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张掖:研学旅游 何以百万?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23日 13:07

分享到:

  中国张掖网讯 这个假期,在张掖市开展研学旅游的团队一批又一批,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到梨园口战斗遗址,从七彩丹霞到平山湖大峡谷,从马蹄寺到大佛寺,从康乐草原到山丹马场……纷纷探秘河西走廊,寻访丝路遗珍,感受文化积淀,品尝特色美食,体验“行走课堂”的快乐!

  7月29日,香港青年学生甘肃“丝绸之路”研学团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讲解员带领下,团员们先是驻足于“西路军征战河西”展区,看着玻璃柜里泛黄的纸件,听着1937年高台保卫战时3000余名将士在冰天雪地里与数倍敌军浴血奋战的故事。转过展角,一组实景复原场景让人泪目:斑驳的城墙垛口下,仿真蜡像还原了战士们用断枪、石块与敌人肉搏的瞬间,墙上的弹孔痕迹清晰可见。玻璃展柜里,一双双打满补丁的布鞋、半截生锈的步枪、刺刀,无声诉说着将士们在严寒与饥饿中坚守的岁月。在多媒体展厅,动态复原的高台攻城场景让历史“活”了过来:炮火轰鸣中,战士们依托城墙奋勇阻击的身影历历在目,仿佛听见风穿过枪膛的呼啸,看见红旗在城墙上飘扬。同学们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当听到“许多烈士连姓名都没留下”时,不少同学低下了头。一位同学指着展柜里的一封家书轻声念着“为了劳苦大众得解放,儿死而无憾”,眼眶瞬间泛红;一位同学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丝绸之路不仅有驼铃声声,更有这样滚烫的热血与信仰。”

  “看到那些照片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难受,了解这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英烈们为国家、为人民英勇奋战,付出了生命,令人敬佩。”香港研学团一位学生被深深触动。“比起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抽象概念,这里的一张张照片、一帧帧画面,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个年代军人的奋斗力量和爱国精神,这种无形的感召是很难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的。”香港研学团义工代表感言,此次研学团成员都深受教育,回去后会向亲人朋友分享此行的收获。

  同日,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婚生子女在山丹马场进行研学活动,大家深入马场草原、育马基地、马场场史馆等地,通过实地查看、聆听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丹马场视察时的殷殷嘱托,沉浸式体验“丝路绿宝石”的生态奇观,深切感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全面了解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大家一致表示,此次研学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挚友。回去后将把此次研学的深切感悟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向台湾友邻讲述张掖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以亲身经历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与情感认同,用点滴努力汇聚起推动两岸关系向好发展的力量,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6月4日至5日,2025年澳区青联委员骨干研习营在张掖市开展活动,来自澳门政商、法律、教育、医卫等领域的25名杰出青年代表参观了临泽县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张掖七彩丹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实地考察戈壁农业发展模式,领略“中国最美丹霞”的壮丽景观,瞻仰革命先烈事迹,深入了解祖国西部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

  络绎不绝地研学实践,让更多国内外学子真切感受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文明,实现文化传播、生态教育,促进成长。学员们纷纷表示,“张掖市的多维度沉浸式‘行走课堂’,既是地质教科书,也是丝路密码本;既是生态试验田,也是祁连山的绿色答卷。”

  为何研学游如此受青睐,“行走的课堂”究竟有何魔力?火热表象背后,是这种“游”与“学”结合的“寓教于乐”模式,让家长老师学生觉得它提供的远不止一场旅行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体验。

  于此,4月3日,“百万学子游张掖”研学实践开营,张掖文旅、教育、共青团等同心协力与文旅企业深化合作,进一步优化特色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全国学子开展研学游。5月22日—23日,张掖市又先后在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丝路明珠·彩虹张掖”研学旅游资源推介会,全面展示张掖地质奇观、民族文化、生态环保、红色教育等研学旅游资源,并通过搭建校地合作新平台、建设优质研学实践基地、打造主题鲜明的精品研学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研学实践选择。“我们制定实施百万学子研学游工程,精心打造‘艾黎精神・赓续前行——国际主义精神研学游’‘热血丰碑・英雄足迹——红色传承研学游’等十大主题、22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建成研学基地53个,配备专业研学导师200余名,为研学旅行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张掖市文旅局相关人员表示。

