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高新技术企业】一粒种子里的乡村振兴与产业革命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23日 10:27

分享到:

一粒种子里的乡村振兴与产业革命

——记高新技术企业高台中农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在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南华工业园区,一家集“研、育、繁、推”于一体的种子企业正悄然崛起。高台中农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为科研引擎,将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融入一粒玉米种子的生命周期,累计选育推广150余个品种,年带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用科技硬实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科技突围: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创新之路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分子育种和不育系制种的企业,中农大康构建了“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设计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2024年投资870万元建成研发中心,配备分子标记实验室、单倍体育种实验室等尖端设施,实现了从基因编辑到品种选育的“全流程自主可控”。依托该平台,公司近两年独立选育玉米新品种12个,其中中农大787、DK501等品种在山东济宁、东华北等地的示范田表现优异,抗倒伏能力突出,单株产量达七八两,成为区域市场的“爆款”。

  技术攻坚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玉米抗逆基因挖掘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项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品种的抗病性和耐旱性。张掖市科技创新人才、中农大康亲繁质控经理张飞说:“我们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玉米育种、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加工、推广销售及相关产业化应用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企业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用单倍体选育等新技术,审定新品种9个,其中DK817、DK815在甘肃表现突出,运用三系制种技术,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产业振兴:一粒种子撬动乡村发展新图景

  在高台县黑泉镇定安村,中农大康与农户签订的“保底收购+技术托管”协议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的收益模式。农户每亩制种玉米可获得4000元保底收入,较普通玉米种植增收50%以上。公司不仅免费提供自主研发的优质种子,还建立“种子溯源体系”,为每一粒种子生成包含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的“数字身份证”,通过APP实时推送田间管理建议。

  联农带农的深度实践,体现在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公司组建的专家团队每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覆盖农户3000余人次,将“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制种技术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土办法”。在玉米抽雄期推行“带苞去雄”技术,既保证种子纯度,又使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这种“技术下沉”模式,让农户从“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2024年带动当地制种面积达1.1万亩,生产种子411万公斤,预计营收突破8000万元。

质量为本: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

  在中农大康的种子加工车间,一套智能化的质量管控系统正在高效运转:500吨/批的果穗烘干线通过精准温控确保种子活力,20吨/小时的籽粒烘干线采用低温除湿技术保留营养成分,进口的什方剥皮机实现苞叶剥离率90%以上。从果穗烘干到包衣包装的12道工序,每一步都经过标准化分子检测,确保种子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远超国家标准。

  质量管控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标准体系。公司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从种质资源到成品出库的“双链追溯”机制。分子实验室配备荧光定量PCR仪、基因芯片扫描仪等设备,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转基因成分等30余项指标。凭借这种“零缺陷”的质量追求,公司连续9年蝉联“重质量守信用AAA级企业”,并获评张掖市玉米种子企业最高信用等级——AAA+。

文化铸魂: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发展哲学

  在中农大康的企业文化墙上,“以人为本,科技兴农”的理念格外醒目。公司组建了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吸引100余名博士、硕士扎根西北,形成“育种专家+农技骨干+产业工人”的人才梯队。通过“创新激励计划”,员工可参与新品种收益分成,近三年累计发放创新奖励超500万元。

  社会责任的践行,彰显企业的家国情怀。公司每年投入300万元开展“爱心帮扶”行动,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农资。这种“让农民先赢”的经营哲学,使中农大康的市场口碑与日俱增,2024年客户复购率达92%,产品覆盖东北、华北、西北等主产区。

  从分子育种实验室到万亩制种基地,从一粒种子的科技革新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高台中农大康用20年时间诠释了“科技赋能种业”的深刻内涵。当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相遇,当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家西部种业龙头企业正以创新为笔,在河西走廊上书写着中国种业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一粒种子里的乡村振兴与产业革命

——记高新技术企业高台中农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在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南华工业园区,一家集“研、育、繁、推”于一体的种子企业正悄然崛起。高台中农大康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为科研引擎,将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融入一粒玉米种子的生命周期,累计选育推广150余个品种,年带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用科技硬实力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书写着“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

科技突围:从实验室到田间的创新之路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分子育种和不育系制种的企业,中农大康构建了“种质资源创新—分子设计育种—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2024年投资870万元建成研发中心,配备分子标记实验室、单倍体育种实验室等尖端设施,实现了从基因编辑到品种选育的“全流程自主可控”。依托该平台,公司近两年独立选育玉米新品种12个,其中中农大787、DK501等品种在山东济宁、东华北等地的示范田表现优异,抗倒伏能力突出,单株产量达七八两,成为区域市场的“爆款”。

  技术攻坚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玉米抗逆基因挖掘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项目,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品种的抗病性和耐旱性。张掖市科技创新人才、中农大康亲繁质控经理张飞说:“我们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玉米育种、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加工、推广销售及相关产业化应用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企业发展,与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利用单倍体选育等新技术,审定新品种9个,其中DK817、DK815在甘肃表现突出,运用三系制种技术,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产业振兴:一粒种子撬动乡村发展新图景

  在高台县黑泉镇定安村,中农大康与农户签订的“保底收购+技术托管”协议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的收益模式。农户每亩制种玉米可获得4000元保底收入,较普通玉米种植增收50%以上。公司不仅免费提供自主研发的优质种子,还建立“种子溯源体系”,为每一粒种子生成包含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的“数字身份证”,通过APP实时推送田间管理建议。

  联农带农的深度实践,体现在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公司组建的专家团队每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覆盖农户3000余人次,将“密植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制种技术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土办法”。在玉米抽雄期推行“带苞去雄”技术,既保证种子纯度,又使每亩增产50公斤以上。这种“技术下沉”模式,让农户从“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2024年带动当地制种面积达1.1万亩,生产种子411万公斤,预计营收突破8000万元。

质量为本:构建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

  在中农大康的种子加工车间,一套智能化的质量管控系统正在高效运转:500吨/批的果穗烘干线通过精准温控确保种子活力,20吨/小时的籽粒烘干线采用低温除湿技术保留营养成分,进口的什方剥皮机实现苞叶剥离率90%以上。从果穗烘干到包衣包装的12道工序,每一步都经过标准化分子检测,确保种子发芽率稳定在95%以上,远超国家标准。

  质量管控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标准体系。公司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从种质资源到成品出库的“双链追溯”机制。分子实验室配备荧光定量PCR仪、基因芯片扫描仪等设备,可快速检测种子纯度、转基因成分等30余项指标。凭借这种“零缺陷”的质量追求,公司连续9年蝉联“重质量守信用AAA级企业”,并获评张掖市玉米种子企业最高信用等级——AAA+。

文化铸魂:科技与人文交织的发展哲学

  在中农大康的企业文化墙上,“以人为本,科技兴农”的理念格外醒目。公司组建了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吸引100余名博士、硕士扎根西北,形成“育种专家+农技骨干+产业工人”的人才梯队。通过“创新激励计划”,员工可参与新品种收益分成,近三年累计发放创新奖励超500万元。

  社会责任的践行,彰显企业的家国情怀。公司每年投入300万元开展“爱心帮扶”行动,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农资。这种“让农民先赢”的经营哲学,使中农大康的市场口碑与日俱增,2024年客户复购率达92%,产品覆盖东北、华北、西北等主产区。

  从分子育种实验室到万亩制种基地,从一粒种子的科技革新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高台中农大康用20年时间诠释了“科技赋能种业”的深刻内涵。当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农耕智慧相遇,当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这家西部种业龙头企业正以创新为笔,在河西走廊上书写着中国种业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编辑: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