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人生梦 曲娃洞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9月01日 18:03

分享到:

  

  十多年前,随一个采访团采访,一行人正在山脚下歇息,不远处一只曲娃一瘸一拐往坡下走来,出于好奇,几个年轻人一抬腿就追了过去。彼时惊蛰刚过,曲娃也才从冬眠中醒来,还不是大规模出洞活动的时候,怎么会有曲娃往山下走?

  “小心!”人群里一位长者大声提醒,告诫我们他们追的那只肯定有病在身。因为曲娃是群居动物,一窝里若有一只生病,就可能传染给同类,为了种族繁衍,洞里的其他曲娃就会“残忍”地把这只病曲娃撵出去。正说着,只见那只曲娃对着围过来的人人立而起,双手举起做作揖状,嘴里发出一阵婴儿似的嘤嘤声。

  事情过去了许多年,那一天干了些什么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但曲娃像婴儿一样站起来向人作揖求饶的那一幕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2018年初夏,因工作关系,深入祁连山腹地对祁连山生态环保问题整治进行一周年回访。一路上闭眼想着乱七八糟的事,不料司机一个急刹车惊醒了昏昏欲睡的我。一睁眼,公路中间两只曲娃正在全神贯注地打着架,全然不顾来往的车辆。我们拿出手机拍照,一位电视台同行拍摄了它们打架的全过程,制成短视频在央视播出后,得到广泛传播。

  进了山,山色渐渐由黄变青,山坡上到处都是若隐若现的曲娃。为了深入了解这种动物,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在当地一位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夏日塔拉草原一个叫做百花掌的地方。晨曦微露,露水很快打湿了我们的鞋子和裤脚,正懊恼间,一阵啾啾啾的鸣叫声吸引了我的目光,循声向上望去,天哪!眼前的山坡,整个地变成了曲娃的世界,一只只呼朋引伴,在鲜花草丛中轻卷着青草的嫩叶,吮吸着草尖上的露珠——这不是传说中的仙境吧!我跑上去,猛按相机快门,一连拍下数十张照片。

  也许是司空见惯,对于我的反应,那位向导相当不解。下山路上,他面露一丝嘲笑,给我详细介绍曲娃的生活习性。末了,他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随着曲娃数量的增加,草场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曲娃洞穴遍布草原,既深又长,下面的草根无法深扎下去,造成草木大面积枯死。“你看那边,为啥光秃秃的?”

  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果然是一片不毛之地。“还不是这些畜生给糟蹋成这样的!”向导忿忿地说。

  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曲娃大半年蛰伏在洞里,在阳光下屈指可数的日子也仅食草尖饮露水,与世无争,人类却疯狂猎食它,就连皮毛也会制成衣服穿在身上。人与曲娃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到底有没有生存的权利?这些动物与生活在底层的芸芸众生有什么区别……

  老家有句俗谚:“耽打拉爱拾个东西,悻悻鬼爱干个错事。”“耽打拉”(音译)意思是闲不住的人,悻悻鬼是爱计较的人。这句俗语的意思,类似今天网上的机机灵灵上了很多当,小心翼翼闯了很多祸,认认真真犯了很多错,精打细算欠了一屁股债,骂骂咧咧干了很多活。

  我就是个背时的耽打拉。别人削尖脑袋往上爬时,自己吭哧吭哧日以继夜写些“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文字;纸媒衰落之际,劳神费力花钱出了本新闻作品集,结果沦为半辈子离开度娘连个小小的总结都憋不出来的某编眼里的笑话!始才猛然醒悟:这些年来自己苦苦追求的所谓“新闻理想”,其实就是一场春秋大梦!

  说到梦,作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末的师范生,文学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是那个时代的标配和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时的校园内外,如果不会念个诗写点散文弄个小说,不说被同学瞧不起,至少是融不进群体的。毕业后站了十年讲台,有幸忝列报社编辑,编稿之余忍不住技痒写些小小说小散文之类的东西,因被领导斥为“不务正业”而忍痛割爱。后来干了新闻记者,几乎“两耳不充窗外事,一心只写新闻稿”,十几年“训练”下来,文字日渐枯燥,一动笔连副词形容词都不大敢用,更遑论文采。

  2020年,封控在家,闲来无事,闭眼回顾前半生,荣善、薛锦、克江与曲娃作揖求饶的身影过电影一样一一浮现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乃发愤而作,两万多字的《钟生》一天一夜而成,发润东、登学、明博诸文友,大加肯定与赞赏。自我检视深思,发现充其量至多算是一个小中篇。想钟生曲折一生,作为其后半生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此轻描淡写实在有愧于荣善、薛锦、克江等诸原型,也才觉悟所有的经历和过往都是天意——感谢鼓励过、教导过、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帮我顺利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谢讥讽过、诋毁过、伤害过我的人,是他们的讥讽、诋毁、伤害,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和斗志,让我在天命之年仍能重圆文学梦,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以《钟生》为母本铺展开来,历时一千余日,终成三十余万字的《祁连山北麓》初稿。又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费去了多少脑汁心血,三易其稿,打磨成了现在的这个《曲娃》。

