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山区到农区,从共富链到团结曲,于交融中共生,于交往时共情,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彩的希望“绽”放心间
深秋寒意渐浓,从肃南县康乐镇红石窝村下山借牧的周丽夫妇一点也不愁,300多只羊、250亩玉米秸秆、15间羊圈、干净整洁的住房、互相照应的邻居……“沙井镇三号村这边基本都是制种玉米秸秆,羊爱吃。住宿条件也好,大院子、水泥地,房子窗户严实,炉子煤一烧屋子里暖暖的,用水用电、洗衣做饭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租地户提供羊圈,冬天棚膜一搭,攒劲得很。”周丽夫妇领着2岁多的宝宝下山借牧,还叫上了同村搭伴儿的孟先福老两口一起借牧,两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他们老了,有活我们帮着干活。我们忙了,老人帮着领娃儿,互相帮助,有个照应。”
说话的工夫,周丽的羊群中又增添“新成员”。“这段时间是产羔高峰期,往年在山上就得给羊加草加料,成本也挺高。下山借牧羊吃玉米秸秆,营养比黄草好,羊吃了体质也好,再加上农区海拔低、气温比山上高,产羔率、成活率大大提升,今年能产羔300多只,随着上涨的市场价格,能多卖些钱。”周丽喜笑颜开。

肃南县马蹄乡小寺村借牧户孙德荣也算起了增收账。“今年的地租较往年低些,而且牛羊的价格正在慢慢回升,一只羊羔由之前的500元涨到现在的700元,我那100多只怀孕母羊最近就要产羔了,如果市场行情好的话,仅羊羔子就能收益7万元左右。”
牧户增收,农户也增收,双向双赢。“我们今年种的大田玉米,一亩地毛利润2800至3000元左右。这几年,随着借牧的好处被更多牧民知晓,即便是大田玉米地也都租掉了,亩均租价150元以上。”甘州区碱滩镇浦家庄村常玉斌分析,牧户下山首选租制种玉米地,因为制种玉米秸秆羊吃了上膘快,但是制种玉米地数量有限,多数牧民选择租大田玉米地。“大田玉米地里的秸秆打成草墩子要比制种玉米地每亩多4-6个,3亩地就能多出一只羊一个冬天的‘口粮’。如果一群羊按照300只来算,租260亩大田玉米秸秆,一个冬天吃不完,牧民开春把剩余的秸秆‘打包’带走,到山上能度过一个月枯草期。”
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杨万民今年流转了500亩地种植制种玉米,9月份玉米刚收完就有人和他对接租地的事儿,最终他和肃南县马蹄乡小寺村牧民孙德荣达成协议,以每亩170元的价格将其中270亩制种玉米地租给借牧。“今年的制种玉米收益在3500元以上,加上租秸秆的钱和节省下来的肥料费用、清理秸秆的机械和人工费用,一亩地的效益有望突破4000元。”杨万民直言,借牧是互利互惠的事儿,既让牧民的牛羊有了过冬的“口粮”,又让大量的玉米秸秆从以前的废料变成了增加收益的“突破点”。“而且在这几年租地过程中,我们和牧民的关系也从生意伙伴升华成了好友、兄弟,从‘一碗奶茶’的热情,到一起吃肉、喝酒的友情,再到夏日被邀请去山里游玩,关系越来越好。”

民乐县开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开林也和借牧户成了朋友,他将270亩玉米地租给了肃南县马蹄乡大都麻村的牧民李鹏。为了让李鹏和他的羊群安心过冬,尚开林主动帮忙新建了简易羊舍,并腾出了合作社的一间办公用房作为李鹏的临时住所。房间宽敞明亮,取暖设施、洗衣机、电视机、家具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温馨的“新家”。“他们从山上来,路途远,条件艰苦,我们得尽量让他们住得舒服些。”尚开林说,在此之前,他还特意维修了饮水管道,并邀请电力部门检修电路,确保冬季用电安全。“以前冬天山上放牧,草场紧张,羊群吃不饱,人也受冻。现在下山借牧玉米秸秆多,羊有吃的,人有住的,温暖过冬。”李鹏倍感欣慰。
“我们积极扮演‘红娘’角色,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规范租赁合同,积极引导种植户和借牧户对接,让秸秆‘变废为宝’,也让羊群吃饱吃好,帮助农牧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甘州区沙井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干部王东鸿表示。“以前玉米收完秸秆处理是个‘头疼事’,烧了污染环境,粉碎还田、打草墩子都得花一笔钱。现在好了,直接租给借牧户放羊,一亩地还能有不少钱。羊粪落到地里,等于施农家肥,草也除了、地也肥了,一举多得。”甘州区沙井镇三号村四社村民李贵说。

