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暖民康筑屏障
——“十四五”张掖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请输入您的就诊卡号。”走进甘州区妇幼保健院,在自助挂号机患者正依次排队操作,指尖轻触屏幕的一瞬,智能语音提示即时响起,“自主办卡”“门诊缴费”“住院挂号”等功能模块一应俱全铺展眼前,“尤其是‘一号管三天’功能,无需二次挂号缴费,既降低了患者成本,又提升了就医效率!”患者服务中心护士王婷婷介绍。不仅如此,甘州区妇幼保健院内,融合“医、防、护”理念的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可提升孕产妇分娩体验的LDR一体化产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免费婚检服务、降低发病率的免费“两癌”检查等各类便民项目一应俱全,有效满足了患者需求。
专业化、便捷化、高效率的健康机构,一站式、人性化、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更干净、更整洁、更优美的卫生环境,已成为张掖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起点交汇处回望,张掖市用“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亮眼民生答卷,从紧密型医共体织就“健康网”,到“互联网+ 医疗”打通“便民路”;从中医药产业撑起“特色旗”,到医养结合守护“夕阳红”。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健康防线越筑越牢,智慧医疗落地生根,医养结合温情守护,一项项精准有力的措施都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为张掖百姓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筑牢“防护墙”:公共卫生网络更加智慧高效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关键环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更敏锐的“触角”监测病情、更高效的“手脚”处置危机、更温暖的“声音”传播健康,全力守护每一位市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在传染病防控前线,张掖市强化监测预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完善监测网络,对重点传染病和高发季节实施“紧盯式”管理,确保传染病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坚决遏制扩散蔓延。
在公共卫生项目运行中,通过工作督导、业务指导、问题通报等多重手段,常态长效督促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地见效。同时,强力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不仅完善预案机制,更成立了“120”调度指挥中心,科学组建院前急救网络,并打通了分级救治、多学科会诊及医院绿色通道,为急危重症患者搭建起一条无缝衔接的“生命高速路”。
在健康促进领域,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活动超2200场,发放科普资料百万余份、药品价值约70万元,发送提醒短信超百万条,将健康知识和理念播撒到千家万户,有效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做优“服务链”:医疗服务质量更加优质贴心
“一次挂号管三天”,让患者省心又省钱;“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患者不再为重复检查奔波;“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精准预约,使就医流程大幅简化……这些张掖市民切身体会到的就医新变化,成为“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生动注脚。我市围绕“1+6”行动方案全面推进10项重点任务、46项具体举措,推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2024年度数据显示,全市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满意度评分双双突破90分,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三,展现出扎实的服务改进成效。

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落地见效,群众看病更省心、更便捷。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已累计惠及患者3.3万人次,节约挂号费用23.04万元。同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年均互认率88.7%,有效减轻患者负担。此外,“便捷化”就医全面推进,精准预约服务开展率达94.44%,“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置覆盖83.33%的医疗机构,切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快速跃升,专科建设与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市、县级医院平均可收治病种达2000种,开展手术操作824种,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7.66%,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59天。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重点专科、6个省级重点专科和2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急危重症救治中心42个、县域医学中心29个、临床服务中心25个,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此外,医疗质量管理与基层帮扶协同推进筑牢了全域同质化健康防线。我市依托50个质控中心常态化开展培训与督导,推动医疗质量改进目标落地见效。自2022年起,市卫生健康委持续实施对口帮扶,年均派驻帮扶人员60人。2024年启动“万名医护下基层”活动,累计派出723名医护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同时,社会办医机构被全面纳入质控体系,通过日常监管、机构校验与医师考核,筑牢医疗质量与安全底线。
激活“传家宝”:中医药发展更加蓬勃深入
杏林春暖,本草生辉,一场中医药的“绿色变革”正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随着市县中医药管理局的相继挂牌和市中医药创新发展中心的成立,一套覆盖政策、产业、人才与创新的“驱动引擎”全面启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铺设了快车道。

以市中医医院五大优势学科为龙头,全市已构建8个专科联盟,建成7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并在肃南设立分院,让优质资源“沉得下、接得住”。如今,群众看中医更方便、用中药更放心——全市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最高达98.04%,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医治疗率分别达67.4%和78.8%,中医药收入占比稳超六成,中医药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选择。
田间地头,33.05万亩中药材迎风生长,1.5万亩GAP良种繁育基地、39个连片种植基地与18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共同筑起“陇药张掖”的坚实根基。而在加工环节,44家初加工企业年处理能力近7万吨,9家企业通过质量认证,4户规上企业、2家血液制品企业和1个专业市场串联起从种植到流通的完整链条,中医药产业正成为张掖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
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百姓生活。一场场义诊、一次次培训、一份份宣传资料,将中医药文化种子撒向城乡角落。全市已开展健康宣讲与义诊活动200余场,发放资料10万余份,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发布中医药信息1万余条,举办全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暨技能大赛、小儿推拿培训班、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专项活动21场次。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中医药长远发展培厚了文化土壤。
插上“数字翼”:就医体验更加便捷省心
在张掖,看病就医正经历着从“来回跑”到“指尖点”的深刻转变。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深入推进,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正在重新定义市民的就医体验,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电子健康卡已成为张掖市民的“健康通行证”,一码贯通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实现“码上挂号、码上支付、码上查报告”的全流程服务。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远程诊疗网络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会诊,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系统则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检查,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住院患者还可通过床旁服务终端办理出入院手续,实现“零跑腿”结算。

