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开义是一位名记者,他的“名”,来自于他当年的一篇篇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
譬如《美丽的陷阱——活人传销团伙西安覆灭记》,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揭露了非法传销组织“人头”传销惊心动魄的内幕,并在当地警方帮助下成功解救出30多名受骗青少年,一时轰动。
譬如《守望家园——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态调查》,因为详细披露了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困境,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一时轰动。
譬如《走进祁连山》《再访祁连山》系列报道,客观反映祁连山生态遭破防的惨象及迅疾整改后焕发的生机,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中央驻甘媒体和省上媒体的“范文”,一时轰动。
……
关心苍生黎庶,为平民百姓说话,为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堵点鼓与呼,这是武开义做记者的良心、道义、担当、作为。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
顺理成章,武开义的文学创作继续保持了这个难能可贵的初心和追求——他关注的,依然是社会最底层的土里刨食的农民,是他们的灶间烟火碗里汤水,是他们的困难艰难灾难苦难,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
很难想象,武开义会去写《红玫瑰与白玫瑰》,会去写《一帘幽梦》——不是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一帘幽梦》不好,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诗三百首,都是伟大篇章,只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等题材的分别。虽然鸳鸯蝴蝶也在文学史的星空翩翩起舞仪态万方,但武开义不会也不适合那个方向走那条道路。一如满脸沧桑沟壑纵横的陈忠实最适宜写《白鹿原》一样,喝祁连山雪水长大的武开义也只能写他的“祁连山系列”,写他的《曲娃》。
武开义构造的“祁连山系列”描绘的是祁连山北麓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众生相。
这片土地上,饥荒是老辈人恐怖的噩梦。
曾听老人讲过两个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名实姓确定无疑关于饥饿的真实故事。
一个是“没鼻爷”的。说谁谁谁的爷爷去上地,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地埂上休息,不料就眯着了,疼醒过来才发现,一头饿狼把他的鼻子咬掉了,从此后他的脸上就没了鼻子,只有两个黑洞。
一个是“没屁奶”的。说谁谁谁的奶奶饿得受不了吃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吃坏了肚子,一趟趟往茅圈跑,到了圈里来不及蹲下就弯腰站着拉,不成想被饿疯的狗咬了那里一口。
怎么好像饥荒年这里地上只有狼和狗、天上只有落落鹰雀儿鹞子而没有其它动物?是其它动物都被猎食只有狼和狗人不敢吃、落落鹰雀儿鹞子吃不上的原因吗?
因为太贫穷了,人们为了三寸喉咙系苦苦挣扎,没有余力考虑活命之外的事,所以这里文化积淀不厚重,这也是那个年代及之前更早时候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当地有一句俗语,球毛擀不成毡。这话乍听起来莫名其妙,但能听懂这个话的人就都知道,其实就是人们为这片边鄙之地文教荒芜长养不出人才而发出的感慨和遗憾。话是粗话,说的却是地域文化的大道理。
这就是《曲娃》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人公钟生,就在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片土地上出生并演绎了他坎坷的一生。
应该说钟生是幸运的,命运够眷顾他的了——同村的道士李先生看到了先机并成全了时代给予他的机遇,热心辅导他考上了学,摆脱了穷苦,这在当时已是令多少人家眼热的大喜事!毕业后,从修农机、作宣传、学劁猪,到当乡长、搞文学创作、下海经商办企业,再到倒汽车身陷大案、行贿赂鸡飞蛋打、炒股票被割韭菜……如同曲娃给自己营造洞窟一样,他从不消停地折腾着,也曾有过几度辉煌,可最后却落得个精神失常、冻馁而死的结局。
读罢掩卷,你不能不同情不能不怅叹不能不追问——为什么?
武开义的大作我很荣幸先得拜读,从底稿上知道有一个细节他是写了删、删了写,我由此可以想见他对自己笔下主人公的态度——
钟生步入穷途末路后,有一个阶段,神智失常衣裤如污盔垢甲的他常常去村上学校吃学生的剩饭,他就那样蹲在泔水桶边,伸出两手捞着桶里的面条吃,心善的校长看不过去,就吩咐炊事员如在饭点儿上,就单另备个碗舀给他吃。后来他学校吃惯了,每顿饭按钟点来,比学生还准时,这样家长们就有意见了,说他有脏病,传染给学生可不得了。家长都是和钟生一个村的知根知底,感叹钟生造了孽活该受这么两天罪。七嘴八舌议论他在办企业红火的时候,不知道糟蹋了多少小媳妇大姑娘,还说了他很多急急忙忙赶着要享尽八辈子福气耍完八辈子威风等等烧燎子没名堂的事。说几时他的罪把他的孽罐子装满了老天爷才会收他……
这个情节简直就是一把手术刀,把其人性之局限,不,不是局限,而是丑恶,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并赤裸裸的展示给了读者。
让人不解、引人深思的是,从小忍饥挨饿长大的,挺聪明懂事勤快上进的一个人,而且已经开了那么好的头的励志剧本,怎么演成这样一个老套子了呢?