“牧农增收链,大家联手织”。经初步摸底统计,2025-2026年借牧季,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祁连山放牧户到我市农区借牧牲畜50多万头只,涉及借牧面积达60多万亩。为全力保障借牧顺利进行,促进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互利共赢,张掖市积极沟通协商促进健康借牧,深入调查统计确保资源适配,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安全借牧,严格检疫防疫守好安全防线。参加甘青两省“异地借牧”工作协商会,研究解决借牧牲畜疫病防控、产地和落地检疫、借牧信息共享、人员服务管理、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加强同青海祁连、门源等借牧重点县的联系沟通,专门和祁连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开展座谈交流,面对面协商借牧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相关事宜。制定印发《张掖市农区借牧工作方案》《张掖市规范农区借牧租地秩序工作方案》《张掖市农区借牧动物防疫工作方案》等,市县乡三级畜牧主管部门落实借牧信息“双报备”、产地检疫“双报告”、牲畜调运“点对点”等防疫措施,农业农村、畜牧、住建、交通运输、水务、电力等部门协同解决借牧户在用水、用电、住房、转场、抗寒防灾、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并提前对农区秸秆地地理位置、类型、面积、产草量、交通状况等信息开展调查摸底,细化秸秆地价格、地点、面积、产草量等信息表册,全面梳理相关县区兽药饲料企业名录和产品名录,以实现借牧双方信息互联互通、畜牧业生产资源共享。
在防疫方面,张掖市积极统筹省市两级防疫资源,发放重大动物疫病疫苗853.2万头份(毫升)、常规动物疫苗497.2万头份(毫升),强力消毒灵等消毒剂10.68吨,一次性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3.34万件,为借牧动物防疫提供物资保障。在检疫方面,综合考虑借牧户就近、便利等因素,专门指定张掖市域内的借牧牲畜调运通道;积极同借牧县区沟通衔接,引导借牧户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开展动物疫病免疫,主动申报产地检疫,严格落实落地监管措施。

连日来,从青海装运牛羊的车一辆接一辆经过民乐县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9月开始到现在,大概有12万辆以上了,多的时候一天过来30辆。他们有的到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民乐县,还有的去金昌、永昌等地。”民乐县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站长王祥表示,他们首先检查检疫证明,确保无病羊进入本市,其次询问路上有无死伤及处理方式。“还为路过的司机和牧民提供消毒服务,为他们送消毒灵、医用口罩、手套等消毒物资,比如强力消毒灵、医用口罩和手套等。”
从青海省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来的牧民宝克连续多年在我市借牧,已和民乐县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人员熟悉,按照流程他很快完成检查。今年宝克租了民乐县南古镇的630亩玉米地和350亩洋葱地,让自己的390只羊“饱餐一冬”。“我们山上草场小、海拔高、气温低,来这边借牧,草料丰富,牲畜吃了膘肥体壮、抗病力增强,小羔子成活率高,增收效益明显。最关键的是,我们下山借牧,缓解冬季草场压力,草场一年比一年好,这是个永续的良性循环。”宝克深有感触。

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西村回族牧民李福祥对这几年的借牧生活很满意,今年开春他没回青海草场,在甘州区三闸镇红沙窝村租了养殖棚舍饲养殖。“以前冬天,牛羊在冬季草场根本吃不饱,还得买草料喂,成本也大。现在下山借牧,牛羊一个冬天都吃得好,身体长得壮。开春圈到羊棚喂,这边的草料买去也便宜。今年羊价可以,陆续卖了500多只。”李福祥坦言,自己和红沙窝村村干部、村民相处融洽,不想再回青海了。“村干部帮我租了养殖圈舍和居住房子,条件不错,秋天给我租玉米地,秋冬放牧,春夏舍饲,收益比待在山上强。”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关乎甘青两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存续以及万千百姓的生活福祉。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减少天然草原载畜量,张掖市敞开博大胸怀,接纳本市及外省借牧户与几十万头只牛羊,实现跨区合作,团结互助,帮助越来越多的祁连山沿山牧民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这既是张掖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之举和团结发展的共赢良策,也是同为中华儿女的情感自发生长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愿景。