  新闻人只是记录世间的断面,而作家必须打捞沉淀在岁月河床的暗礁。书成那日,祁连山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读完恩师张成杰先生给我写的序言《人与曲娃》时,目光在电脑屏幕前注视良久,眼睛里、脑子里全是曲娃作揖求饶、嘤嘤啼哭的景象。突然想起《淮南子》所说“禹耳参漏,是谓大通”,或许好的长篇就该如曲娃洞穴般七窍贯通:新闻人的眼,小说家的耳,史家的鼻,诗人的舌,最后都要化作众生百味的皮肤。所谓长篇创作,何尝不是作家对生活的审判!那些被时代放逐的孤独者,那些在命运洞穴里挣扎的灵魂,都需要写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目光重新检视。

  托翁有言:“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东西一面世,必然有像某编一样的聪明人站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或者对号入座揣测原型是谁在影射什么等等——恨你有,笑你无,无关好恶,没有对错,人性如此。对此我也只能直言相告:鲁迅先生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原型是你,是我,也是他——借拙作中道士李先生的话,“再不要胡逼乱撰了,谁又不是个曲娃呢!”

  此刻校讫终稿,窗外细雨沥沥。今年水草丰美,遥想祁连山草原上,成百上千的曲娃正忙着打洞。它们啃的是草叶,饮的是露水,托举的却是整个草原的春天——那圣洁与破坏共生、欣赏与杀戮并存的景象,恰似长篇写作的悖论:我们既要纵身跃入生活的泥潭,又得在污浊中奋力提炼星光。

  (该文系作者为其长篇小说《曲娃》撰写的《后记》。武开义,甘肃民乐人,现任张掖市融媒体中心金张掖周刊部主任、《金张掖周刊》主编。曾获全国“城市党媒优秀新闻工作者”、甘肃省“十佳记者”、张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甘肃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5000余篇,多件作品获甘肃新闻奖、五四新闻奖、民生新闻奖等奖项。近年来,武开义利用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生活素材,从新闻战线转战文学战场,计划创作“祁连山三部曲”的系列长篇小说,《曲娃》是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十多年前,随一个采访团采访,一行人正在山脚下歇息,不远处一只曲娃一瘸一拐往坡下走来,出于好奇,几个年轻人一抬腿就追了过去。彼时惊蛰刚过,曲娃也才从冬眠中醒来,还不是大规模出洞活动的时候,怎么会有曲娃往山下走?

  “小心!”人群里一位长者大声提醒,告诫我们他们追的那只肯定有病在身。因为曲娃是群居动物,一窝里若有一只生病,就可能传染给同类,为了种族繁衍,洞里的其他曲娃就会“残忍”地把这只病曲娃撵出去。正说着,只见那只曲娃对着围过来的人人立而起,双手举起做作揖状,嘴里发出一阵婴儿似的嘤嘤声。

  事情过去了许多年,那一天干了些什么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但曲娃像婴儿一样站起来向人作揖求饶的那一幕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

  2018年初夏,因工作关系,深入祁连山腹地对祁连山生态环保问题整治进行一周年回访。一路上闭眼想着乱七八糟的事,不料司机一个急刹车惊醒了昏昏欲睡的我。一睁眼,公路中间两只曲娃正在全神贯注地打着架,全然不顾来往的车辆。我们拿出手机拍照,一位电视台同行拍摄了它们打架的全过程,制成短视频在央视播出后,得到广泛传播。

  进了山,山色渐渐由黄变青,山坡上到处都是若隐若现的曲娃。为了深入了解这种动物,第二天早上,我起了个大早,在当地一位向导的带领下,我们去了夏日塔拉草原一个叫做百花掌的地方。晨曦微露,露水很快打湿了我们的鞋子和裤脚,正懊恼间,一阵啾啾啾的鸣叫声吸引了我的目光,循声向上望去,天哪!眼前的山坡,整个地变成了曲娃的世界,一只只呼朋引伴,在鲜花草丛中轻卷着青草的嫩叶,吮吸着草尖上的露珠——这不是传说中的仙境吧!我跑上去,猛按相机快门,一连拍下数十张照片。

  也许是司空见惯,对于我的反应,那位向导相当不解。下山路上,他面露一丝嘲笑,给我详细介绍曲娃的生活习性。末了,他还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随着曲娃数量的增加,草场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曲娃洞穴遍布草原,既深又长,下面的草根无法深扎下去,造成草木大面积枯死。“你看那边,为啥光秃秃的?”

