稞地里,也叫青生,钟生是成人后他给自己取的笔名。钟生幼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家庭接连遭遇沉重打击:爷爷奶奶吃观音土双双胀死,患心脏病的母亲因难产身亡,哥哥愿生挖煤时被煤窑掩埋,妹妹雏菊挑水时不慎跌入冰窟窿溺亡,父亲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艰难前行。为了熬过饥荒,钟生儿时便随父兄干拾粪、打沙米、挖老鼠仓等等的农活。在跟他们上山套捕曲娃过程中,目睹了曲娃被猎杀的残忍血腥场景,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因家境贫寒,他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初中毕业即上山修水库;恢复高考后,在同村道士李先生的热心辅导下,他考入地区农机学校,成为青龙驿村首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步入青年,钟生的职业生涯历经波折。从地区农机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农机站,负责修理仅有的两台半农机。凭借出色的文笔赢得拓部长赏识,拓部长力排众议将其调入县委报道组,他撰写了不少备受关注的新闻报道。然而,由于急于求成,报道中常常出现捕风捉影的情况,被讥为喜欢说白道谎的“钟白话”,又因“无胶卷拍摄”事件,被贬至青龙乡兽医站,由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化人变身为整日与牲畜打交道的劁猪匠,这巨大的落差让他一度陷入消沉。在送脑梗病倒在岗位上的师傅就医时,师傅的一席话让他如醍醐灌顶。此后,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给牲口打针抓药的本领,还因给母猪输液的事迹登上《金山日报》,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并意外当选为南垣乡乡长,因与党委书记肖玉年三观不合,仅任职三个月便铩羽而归。
离开南垣乡后,他积极投身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浪潮,在县乡镇企业局担任常务副局长期间,带头下海创办了荣善亚麻厂。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厂子很快便宣告倒闭。随后,钟生转战果品生意,利用当地苹果梨资源做起罐头和果汁生意,一度取得成功打造了金山市的“轻工航母”,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企业家。可惜好景不长,在权力斗争中他被迫出局,重新进入体制内,在市政府研究室担任负责人。为求进一步晋升,听从“成功人士”宁尚功的计谋,卖掉唯一的住房用于“公关”,然而在公示期间,他的“贵人”被纪委带走,晋升之梦破碎。
第二次“下海”后的钟生因卷入走私汽车事件,被海关盯上,事业再次遭受重创。紧接着,他与四川商人合伙的速生林项目以失败告终,不仅血本无归,就连妻子也被拐走。在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下,钟生的精神防线逐渐崩塌,开始借酒消愁,生活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生活愈发艰难。他创办的文化培训传播中心因《血战金山》剧组外出考察时发生意外,导致九名姑娘不幸溺亡,死者家属将责任归咎于他,不仅砸毁了文化中心,还将他软禁索要赔偿。在朋友邬冕和老贾的帮助下,钟生暂时解决了赔偿问题,但其精神状态几近崩溃。
此后,他尝试炒股、担任杂志记者站站长等,试图重启生活,却均以失败告终。钟生无奈回到青龙驿老家,在贫困与孤独中度过余生。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却依旧对往昔尤其是对曾经的官场心存幻想,最终冻馁而死,其命运的凄凉与结局的无奈令人感慨不已。
《曲娃》通过讲述钟生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现了时代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深远影响,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多面、生活的艰难困苦以及命运的无常。
邬冕的两场梦境,绝非个人的偶然心理映射,而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深刻隐喻。小说中的曲娃洞、火焰与野兽,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重重困境与危机,诸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与异化等问题。作者通过巧妙交织梦魇与现实,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使小说叙事跳出个体范畴,上升到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高度。
死亡,是贯穿《曲娃》全书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开篇便以钟生的死亡为切入点,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世界。钟生的离世,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终结,更是对读者内心世界的强烈冲击,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逃避死亡,而是如何在直面死亡时找寻自身的存在价值。小说借死亡与救赎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希望,以及在绝境中追寻光明的可能。
《曲娃》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复杂与矛盾的佳作。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矛盾冲突,他们的行为选择看似违背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钟生与曲娃的交织穿插描写,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难以触及的黑暗与未知,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落幕,更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作为象征正义的记者,邬冕和正刚表面上冷静、理性,实则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他们试图通过手中的笔鞭挞社会的不公,却屡屡受到现实的束缚,在现实面前不断妥协退让,这种矛盾不仅是个人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而肖玉年、牛多文、邬增寿各色人等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叙事,使整个故事充满张力与戏剧性。(王登学)
《曲娃》是武开义历时四年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开义长期深耕新闻领域,对基层民众的疾苦与诉求洞若观火,他将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借小说这一载体娓娓道来。书中运用质朴的民间语言和叙事风格,以及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洞察,构建起一个现实与梦魇相互交织的独特世界,引人深思。