从绿色草原到金色田野,从深山牧户到农区朋友,牧与农,畜与田勾连起来,形成“增值链”“共富图”,受益主体从“利益共同体”升华为“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最珍贵的结晶不是财富,而是超越山峦与田野的深情。
从“一碗热茶”的温暖,到“一把钥匙”的信任,再到“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和,异地借牧以团结互助最朴素的起点——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交融交织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景,在张掖大地勾勒出多彩多赢画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康宁 刘秉刚 王静)
从山区到农区,从共富链到团结曲,于交融中共生,于交往时共情,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彩的希望“绽”放心间
深秋寒意渐浓,从肃南县康乐镇红石窝村下山借牧的周丽夫妇一点也不愁,300多只羊、250亩玉米秸秆、15间羊圈、干净整洁的住房、互相照应的邻居……“沙井镇三号村这边基本都是制种玉米秸秆,羊爱吃。住宿条件也好,大院子、水泥地,房子窗户严实,炉子煤一烧屋子里暖暖的,用水用电、洗衣做饭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租地户提供羊圈,冬天棚膜一搭,攒劲得很。”周丽夫妇领着2岁多的宝宝下山借牧,还叫上了同村搭伴儿的孟先福老两口一起借牧,两家人住在一个院子里。“他们老了,有活我们帮着干活。我们忙了,老人帮着领娃儿,互相帮助,有个照应。”
说话的工夫,周丽的羊群中又增添“新成员”。“这段时间是产羔高峰期,往年在山上就得给羊加草加料,成本也挺高。下山借牧羊吃玉米秸秆,营养比黄草好,羊吃了体质也好,再加上农区海拔低、气温比山上高,产羔率、成活率大大提升,今年能产羔300多只,随着上涨的市场价格,能多卖些钱。”周丽喜笑颜开。

肃南县马蹄乡小寺村借牧户孙德荣也算起了增收账。“今年的地租较往年低些,而且牛羊的价格正在慢慢回升,一只羊羔由之前的500元涨到现在的700元,我那100多只怀孕母羊最近就要产羔了,如果市场行情好的话,仅羊羔子就能收益7万元左右。”
牧户增收,农户也增收,双向双赢。“我们今年种的大田玉米,一亩地毛利润2800至3000元左右。这几年,随着借牧的好处被更多牧民知晓,即便是大田玉米地也都租掉了,亩均租价150元以上。”甘州区碱滩镇浦家庄村常玉斌分析,牧户下山首选租制种玉米地,因为制种玉米秸秆羊吃了上膘快,但是制种玉米地数量有限,多数牧民选择租大田玉米地。“大田玉米地里的秸秆打成草墩子要比制种玉米地每亩多4-6个,3亩地就能多出一只羊一个冬天的‘口粮’。如果一群羊按照300只来算,租260亩大田玉米秸秆,一个冬天吃不完,牧民开春把剩余的秸秆‘打包’带走,到山上能度过一个月枯草期。”
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杨万民今年流转了500亩地种植制种玉米,9月份玉米刚收完就有人和他对接租地的事儿,最终他和肃南县马蹄乡小寺村牧民孙德荣达成协议,以每亩170元的价格将其中270亩制种玉米地租给借牧。“今年的制种玉米收益在3500元以上,加上租秸秆的钱和节省下来的肥料费用、清理秸秆的机械和人工费用,一亩地的效益有望突破4000元。”杨万民直言,借牧是互利互惠的事儿,既让牧民的牛羊有了过冬的“口粮”,又让大量的玉米秸秆从以前的废料变成了增加收益的“突破点”。“而且在这几年租地过程中,我们和牧民的关系也从生意伙伴升华成了好友、兄弟,从‘一碗奶茶’的热情,到一起吃肉、喝酒的友情,再到夏日被邀请去山里游玩,关系越来越好。”

民乐县开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尚开林也和借牧户成了朋友,他将270亩玉米地租给了肃南县马蹄乡大都麻村的牧民李鹏。为了让李鹏和他的羊群安心过冬,尚开林主动帮忙新建了简易羊舍,并腾出了合作社的一间办公用房作为李鹏的临时住所。房间宽敞明亮,取暖设施、洗衣机、电视机、家具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温馨的“新家”。“他们从山上来,路途远,条件艰苦,我们得尽量让他们住得舒服些。”尚开林说,在此之前,他还特意维修了饮水管道,并邀请电力部门检修电路,确保冬季用电安全。“以前冬天山上放牧,草场紧张,羊群吃不饱,人也受冻。现在下山借牧玉米秸秆多,羊有吃的,人有住的,温暖过冬。”李鹏倍感欣慰。
“我们积极扮演‘红娘’角色,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规范租赁合同,积极引导种植户和借牧户对接,让秸秆‘变废为宝’,也让羊群吃饱吃好,帮助农牧民增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甘州区沙井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干部王东鸿表示。“以前玉米收完秸秆处理是个‘头疼事’,烧了污染环境,粉碎还田、打草墩子都得花一笔钱。现在好了,直接租给借牧户放羊,一亩地还能有不少钱。羊粪落到地里,等于施农家肥,草也除了、地也肥了,一举多得。”甘州区沙井镇三号村四社村民李贵说。