  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果然是一片不毛之地。“还不是这些畜生给糟蹋成这样的!”向导忿忿地说。

  听了他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曲娃大半年蛰伏在洞里,在阳光下屈指可数的日子也仅食草尖饮露水,与世无争,人类却疯狂猎食它,就连皮毛也会制成衣服穿在身上。人与曲娃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到底有没有生存的权利?这些动物与生活在底层的芸芸众生有什么区别……

  老家有句俗谚:“耽打拉爱拾个东西,悻悻鬼爱干个错事。”“耽打拉”(音译)意思是闲不住的人,悻悻鬼是爱计较的人。这句俗语的意思,类似今天网上的机机灵灵上了很多当,小心翼翼闯了很多祸,认认真真犯了很多错,精打细算欠了一屁股债,骂骂咧咧干了很多活。

  我就是个背时的耽打拉。别人削尖脑袋往上爬时,自己吭哧吭哧日以继夜写些“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文字;纸媒衰落之际,劳神费力花钱出了本新闻作品集,结果沦为半辈子离开度娘连个小小的总结都憋不出来的某编眼里的笑话!始才猛然醒悟:这些年来自己苦苦追求的所谓“新闻理想”,其实就是一场春秋大梦!

  说到梦,作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末的师范生,文学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是那个时代的标配和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时的校园内外,如果不会念个诗写点散文弄个小说,不说被同学瞧不起,至少是融不进群体的。毕业后站了十年讲台,有幸忝列报社编辑,编稿之余忍不住技痒写些小小说小散文之类的东西,因被领导斥为“不务正业”而忍痛割爱。后来干了新闻记者,几乎“两耳不充窗外事,一心只写新闻稿”,十几年“训练”下来,文字日渐枯燥,一动笔连副词形容词都不大敢用,更遑论文采。

  2020年,封控在家,闲来无事,闭眼回顾前半生,荣善、薛锦、克江与曲娃作揖求饶的身影过电影一样一一浮现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乃发愤而作,两万多字的《钟生》一天一夜而成,发润东、登学、明博诸文友,大加肯定与赞赏。自我检视深思,发现充其量至多算是一个小中篇。想钟生曲折一生,作为其后半生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如此轻描淡写实在有愧于荣善、薛锦、克江等诸原型,也才觉悟所有的经历和过往都是天意——感谢鼓励过、教导过、帮助过我的人,是他们帮我顺利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谢讥讽过、诋毁过、伤害过我的人,是他们的讥讽、诋毁、伤害,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和斗志,让我在天命之年仍能重圆文学梦,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于是以《钟生》为母本铺展开来,历时一千余日,终成三十余万字的《祁连山北麓》初稿。又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费去了多少脑汁心血,三易其稿,打磨成了现在的这个《曲娃》。

  新闻人只是记录世间的断面,而作家必须打捞沉淀在岁月河床的暗礁。书成那日,祁连山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读完恩师张成杰先生给我写的序言《人与曲娃》时,目光在电脑屏幕前注视良久,眼睛里、脑子里全是曲娃作揖求饶、嘤嘤啼哭的景象。突然想起《淮南子》所说“禹耳参漏,是谓大通”,或许好的长篇就该如曲娃洞穴般七窍贯通:新闻人的眼,小说家的耳,史家的鼻,诗人的舌,最后都要化作众生百味的皮肤。所谓长篇创作,何尝不是作家对生活的审判!那些被时代放逐的孤独者,那些在命运洞穴里挣扎的灵魂,都需要写作者以手术刀般的目光重新检视。

  托翁有言:“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他个人的片面而已。”可以预见的是,这个东西一面世,必然有像某编一样的聪明人站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或者对号入座揣测原型是谁在影射什么等等——恨你有,笑你无,无关好恶,没有对错,人性如此。对此我也只能直言相告:鲁迅先生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原型是你,是我,也是他——借拙作中道士李先生的话,“再不要胡逼乱撰了,谁又不是个曲娃呢!”

  此刻校讫终稿,窗外细雨沥沥。今年水草丰美,遥想祁连山草原上,成百上千的曲娃正忙着打洞。它们啃的是草叶,饮的是露水,托举的却是整个草原的春天——那圣洁与破坏共生、欣赏与杀戮并存的景象,恰似长篇写作的悖论:我们既要纵身跃入生活的泥潭,又得在污浊中奋力提炼星光。

  (该文系作者为其长篇小说《曲娃》撰写的《后记》。武开义,甘肃民乐人,现任张掖市融媒体中心金张掖周刊部主任、《金张掖周刊》主编。曾获全国“城市党媒优秀新闻工作者”、甘肃省“十佳记者”、张掖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在《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甘肃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5000余篇,多件作品获甘肃新闻奖、五四新闻奖、民生新闻奖等奖项。近年来,武开义利用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生活素材,从新闻战线转战文学战场,计划创作“祁连山三部曲”的系列长篇小说,《曲娃》是该系列作品的第一部。)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