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赈”出群众好日子
张掖市18个项目获中央资金7605万元
中国张掖网讯 今年以来,张掖市发改部门紧紧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加力扩围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实施18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获得中央资金7605万元。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资金规模,均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新高,为促进本地群众就业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以工代赈是以“工”为载体,兴“赈”之效,通过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项目怎么来?靠的是提前谋、主动干。依托全市“冬日无闲·大抓项目”活动,县区发改部门按照“乡镇谋—部门审—政府定—乡村干”的流程,围绕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动态项目储备库。截至目前,已谋划储备项目83项,覆盖96.2%的乡镇,总投资达5.45亿元,真正实现了“干着今年、想着明年、谋着后年”。
钱从哪里来?关键是跑得勤、说得清。我市发改部门工作人员积极“赴省进京”,主动向上汇报、精准衔接,凭借过硬的项目质量赢得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的认可。在2025年已争取到的18个以工代赈项目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及财政资金共到位7605万元,项目数和资金量分别占“十四五”规划以来总量的47.4%和58.7%,创下历史新高。
实施新模式,村民成了“当家人”。顺应政策新趋势,今年我市大胆创新组织实施模式——大力推广“村民自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的项目理事会承接项目,不再“一律公开招标”。这样一来,项目成本降了、劳务报酬涨了、建设工期也短了。今年实施的18个项目中,有山丹县位奇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提升项目等11个项目采取该模式,占比达61%,预计平均缩短工期1个月,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5个百分点。
“赈”的初心,是让群众得实惠。我市坚持“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最大限度扩大用工比例,把劳务报酬发放额度从中央资金的30%逐步提高至40%–50%,让更多资金以工资形式直接装进群众口袋。据统计,今年这批总投资9111万元的项目,将先后吸纳1909名当地群众务工,培训2000人,新增公益性岗位35个,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015万元,人均增收约1.58万元。(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晶晶)
以工代赈“赈”出群众好日子
张掖市18个项目获中央资金7605万元
中国张掖网讯 今年以来,张掖市发改部门紧紧把握以工代赈政策加力扩围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实施18个以工代赈项目,累计获得中央资金7605万元。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资金规模,均创“十四五”规划以来新高,为促进本地群众就业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以工代赈是以“工”为载体,兴“赈”之效,通过向参与工程建设的群众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项目怎么来?靠的是提前谋、主动干。依托全市“冬日无闲·大抓项目”活动,县区发改部门按照“乡镇谋—部门审—政府定—乡村干”的流程,围绕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动态项目储备库。截至目前,已谋划储备项目83项,覆盖96.2%的乡镇,总投资达5.45亿元,真正实现了“干着今年、想着明年、谋着后年”。
钱从哪里来?关键是跑得勤、说得清。我市发改部门工作人员积极“赴省进京”,主动向上汇报、精准衔接,凭借过硬的项目质量赢得国家和省发展改革委的认可。在2025年已争取到的18个以工代赈项目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及财政资金共到位7605万元,项目数和资金量分别占“十四五”规划以来总量的47.4%和58.7%,创下历史新高。
实施新模式,村民成了“当家人”。顺应政策新趋势,今年我市大胆创新组织实施模式——大力推广“村民自建”,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的项目理事会承接项目,不再“一律公开招标”。这样一来,项目成本降了、劳务报酬涨了、建设工期也短了。今年实施的18个项目中,有山丹县位奇镇易地搬迁安置点提升项目等11个项目采取该模式,占比达61%,预计平均缩短工期1个月,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5个百分点。
“赈”的初心,是让群众得实惠。我市坚持“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最大限度扩大用工比例,把劳务报酬发放额度从中央资金的30%逐步提高至40%–50%,让更多资金以工资形式直接装进群众口袋。据统计,今年这批总投资9111万元的项目,将先后吸纳1909名当地群众务工,培训2000人,新增公益性岗位35个,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015万元,人均增收约1.58万元。(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