“牧农增收链,大家联手织”。经初步摸底统计,2025-2026年借牧季,甘肃、青海、内蒙古三省祁连山放牧户到我市农区借牧牲畜50多万头只,涉及借牧面积达60多万亩。为全力保障借牧顺利进行,促进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互利共赢,张掖市积极沟通协商促进健康借牧,深入调查统计确保资源适配,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安全借牧,严格检疫防疫守好安全防线。参加甘青两省“异地借牧”工作协商会,研究解决借牧牲畜疫病防控、产地和落地检疫、借牧信息共享、人员服务管理、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持续加强同青海祁连、门源等借牧重点县的联系沟通,专门和祁连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开展座谈交流,面对面协商借牧动物疫病防控和检疫相关事宜。制定印发《张掖市农区借牧工作方案》《张掖市规范农区借牧租地秩序工作方案》《张掖市农区借牧动物防疫工作方案》等,市县乡三级畜牧主管部门落实借牧信息“双报备”、产地检疫“双报告”、牲畜调运“点对点”等防疫措施,农业农村、畜牧、住建、交通运输、水务、电力等部门协同解决借牧户在用水、用电、住房、转场、抗寒防灾、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并提前对农区秸秆地地理位置、类型、面积、产草量、交通状况等信息开展调查摸底,细化秸秆地价格、地点、面积、产草量等信息表册,全面梳理相关县区兽药饲料企业名录和产品名录,以实现借牧双方信息互联互通、畜牧业生产资源共享。
在防疫方面,张掖市积极统筹省市两级防疫资源,发放重大动物疫病疫苗853.2万头份(毫升)、常规动物疫苗497.2万头份(毫升),强力消毒灵等消毒剂10.68吨,一次性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3.34万件,为借牧动物防疫提供物资保障。在检疫方面,综合考虑借牧户就近、便利等因素,专门指定张掖市域内的借牧牲畜调运通道;积极同借牧县区沟通衔接,引导借牧户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开展动物疫病免疫,主动申报产地检疫,严格落实落地监管措施。

连日来,从青海装运牛羊的车一辆接一辆经过民乐县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9月开始到现在,大概有12万辆以上了,多的时候一天过来30辆。他们有的到甘州区、高台县、临泽县、民乐县,还有的去金昌、永昌等地。”民乐县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站长王祥表示,他们首先检查检疫证明,确保无病羊进入本市,其次询问路上有无死伤及处理方式。“还为路过的司机和牧民提供消毒服务,为他们送消毒灵、医用口罩、手套等消毒物资,比如强力消毒灵、医用口罩和手套等。”
从青海省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来的牧民宝克连续多年在我市借牧,已和民乐县扁都口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人员熟悉,按照流程他很快完成检查。今年宝克租了民乐县南古镇的630亩玉米地和350亩洋葱地,让自己的390只羊“饱餐一冬”。“我们山上草场小、海拔高、气温低,来这边借牧,草料丰富,牲畜吃了膘肥体壮、抗病力增强,小羔子成活率高,增收效益明显。最关键的是,我们下山借牧,缓解冬季草场压力,草场一年比一年好,这是个永续的良性循环。”宝克深有感触。

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西村回族牧民李福祥对这几年的借牧生活很满意,今年开春他没回青海草场,在甘州区三闸镇红沙窝村租了养殖棚舍饲养殖。“以前冬天,牛羊在冬季草场根本吃不饱,还得买草料喂,成本也大。现在下山借牧,牛羊一个冬天都吃得好,身体长得壮。开春圈到羊棚喂,这边的草料买去也便宜。今年羊价可以,陆续卖了500多只。”李福祥坦言,自己和红沙窝村村干部、村民相处融洽,不想再回青海了。“村干部帮我租了养殖圈舍和居住房子,条件不错,秋天给我租玉米地,秋冬放牧,春夏舍饲,收益比待在山上强。”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关乎甘青两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的存续以及万千百姓的生活福祉。为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减少天然草原载畜量,张掖市敞开博大胸怀,接纳本市及外省借牧户与几十万头只牛羊,实现跨区合作,团结互助,帮助越来越多的祁连山沿山牧民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目标,这既是张掖市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智慧之举和团结发展的共赢良策,也是同为中华儿女的情感自发生长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美好愿景。

从绿色草原到金色田野,从深山牧户到农区朋友,牧与农,畜与田勾连起来,形成“增值链”“共富图”,受益主体从“利益共同体”升华为“情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最珍贵的结晶不是财富,而是超越山峦与田野的深情。
从“一碗热茶”的温暖,到“一把钥匙”的信任,再到“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和,异地借牧以团结互助最朴素的起点——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交融交织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景,在张掖大地勾勒出多彩多赢画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海 康宁 刘秉刚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