而且,在小说里,从肖玉年到钟荣善,从牛多文到邬常乐,从乡镇到企业,从职场到官场,怎么都在前赴后继演这样一个老套子?
咋都就陷进这个老套子里了?
仅仅是本性吗?
或是贫穷后遗症?
或是设定为成功标配了?
抑或是时代?潮流?命运?宿缘?习气?
钟生短暂的一生忙忙活活所为何事?他到底明白不?
钟生即众生。写钟生即是写芸芸众生。试问我们自己,一辈子忙忙活活所为何事?我们到底明白不?
目标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我们有考虑否?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根本不明白,更没考虑过,只凭本能驱使,那么,钟生也不过一曲娃,我们也不过一曲娃,众生都只不过一曲娃。仅仅一曲娃,而已!
想来真是无趣,真是没劲,真是失望,真是可怜!
曲娃性灵,通人情,伤心时能流泪,祈求时会打躬作揖告饶,发狠时可咬断铁丝咬碎钢锹,但任它怎样,终究禽兽耳,较之与人,不啻云泥;可如果人不能为人,失去了人的特质神性,则人与曲娃就没有了区别!
除过一些谁都必然会面对的外部因素之外,从更深层更隐秘的地方发掘,钟生其实是自己把自己打倒的自己把自己葬送的。
由此又联想到一点,关于地域文化的。仓廪实而知礼仪。一个地方太贫穷了,文化积淀多半不会厚实。人为了三寸喉咙系苦苦挣扎,就没有余力考虑之外的事;而没有祖祖辈辈或锥心刺骨的经验或苦思冥想的发现这些“之外”的东西,这些渗透到骨头脑髓血液里的东西,这些所谓文化,仅仅凭本能,这个地方的人,往往,偏偏,还真就大多走不多远。
人在多大程度上更趋向为人,往往决定于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饥饿之虞贪婪之欲。否则,曲娃们早都成精了,早就和人打了颠倒了。
——武开义对主人公因偏爱因为不忍所以出现了前面说的删改不定反复犹疑的情况。
由此也可以想见作者挖掘之深批判之严。
扯的远了,言归正传。
武开义爱读书,胸中有万卷垫底,自能观千剑而后识器,于审视、统驭、结构、表达、再现,取舍裁度判断必有气象;
又花几十年时间当记者去阅历、挖掘、体验、提炼、反思,观社会人生、尝人情冷暖、知世道炎凉,眼光独到毒辣、观察细致入微、笔力遒劲老到,所以武开义的小说是值得期待值得阅读的。小说中如草蛇灰线时隐时现的曲娃,似有西方现代派的影子,又似是用了聊斋先生的笔法,我猜想作者肯定还寄寓有很多很深的意思,对此我虽也有自己的一些臆测,但这里就不再妄言了。阅读时我曾灵光一闪突发奇想:干脆就写成一个曲娃的世界如何?钟生其人原是一个叫钟生其名的曲娃,那是不是会更好看?武开义以后有机会是可以试试的。一笑。——到底有哪些微言大义?再推进一步,到底小说写了什么写得怎样?相信读者诸君会给出答案并做出裁判。(张成杰)
注:该文系张成杰先生为《曲娃》所作的序。长篇小说《曲娃》近日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曲娃》作者简介:武开义,生于1970年5月,甘肃民乐人,现任张掖市融媒体中心金张掖周刊部主任、《金张掖周刊》主编。曾获全国“城市党媒优秀新闻工作者”、甘肃省“十佳记者”、张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甘肃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5000余篇,多件作品获甘肃新闻奖、五四新闻奖、民生新闻奖等奖项。近年来,武开义利用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生活素材,从新闻战线转战文学战场,成功由新闻向文学转型。计划创作的“祁连山北麓”三部曲的系列长篇小说(《曲娃》《发菜》《首席》3部),以及以上海支青支援西北文化教育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河西宝卷》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曲娃》是“祁连山北麓”三部曲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近日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武开义是一位名记者,他的“名”,来自于他当年的一篇篇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
譬如《美丽的陷阱——活人传销团伙西安覆灭记》,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较早揭露了非法传销组织“人头”传销惊心动魄的内幕,并在当地警方帮助下成功解救出30多名受骗青少年,一时轰动。
譬如《守望家园——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态调查》,因为详细披露了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困境,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一时轰动。
