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县区 >> 山丹
山丹:畜牧业按下“现代化键” 绿色草原焕新颜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9月15日 16:18

分享到:

  中国张掖网山丹讯 河西走廊腹地,山丹曾是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的千年驿站,而今正以轰鸣的现代农机声谱写着草原畜牧业的新乐章。2024年,山丹县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一场以生态为底、科技赋能的产业变革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展开。从传统放牧到种养循环,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这座“走廊蜂腰”之地正用创新探索出一条生态与效益共赢的转型路径。

政策赋能:3.33亿元投资激活产业新引擎

  随着中央财政1.6亿元资金的注入,山丹县启动总投资3.33亿元的四年规划,聚焦饲草基地、生态牧场、种畜繁育等五大领域。山丹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吴春贤介绍,技术团队深入8个乡镇定制“一场一策”,优选40余家企业主体,仅2024年便完成投资1.01亿元,带动肉羊饲养量突破220万只,牧草种植稳定在36万亩以上。“过去靠天养羊,现在靠标准、靠技术。”陈户镇养殖户周永庆、马场养殖户王德富指着智能饲喂系统感慨。

  政府出台的种畜引进、设施改造等系列补助政策,如同催化剂般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新建饲草基地5000亩,30家养殖场完成标准化改造,防灾饲草储备能力提升至15万吨。从西门塔尔牛到良种肉羊的引进,现代化基因正快速融入传统牧业血脉。

模式破局:四大创新重构产业生态链

  在甘肃普瑞拓公司的种养循环基地,粪污经处理转化为有机肥还田的闭环场景,折射着工业化思维对传统牧业的深度改造。“我们筛选的24个燕麦品种让亩产提高20%,带动周边15万亩草场。”公司负责人何如织告诉记者。这种“养殖—粪污—种植”的生态模式,仅是山丹创新实践的冰山一角。

  草畜一体化打破产业隔阂,36万亩饲草与220万头(只)草食畜形成共生系统;光伏板下的养殖场实现年节本超30元/只的“牧光互补”效益;而科技小院与主题庄园的建设,则让畜牧业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更令人瞩目的是“畜间布病1234防控模式”的推广,将疫病损失率控制在0.3%以下。

生态与产业双赢:退化的草原重现生机

  登上焉支山远眺,曾经裸露的草场已被20厘米高的绿茵覆盖。2024年数据显示,全县草原植被盖度达41.09%,鼠虫害防控面积24.6万亩,消失多年的藏原羚、黄羊重现踪迹。生态的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牧草良种化率8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带动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8%。

  在全产业链布局中,从36万亩饲草基地到“山丹羊肉”国家地标品牌,从冷链仓储集群到电商矩阵,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体系。特色产品溢价提升20%,马场牦牛肉干、中驼驼奶粉等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市场。“每只羊现在能多卖200元!”牧源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军展示着直播间订单数据。

  当落日余晖为焉支山脉镀上金边,棚圈中的自动清粪系统仍在有序运转,草场上智能喷灌划出优美弧线。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到“科技养畜促振兴”的实践,山丹县用创新突破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黄东亮 吴彪)

  中国张掖网山丹讯 河西走廊腹地,山丹曾是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的千年驿站,而今正以轰鸣的现代农机声谱写着草原畜牧业的新乐章。2024年,山丹县入选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县,一场以生态为底、科技赋能的产业变革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展开。从传统放牧到种养循环,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这座“走廊蜂腰”之地正用创新探索出一条生态与效益共赢的转型路径。

政策赋能:3.33亿元投资激活产业新引擎

  随着中央财政1.6亿元资金的注入,山丹县启动总投资3.33亿元的四年规划,聚焦饲草基地、生态牧场、种畜繁育等五大领域。山丹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吴春贤介绍,技术团队深入8个乡镇定制“一场一策”,优选40余家企业主体,仅2024年便完成投资1.01亿元,带动肉羊饲养量突破220万只,牧草种植稳定在36万亩以上。“过去靠天养羊,现在靠标准、靠技术。”陈户镇养殖户周永庆、马场养殖户王德富指着智能饲喂系统感慨。

  政府出台的种畜引进、设施改造等系列补助政策,如同催化剂般激发市场活力。2024年,新建饲草基地5000亩,30家养殖场完成标准化改造,防灾饲草储备能力提升至15万吨。从西门塔尔牛到良种肉羊的引进,现代化基因正快速融入传统牧业血脉。

模式破局:四大创新重构产业生态链

  在甘肃普瑞拓公司的种养循环基地,粪污经处理转化为有机肥还田的闭环场景,折射着工业化思维对传统牧业的深度改造。“我们筛选的24个燕麦品种让亩产提高20%,带动周边15万亩草场。”公司负责人何如织告诉记者。这种“养殖—粪污—种植”的生态模式,仅是山丹创新实践的冰山一角。

  草畜一体化打破产业隔阂,36万亩饲草与220万头(只)草食畜形成共生系统;光伏板下的养殖场实现年节本超30元/只的“牧光互补”效益;而科技小院与主题庄园的建设,则让畜牧业与研学、旅游深度融合。更令人瞩目的是“畜间布病1234防控模式”的推广,将疫病损失率控制在0.3%以下。

生态与产业双赢:退化的草原重现生机

  登上焉支山远眺,曾经裸露的草场已被20厘米高的绿茵覆盖。2024年数据显示,全县草原植被盖度达41.09%,鼠虫害防控面积24.6万亩,消失多年的藏原羚、黄羊重现踪迹。生态的修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牧草良种化率85%、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4%,带动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2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7.8%。

  在全产业链布局中,从36万亩饲草基地到“山丹羊肉”国家地标品牌,从冷链仓储集群到电商矩阵,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体系。特色产品溢价提升20%,马场牦牛肉干、中驼驼奶粉等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市场。“每只羊现在能多卖200元!”牧源合作社负责人张建军展示着直播间订单数据。

  当落日余晖为焉支山脉镀上金边,棚圈中的自动清粪系统仍在有序运转,草场上智能喷灌划出优美弧线。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到“科技养畜促振兴”的实践,山丹县用创新突破证明: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黄东亮 吴彪)

编辑: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