  各县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研学线路及研学体系。肃南县探索建立了以“祁连山下‘趣’时光——我到肃南牧牛羊”为主题的场景化、体验化研学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研学模式,通过“行走的课堂”实现自然生态、地质科普、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研有所学、游有所得”,吸引了众多研学团。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搭配先进的多媒体展示,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生物多样性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让人仿若置身于大自然的生态长廊,对祁连山“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而在神鹿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自在生活,研学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近距离观察马鹿的生活习性,深刻领悟到生态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数字化的生态沙盘动态展示着山脉、河流与生物的共生关系,3D投影还原的雪豹捕猎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真实的祁连秘境。原来课本里的生态保护理论,在这里都是鲜活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意义。”研学成员索楠感触颇深。

  地质研学则以外星谷和冰沟丹霞为天然课堂,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深入探究地质构造原理,触摸地球历史的脉络,让参与者身临其境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激发其对地质科学的浓厚兴趣。“冰沟丹霞景区致力于深化文化IP打造,主打雄险神奇丹霞秘境,结合冰沟丹霞独特性、裕固族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研学规划体系。”随着冰沟丹霞景区讲解员张佳丽的介绍,研学成员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地理生,感觉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得到了亲身体验和深入理解,并且通过研学活动,我感觉同学们的关系更加团结紧密,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研学成员郭小钰在研学中发现了大变化。

  “将研学课堂搬到山水人文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学生们在冰沟丹霞探究地质演变,在民族博物馆感受文化传承,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理解生态保护。这种‘行走的课堂’不仅深化了课堂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家国情怀。”研学带队教师朱潇表示。

  高台县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非遗传承等融合,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紧扣研学游“有研有学”的特质,全面分析不同群体需求,大力开展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讲解员培养,精心设计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主的红色基因传承游、以农耕农事体验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博物馆馆藏魏晋墓葬壁画砖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军拓体验游等不同主题,不断开发文旅研学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以研学旅游带动消费,延长全域旅游产业链。在高台县民俗村,非遗传承人周秀兰的“剪纸数学课”令研学成员称奇:通过计算对称轴和旋转角度,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类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课程,让研学产品溢价率达普通旅游的2.3倍。

  甘州区积极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不断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路线,拓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将研学实践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推动“研学+”多维发展。“制作拓片要做到一清二固三打四墨五揭,先要清除器物表面灰尘,铺宣纸时要与拓印表面完全贴合,用软刷排除气泡并压实,确保纸张紧贴凹凸纹理,拓包蘸墨后先均匀墨色,由边缘向中心多次轻拓,拓片八至九成干时缓慢揭下,自然阴干后平铺或卷存……‌‌”甘州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边示范,一边向研学团成员传授技巧,大家有模有样地开始清尘、铺纸、捶实‌、上墨、揭取,慢慢学着制作一张张精美的拓片。

  随着研学旅游的火热,张掖市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进研学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6个旅游景区(景点)、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村及旅游企业,成功入选张掖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评估认定名单,占全市研学基地总数的60%以上。丹霞地质博物馆、芦水湾、七彩丹霞景区、平山湖大峡谷等重点旅游景区,纷纷开展研学旅行项目,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日臻完善。

  丰富多元的研学资源,也吸引了众多旅行社。各旅行社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深度挖掘张掖生态、地质、非遗、红色等主题资源,精心设计精品研学路线,将研学景点有机串联,融入趣味实验、非遗手作等创新体验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学产品,为研学旅行者带来更加丰富、独特的体验。

  “张掖研学旅游‘火爆出圈’,源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心设计的‘沉浸式、探究式’研学课程体系三者完美结合的结果。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等地质地貌,是天然的‘地质史教科书’,能让研学者在真实场景中探究科学,体验快乐。同时,张掖七彩丹霞等视觉冲击力强,契合青少年社交分享需求,形成口碑传播。‘双减’政策后,市场更追求有价值的教育体验,张掖以其高内容品质、强实践性,成为素质教育的优选目的地。”张掖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丽告诉记者,截止目前该旅行社组织及接待研学学子5.38万人次,有来自美国、德国等四国华裔青少年,还有港澳、山东、北京、青岛、广西等地的研学团队。

  “我们创新设计PBL项目式课程,将‘行知彩虹张掖,研学多彩世界’观光研学变为深度研学,激发学员自主探索兴趣。未来,我们将开发更多主题性、季节性的研学产品,比如冬季的‘雪山考察’,人文方向的‘石窟守护人’体验等。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张掖研学‘火’,更是要让它‘活’起来,激活孩子的内心,活化知识的价值,活跃我们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心,真正为中国青少年的素养教育贡献‘张掖样本’。”周丽信心满满。(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资料图

  中国张掖网讯 这个假期,在张掖市开展研学旅游的团队一批又一批,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到梨园口战斗遗址,从七彩丹霞到平山湖大峡谷,从马蹄寺到大佛寺,从康乐草原到山丹马场……纷纷探秘河西走廊,寻访丝路遗珍,感受文化积淀,品尝特色美食,体验“行走课堂”的快乐!