互联网医院的建立更是为市民就医开辟了新通道。甘州区人民医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作为首批互联网医院,已为众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复诊、健康管理和用药指导等服务。与此同时,高台县、甘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打通了县乡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从“一码通城”到“云端问诊”,从“结果互认”到“县乡联动”,张掖正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抓手,构建起更加智慧、便捷、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这场数字赋能医疗的深刻变革,不仅重塑着就医体验,更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成为每一位市民身边“看得见、用得着、信得过”的健康守护。
培育“美家园”:城乡环境更加整洁舒适
走在张掖的大街小巷,整洁的街道、清新的空气、规范有序的公共场所,处处都能感受到爱国卫生运动带来的新气象。近年来,张掖市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细胞工程”深耕细作,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及三部配套管理办法,以机制创新和全民参与为双轮驱动,推动城市“颜值”与健康“内涵”同步提升,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新格局。
当前,张掖市已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评估,建成4个国家卫生县、2个国家卫生乡镇,率先实现省级卫生城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健康细胞单位985个、无烟家庭443户,无烟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创建率达到100%,健康正成为张掖最亮眼的城市底色。

从政策源头到生活环境,健康治理实现全链条覆盖。张掖在全省率先启动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将健康理念前置融入公共政策与重大项目,累计完成11项政策与项目评估。同时,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深化,每年开展整治活动35次,清理垃圾堆物9.5万吨;投入200余万元实施病媒生物防制,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至19.5%,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全市人居环境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整体提升。
医暖民康,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创新举措,更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民生温度。它藏在LDR一体化产房里新生命的第一次啼哭中,藏在急危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获得新生的曙光里,藏在老年人医养结合的安详时光里,也藏在城乡愈发整洁美丽的健康环境中。这张越织越密的健康防护网,以其坚韧与细腻,为万家灯火筑起最坚实的健康屏障,一幅“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民生画卷,正在张掖大地徐徐展开。(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钰)
医暖民康筑屏障
——“十四五”张掖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请输入您的就诊卡号。”走进甘州区妇幼保健院,在自助挂号机患者正依次排队操作,指尖轻触屏幕的一瞬,智能语音提示即时响起,“自主办卡”“门诊缴费”“住院挂号”等功能模块一应俱全铺展眼前,“尤其是‘一号管三天’功能,无需二次挂号缴费,既降低了患者成本,又提升了就医效率!”患者服务中心护士王婷婷介绍。不仅如此,甘州区妇幼保健院内,融合“医、防、护”理念的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可提升孕产妇分娩体验的LDR一体化产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免费婚检服务、降低发病率的免费“两癌”检查等各类便民项目一应俱全,有效满足了患者需求。
专业化、便捷化、高效率的健康机构,一站式、人性化、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更干净、更整洁、更优美的卫生环境,已成为张掖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新起点交汇处回望,张掖市用“加速度”交出了一份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亮眼民生答卷,从紧密型医共体织就“健康网”,到“互联网+ 医疗”打通“便民路”;从中医药产业撑起“特色旗”,到医养结合守护“夕阳红”。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健康防线越筑越牢,智慧医疗落地生根,医养结合温情守护,一项项精准有力的措施都化作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为张掖百姓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筑牢“防护墙”:公共卫生网络更加智慧高效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关键环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更敏锐的“触角”监测病情、更高效的“手脚”处置危机、更温暖的“声音”传播健康,全力守护每一位市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在传染病防控前线,张掖市强化监测预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完善监测网络,对重点传染病和高发季节实施“紧盯式”管理,确保传染病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坚决遏制扩散蔓延。
在公共卫生项目运行中,通过工作督导、业务指导、问题通报等多重手段,常态长效督促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地见效。同时,强力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不仅完善预案机制,更成立了“120”调度指挥中心,科学组建院前急救网络,并打通了分级救治、多学科会诊及医院绿色通道,为急危重症患者搭建起一条无缝衔接的“生命高速路”。
在健康促进领域,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活动超2200场,发放科普资料百万余份、药品价值约70万元,发送提醒短信超百万条,将健康知识和理念播撒到千家万户,有效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做优“服务链”:医疗服务质量更加优质贴心
“一次挂号管三天”,让患者省心又省钱;“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患者不再为重复检查奔波;“一站式”服务中心和精准预约,使就医流程大幅简化……这些张掖市民切身体会到的就医新变化,成为“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的生动注脚。我市围绕“1+6”行动方案全面推进10项重点任务、46项具体举措,推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2024年度数据显示,全市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满意度评分双双突破90分,分别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三,展现出扎实的服务改进成效。