譬如《走进祁连山》《再访祁连山》系列报道,客观反映祁连山生态遭破防的惨象及迅疾整改后焕发的生机,引起广泛关注,成为中央驻甘媒体和省上媒体的“范文”,一时轰动。
……
关心苍生黎庶,为平民百姓说话,为群众生活的难点痛点堵点鼓与呼,这是武开义做记者的良心、道义、担当、作为。在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
顺理成章,武开义的文学创作继续保持了这个难能可贵的初心和追求——他关注的,依然是社会最底层的土里刨食的农民,是他们的灶间烟火碗里汤水,是他们的困难艰难灾难苦难,是他们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怨。
很难想象,武开义会去写《红玫瑰与白玫瑰》,会去写《一帘幽梦》——不是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一帘幽梦》不好,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作品。诗三百首,都是伟大篇章,只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等题材的分别。虽然鸳鸯蝴蝶也在文学史的星空翩翩起舞仪态万方,但武开义不会也不适合那个方向走那条道路。一如满脸沧桑沟壑纵横的陈忠实最适宜写《白鹿原》一样,喝祁连山雪水长大的武开义也只能写他的“祁连山系列”,写他的《曲娃》。
武开义构造的“祁连山系列”描绘的是祁连山北麓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众生相。
这片土地上,饥荒是老辈人恐怖的噩梦。
曾听老人讲过两个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名实姓确定无疑关于饥饿的真实故事。
一个是“没鼻爷”的。说谁谁谁的爷爷去上地,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地埂上休息,不料就眯着了,疼醒过来才发现,一头饿狼把他的鼻子咬掉了,从此后他的脸上就没了鼻子,只有两个黑洞。
一个是“没屁奶”的。说谁谁谁的奶奶饿得受不了吃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吃坏了肚子,一趟趟往茅圈跑,到了圈里来不及蹲下就弯腰站着拉,不成想被饿疯的狗咬了那里一口。
怎么好像饥荒年这里地上只有狼和狗、天上只有落落鹰雀儿鹞子而没有其它动物?是其它动物都被猎食只有狼和狗人不敢吃、落落鹰雀儿鹞子吃不上的原因吗?
因为太贫穷了,人们为了三寸喉咙系苦苦挣扎,没有余力考虑活命之外的事,所以这里文化积淀不厚重,这也是那个年代及之前更早时候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当地有一句俗语,球毛擀不成毡。这话乍听起来莫名其妙,但能听懂这个话的人就都知道,其实就是人们为这片边鄙之地文教荒芜长养不出人才而发出的感慨和遗憾。话是粗话,说的却是地域文化的大道理。
这就是《曲娃》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主人公钟生,就在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片土地上出生并演绎了他坎坷的一生。
应该说钟生是幸运的,命运够眷顾他的了——同村的道士李先生看到了先机并成全了时代给予他的机遇,热心辅导他考上了学,摆脱了穷苦,这在当时已是令多少人家眼热的大喜事!毕业后,从修农机、作宣传、学劁猪,到当乡长、搞文学创作、下海经商办企业,再到倒汽车身陷大案、行贿赂鸡飞蛋打、炒股票被割韭菜……如同曲娃给自己营造洞窟一样,他从不消停地折腾着,也曾有过几度辉煌,可最后却落得个精神失常、冻馁而死的结局。
读罢掩卷,你不能不同情不能不怅叹不能不追问——为什么?
武开义的大作我很荣幸先得拜读,从底稿上知道有一个细节他是写了删、删了写,我由此可以想见他对自己笔下主人公的态度——
钟生步入穷途末路后,有一个阶段,神智失常衣裤如污盔垢甲的他常常去村上学校吃学生的剩饭,他就那样蹲在泔水桶边,伸出两手捞着桶里的面条吃,心善的校长看不过去,就吩咐炊事员如在饭点儿上,就单另备个碗舀给他吃。后来他学校吃惯了,每顿饭按钟点来,比学生还准时,这样家长们就有意见了,说他有脏病,传染给学生可不得了。家长都是和钟生一个村的知根知底,感叹钟生造了孽活该受这么两天罪。七嘴八舌议论他在办企业红火的时候,不知道糟蹋了多少小媳妇大姑娘,还说了他很多急急忙忙赶着要享尽八辈子福气耍完八辈子威风等等烧燎子没名堂的事。说几时他的罪把他的孽罐子装满了老天爷才会收他……
这个情节简直就是一把手术刀,把其人性之局限,不,不是局限,而是丑恶,进行了无情的解剖,并赤裸裸的展示给了读者。
让人不解、引人深思的是,从小忍饥挨饿长大的,挺聪明懂事勤快上进的一个人,而且已经开了那么好的头的励志剧本,怎么演成这样一个老套子了呢?