  7月29日,香港青年学生甘肃“丝绸之路”研学团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在讲解员带领下,团员们先是驻足于“西路军征战河西”展区,看着玻璃柜里泛黄的纸件,听着1937年高台保卫战时3000余名将士在冰天雪地里与数倍敌军浴血奋战的故事。转过展角,一组实景复原场景让人泪目:斑驳的城墙垛口下,仿真蜡像还原了战士们用断枪、石块与敌人肉搏的瞬间,墙上的弹孔痕迹清晰可见。玻璃展柜里,一双双打满补丁的布鞋、半截生锈的步枪、刺刀,无声诉说着将士们在严寒与饥饿中坚守的岁月。在多媒体展厅,动态复原的高台攻城场景让历史“活”了过来:炮火轰鸣中,战士们依托城墙奋勇阻击的身影历历在目,仿佛听见风穿过枪膛的呼啸,看见红旗在城墙上飘扬。同学们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当听到“许多烈士连姓名都没留下”时,不少同学低下了头。一位同学指着展柜里的一封家书轻声念着“为了劳苦大众得解放,儿死而无憾”,眼眶瞬间泛红;一位同学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丝绸之路不仅有驼铃声声,更有这样滚烫的热血与信仰。”

  “看到那些照片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难受,了解这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英烈们为国家、为人民英勇奋战,付出了生命,令人敬佩。”香港研学团一位学生被深深触动。“比起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抽象概念,这里的一张张照片、一帧帧画面,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个年代军人的奋斗力量和爱国精神,这种无形的感召是很难在课堂上教导学生的。”香港研学团义工代表感言,此次研学团成员都深受教育,回去后会向亲人朋友分享此行的收获。

  同日,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婚生子女在山丹马场进行研学活动,大家深入马场草原、育马基地、马场场史馆等地,通过实地查看、聆听讲解、互动交流等方式,认真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丹马场视察时的殷殷嘱托,沉浸式体验“丝路绿宝石”的生态奇观,深切感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全面了解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大家一致表示,此次研学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了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特色,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挚友。回去后将把此次研学的深切感悟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向台湾友邻讲述张掖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以亲身经历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理解与情感认同,用点滴努力汇聚起推动两岸关系向好发展的力量,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6月4日至5日,2025年澳区青联委员骨干研习营在张掖市开展活动,来自澳门政商、法律、教育、医卫等领域的25名杰出青年代表参观了临泽县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张掖七彩丹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实地考察戈壁农业发展模式,领略“中国最美丹霞”的壮丽景观,瞻仰革命先烈事迹,深入了解祖国西部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

  络绎不绝地研学实践,让更多国内外学子真切感受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文明,实现文化传播、生态教育,促进成长。学员们纷纷表示,“张掖市的多维度沉浸式‘行走课堂’,既是地质教科书,也是丝路密码本;既是生态试验田,也是祁连山的绿色答卷。”

  为何研学游如此受青睐,“行走的课堂”究竟有何魔力?火热表象背后,是这种“游”与“学”结合的“寓教于乐”模式,让家长老师学生觉得它提供的远不止一场旅行的深度思考和实践体验。

  于此,4月3日,“百万学子游张掖”研学实践开营,张掖文旅、教育、共青团等同心协力与文旅企业深化合作,进一步优化特色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全国学子开展研学游。5月22日—23日,张掖市又先后在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丝路明珠·彩虹张掖”研学旅游资源推介会,全面展示张掖地质奇观、民族文化、生态环保、红色教育等研学旅游资源,并通过搭建校地合作新平台、建设优质研学实践基地、打造主题鲜明的精品研学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研学实践选择。“我们制定实施百万学子研学游工程,精心打造‘艾黎精神・赓续前行——国际主义精神研学游’‘热血丰碑・英雄足迹——红色传承研学游’等十大主题、22条精品研学旅游线路,建成研学基地53个,配备专业研学导师200余名,为研学旅行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张掖市文旅局相关人员表示。