小说一开篇,便以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境扣人心弦:邬冕在梦中惊见一个浑身浴血的“血人”从曲娃洞缓缓爬出,恐怖与荒诞扑面而来,好似将人类潜意识深处最隐秘的恐惧具象化。梦里的曲娃洞,犹如一道通往人类内心深渊的入口,血人的现身,无疑是邬冕内心恐惧与不安的外化,而熊熊燃烧的火焰和凶猛的野兽,更是加剧了这种恐惧氛围,人类在其中苦苦挣扎、哀号,却找不到出口。《曲娃》巧妙借助曲娃这一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形象,深刻映射出曲娃与主人公、人类群体,乃至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
小说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延伸至本世纪20年代,长达70余载,全方位展现了祁连山北门麓城乡历史变迁、经济社会发展轨迹,以及人物命运的起起落落。整部作品时间跨度宏大、人物众多、情节丰富且波折不断。故事围绕主人公钟生展开,生动呈现了时代浪潮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沉浮。
钟生出生于特殊年代的青龙驿。一场冰雹过后,九个多月身孕的母亲挺着大肚子来到青稞地里,刨拾散落在地缝里的青稞粒,在凛冽的寒风中挣扎着将他生在土沟里,差点冻死的他在三只曲娃的保护下幸免于难,因此取名曲娃,又因为生在青稞地里,也叫青生,钟生是成人后他给自己取的笔名。钟生幼时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家庭接连遭遇沉重打击:爷爷奶奶吃观音土双双胀死,患心脏病的母亲因难产身亡,哥哥愿生挖煤时被煤窑掩埋,妹妹雏菊挑水时不慎跌入冰窟窿溺亡,父亲独自扛起家庭的重担艰难前行。为了熬过饥荒,钟生儿时便随父兄干拾粪、打沙米、挖老鼠仓等等的农活。在跟他们上山套捕曲娃过程中,目睹了曲娃被猎杀的残忍血腥场景,幼小的心灵深受震撼。因家境贫寒,他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初中毕业即上山修水库;恢复高考后,在同村道士李先生的热心辅导下,他考入地区农机学校,成为青龙驿村首位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步入青年,钟生的职业生涯历经波折。从地区农机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乡农机站,负责修理仅有的两台半农机。凭借出色的文笔赢得拓部长赏识,拓部长力排众议将其调入县委报道组,他撰写了不少备受关注的新闻报道。然而,由于急于求成,报道中常常出现捕风捉影的情况,被讥为喜欢说白道谎的“钟白话”,又因“无胶卷拍摄”事件,被贬至青龙乡兽医站,由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化人变身为整日与牲畜打交道的劁猪匠,这巨大的落差让他一度陷入消沉。在送脑梗病倒在岗位上的师傅就医时,师傅的一席话让他如醍醐灌顶。此后,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给牲口打针抓药的本领,还因给母猪输液的事迹登上《金山日报》,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并意外当选为南垣乡乡长,因与党委书记肖玉年三观不合,仅任职三个月便铩羽而归。
离开南垣乡后,他积极投身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浪潮,在县乡镇企业局担任常务副局长期间,带头下海创办了荣善亚麻厂。但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厂子很快便宣告倒闭。随后,钟生转战果品生意,利用当地苹果梨资源做起罐头和果汁生意,一度取得成功打造了金山市的“轻工航母”,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企业家。可惜好景不长,在权力斗争中他被迫出局,重新进入体制内,在市政府研究室担任负责人。为求进一步晋升,听从“成功人士”宁尚功的计谋,卖掉唯一的住房用于“公关”,然而在公示期间,他的“贵人”被纪委带走,晋升之梦破碎。
第二次“下海”后的钟生因卷入走私汽车事件,被海关盯上,事业再次遭受重创。紧接着,他与四川商人合伙的速生林项目以失败告终,不仅血本无归,就连妻子也被拐走。在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下,钟生的精神防线逐渐崩塌,开始借酒消愁,生活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生活愈发艰难。他创办的文化培训传播中心因《血战金山》剧组外出考察时发生意外,导致九名姑娘不幸溺亡,死者家属将责任归咎于他,不仅砸毁了文化中心,还将他软禁索要赔偿。在朋友邬冕和老贾的帮助下,钟生暂时解决了赔偿问题,但其精神状态几近崩溃。
此后,他尝试炒股、担任杂志记者站站长等,试图重启生活,却均以失败告终。钟生无奈回到青龙驿老家,在贫困与孤独中度过余生。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每况愈下,却依旧对往昔尤其是对曾经的官场心存幻想,最终冻馁而死,其命运的凄凉与结局的无奈令人感慨不已。
《曲娃》通过讲述钟生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深刻展现了时代变迁对小人物命运的深远影响,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多面、生活的艰难困苦以及命运的无常。
邬冕的两场梦境,绝非个人的偶然心理映射,而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深刻隐喻。小说中的曲娃洞、火焰与野兽,象征着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重重困境与危机,诸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人性的扭曲与异化等问题。作者通过巧妙交织梦魇与现实,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使小说叙事跳出个体范畴,上升到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高度。
死亡,是贯穿《曲娃》全书的重要主题之一。小说开篇便以钟生的死亡为切入点,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死亡气息的世界。钟生的离世,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终结,更是对读者内心世界的强烈冲击,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逃避死亡,而是如何在直面死亡时找寻自身的存在价值。小说借死亡与救赎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与希望,以及在绝境中追寻光明的可能。
《曲娃》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复杂与矛盾的佳作。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矛盾冲突,他们的行为选择看似违背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钟生与曲娃的交织穿插描写,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难以触及的黑暗与未知,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落幕,更是对社会现实的隐喻。作为象征正义的记者,邬冕和正刚表面上冷静、理性,实则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他们试图通过手中的笔鞭挞社会的不公,却屡屡受到现实的束缚,在现实面前不断妥协退让,这种矛盾不仅是个人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而肖玉年、牛多文、邬增寿各色人等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的核心叙事,使整个故事充满张力与戏剧性。(王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