而且,在小说里,从肖玉年到钟荣善,从牛多文到邬常乐,从乡镇到企业,从职场到官场,怎么都在前赴后继演这样一个老套子?
咋都就陷进这个老套子里了?
仅仅是本性吗?
或是贫穷后遗症?
或是设定为成功标配了?
抑或是时代?潮流?命运?宿缘?习气?
钟生短暂的一生忙忙活活所为何事?他到底明白不?
钟生即众生。写钟生即是写芸芸众生。试问我们自己,一辈子忙忙活活所为何事?我们到底明白不?
目标何在?意义何在?价值何在?我们有考虑否?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根本不明白,更没考虑过,只凭本能驱使,那么,钟生也不过一曲娃,我们也不过一曲娃,众生都只不过一曲娃。仅仅一曲娃,而已!
想来真是无趣,真是没劲,真是失望,真是可怜!
曲娃性灵,通人情,伤心时能流泪,祈求时会打躬作揖告饶,发狠时可咬断铁丝咬碎钢锹,但任它怎样,终究禽兽耳,较之与人,不啻云泥;可如果人不能为人,失去了人的特质神性,则人与曲娃就没有了区别!
除过一些谁都必然会面对的外部因素之外,从更深层更隐秘的地方发掘,钟生其实是自己把自己打倒的自己把自己葬送的。
由此又联想到一点,关于地域文化的。仓廪实而知礼仪。一个地方太贫穷了,文化积淀多半不会厚实。人为了三寸喉咙系苦苦挣扎,就没有余力考虑之外的事;而没有祖祖辈辈或锥心刺骨的经验或苦思冥想的发现这些“之外”的东西,这些渗透到骨头脑髓血液里的东西,这些所谓文化,仅仅凭本能,这个地方的人,往往,偏偏,还真就大多走不多远。
人在多大程度上更趋向为人,往往决定于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饥饿之虞贪婪之欲。否则,曲娃们早都成精了,早就和人打了颠倒了。
——武开义对主人公因偏爱因为不忍所以出现了前面说的删改不定反复犹疑的情况。
由此也可以想见作者挖掘之深批判之严。
扯的远了,言归正传。
武开义爱读书,胸中有万卷垫底,自能观千剑而后识器,于审视、统驭、结构、表达、再现,取舍裁度判断必有气象;
又花几十年时间当记者去阅历、挖掘、体验、提炼、反思,观社会人生、尝人情冷暖、知世道炎凉,眼光独到毒辣、观察细致入微、笔力遒劲老到,所以武开义的小说是值得期待值得阅读的。小说中如草蛇灰线时隐时现的曲娃,似有西方现代派的影子,又似是用了聊斋先生的笔法,我猜想作者肯定还寄寓有很多很深的意思,对此我虽也有自己的一些臆测,但这里就不再妄言了。阅读时我曾灵光一闪突发奇想:干脆就写成一个曲娃的世界如何?钟生其人原是一个叫钟生其名的曲娃,那是不是会更好看?武开义以后有机会是可以试试的。一笑。——到底有哪些微言大义?再推进一步,到底小说写了什么写得怎样?相信读者诸君会给出答案并做出裁判。(张成杰)
注:该文系张成杰先生为《曲娃》所作的序。长篇小说《曲娃》近日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曲娃》作者简介:武开义,生于1970年5月,甘肃民乐人,现任张掖市融媒体中心金张掖周刊部主任、《金张掖周刊》主编。曾获全国“城市党媒优秀新闻工作者”、甘肃省“十佳记者”、张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甘肃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5000余篇,多件作品获甘肃新闻奖、五四新闻奖、民生新闻奖等奖项。近年来,武开义利用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生活素材,从新闻战线转战文学战场,成功由新闻向文学转型。计划创作的“祁连山北麓”三部曲的系列长篇小说(《曲娃》《发菜》《首席》3部),以及以上海支青支援西北文化教育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河西宝卷》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中。《曲娃》是“祁连山北麓”三部曲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近日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