  各县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研学线路及研学体系。肃南县探索建立了以“祁连山下‘趣’时光——我到肃南牧牛羊”为主题的场景化、体验化研学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研学模式,通过“行走的课堂”实现自然生态、地质科普、非遗传承、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参与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研有所学、游有所得”,吸引了众多研学团。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动植物标本搭配先进的多媒体展示,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生物多样性生动地呈现在参观者眼前,让人仿若置身于大自然的生态长廊,对祁连山“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而在神鹿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自在生活,研学成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近距离观察马鹿的生活习性,深刻领悟到生态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数字化的生态沙盘动态展示着山脉、河流与生物的共生关系,3D投影还原的雪豹捕猎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入了真实的祁连秘境。原来课本里的生态保护理论,在这里都是鲜活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意义。”研学成员索楠感触颇深。

  地质研学则以外星谷和冰沟丹霞为天然课堂,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深入探究地质构造原理,触摸地球历史的脉络,让参与者身临其境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丹霞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激发其对地质科学的浓厚兴趣。“冰沟丹霞景区致力于深化文化IP打造,主打雄险神奇丹霞秘境,结合冰沟丹霞独特性、裕固族文化和红色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研学规划体系。”随着冰沟丹霞景区讲解员张佳丽的介绍,研学成员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地理生,感觉课本上学过的知识得到了亲身体验和深入理解,并且通过研学活动,我感觉同学们的关系更加团结紧密,各方面的素质也得到了提升。”研学成员郭小钰在研学中发现了大变化。

  “将研学课堂搬到山水人文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学生们在冰沟丹霞探究地质演变,在民族博物馆感受文化传承,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理解生态保护。这种‘行走的课堂’不仅深化了课堂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家国情怀。”研学带队教师朱潇表示。

  高台县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教育产业、非遗传承等融合,立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紧扣研学游“有研有学”的特质,全面分析不同群体需求,大力开展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讲解员培养,精心设计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主的红色基因传承游、以农耕农事体验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博物馆馆藏魏晋墓葬壁画砖为主的历史文化游、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军拓体验游等不同主题,不断开发文旅研学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以研学旅游带动消费,延长全域旅游产业链。在高台县民俗村,非遗传承人周秀兰的“剪纸数学课”令研学成员称奇:通过计算对称轴和旋转角度,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类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课程,让研学产品溢价率达普通旅游的2.3倍。

  甘州区积极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不断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路线,拓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将研学实践与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推动“研学+”多维发展。“制作拓片要做到一清二固三打四墨五揭,先要清除器物表面灰尘,铺宣纸时要与拓印表面完全贴合,用软刷排除气泡并压实,确保纸张紧贴凹凸纹理,拓包蘸墨后先均匀墨色,由边缘向中心多次轻拓,拓片八至九成干时缓慢揭下,自然阴干后平铺或卷存……‌‌”甘州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边示范,一边向研学团成员传授技巧,大家有模有样地开始清尘、铺纸、捶实‌、上墨、揭取,慢慢学着制作一张张精美的拓片。

  随着研学旅游的火热,张掖市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进研学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6个旅游景区(景点)、部分重点乡村旅游村及旅游企业,成功入选张掖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评估认定名单,占全市研学基地总数的60%以上。丹霞地质博物馆、芦水湾、七彩丹霞景区、平山湖大峡谷等重点旅游景区,纷纷开展研学旅行项目,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日臻完善。

  丰富多元的研学资源,也吸引了众多旅行社。各旅行社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深度挖掘张掖生态、地质、非遗、红色等主题资源,精心设计精品研学路线,将研学景点有机串联,融入趣味实验、非遗手作等创新体验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研学产品,为研学旅行者带来更加丰富、独特的体验。

  “张掖研学旅游‘火爆出圈’,源于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心设计的‘沉浸式、探究式’研学课程体系三者完美结合的结果。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等地质地貌,是天然的‘地质史教科书’,能让研学者在真实场景中探究科学,体验快乐。同时,张掖七彩丹霞等视觉冲击力强,契合青少年社交分享需求,形成口碑传播。‘双减’政策后,市场更追求有价值的教育体验,张掖以其高内容品质、强实践性,成为素质教育的优选目的地。”张掖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丽告诉记者,截止目前该旅行社组织及接待研学学子5.38万人次,有来自美国、德国等四国华裔青少年,还有港澳、山东、北京、青岛、广西等地的研学团队。

  “我们创新设计PBL项目式课程,将‘行知彩虹张掖,研学多彩世界’观光研学变为深度研学,激发学员自主探索兴趣。未来,我们将开发更多主题性、季节性的研学产品,比如冬季的‘雪山考察’,人文方向的‘石窟守护人’体验等。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张掖研学‘火’,更是要让它‘活’起来,激活孩子的内心,活化知识的价值,活跃我们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心,真正为中国青少年的素养教育贡献‘张掖样本’。”周丽信心满满。(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资料图

编辑: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