一系列便民惠民举措落地见效,群众看病更省心、更便捷。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推广“一次挂号管三天”服务,已累计惠及患者3.3万人次,节约挂号费用23.04万元。同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现年均互认率88.7%,有效减轻患者负担。此外,“便捷化”就医全面推进,精准预约服务开展率达94.44%,“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置覆盖83.33%的医疗机构,切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快速跃升,专科建设与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市、县级医院平均可收治病种达2000种,开展手术操作824种,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7.66%,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59天。全市已建成2个国家重点专科、6个省级重点专科和2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急危重症救治中心42个、县域医学中心29个、临床服务中心25个,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此外,医疗质量管理与基层帮扶协同推进筑牢了全域同质化健康防线。我市依托50个质控中心常态化开展培训与督导,推动医疗质量改进目标落地见效。自2022年起,市卫生健康委持续实施对口帮扶,年均派驻帮扶人员60人。2024年启动“万名医护下基层”活动,累计派出723名医护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同时,社会办医机构被全面纳入质控体系,通过日常监管、机构校验与医师考核,筑牢医疗质量与安全底线。
激活“传家宝”:中医药发展更加蓬勃深入
杏林春暖,本草生辉,一场中医药的“绿色变革”正悄然改变着群众的生活。随着市县中医药管理局的相继挂牌和市中医药创新发展中心的成立,一套覆盖政策、产业、人才与创新的“驱动引擎”全面启动,为中医药传承创新铺设了快车道。

以市中医医院五大优势学科为龙头,全市已构建8个专科联盟,建成7个名老中医工作室,并在肃南设立分院,让优质资源“沉得下、接得住”。如今,群众看中医更方便、用中药更放心——全市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最高达98.04%,门诊和住院患者中医治疗率分别达67.4%和78.8%,中医药收入占比稳超六成,中医药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选择。
田间地头,33.05万亩中药材迎风生长,1.5万亩GAP良种繁育基地、39个连片种植基地与18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共同筑起“陇药张掖”的坚实根基。而在加工环节,44家初加工企业年处理能力近7万吨,9家企业通过质量认证,4户规上企业、2家血液制品企业和1个专业市场串联起从种植到流通的完整链条,中医药产业正成为张掖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
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百姓生活。一场场义诊、一次次培训、一份份宣传资料,将中医药文化种子撒向城乡角落。全市已开展健康宣讲与义诊活动200余场,发放资料10万余份,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发布中医药信息1万余条,举办全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暨技能大赛、小儿推拿培训班、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等专项活动21场次。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为中医药长远发展培厚了文化土壤。
插上“数字翼”:就医体验更加便捷省心
在张掖,看病就医正经历着从“来回跑”到“指尖点”的深刻转变。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深入推进,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正在重新定义市民的就医体验,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电子健康卡已成为张掖市民的“健康通行证”,一码贯通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实现“码上挂号、码上支付、码上查报告”的全流程服务。覆盖市县乡三级的远程诊疗网络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会诊,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系统则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检查,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住院患者还可通过床旁服务终端办理出入院手续,实现“零跑腿”结算。

互联网医院的建立更是为市民就医开辟了新通道。甘州区人民医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作为首批互联网医院,已为众多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提供在线复诊、健康管理和用药指导等服务。与此同时,高台县、甘州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打通了县乡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从“一码通城”到“云端问诊”,从“结果互认”到“县乡联动”,张掖正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抓手,构建起更加智慧、便捷、整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这场数字赋能医疗的深刻变革,不仅重塑着就医体验,更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成为每一位市民身边“看得见、用得着、信得过”的健康守护。
培育“美家园”:城乡环境更加整洁舒适
走在张掖的大街小巷,整洁的街道、清新的空气、规范有序的公共场所,处处都能感受到爱国卫生运动带来的新气象。近年来,张掖市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项“细胞工程”深耕细作,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实施意见》及三部配套管理办法,以机制创新和全民参与为双轮驱动,推动城市“颜值”与健康“内涵”同步提升,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健康治理新格局。
当前,张掖市已成功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评估,建成4个国家卫生县、2个国家卫生乡镇,率先实现省级卫生城镇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全市建成健康细胞单位985个、无烟家庭443户,无烟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创建率达到100%,健康正成为张掖最亮眼的城市底色。

从政策源头到生活环境,健康治理实现全链条覆盖。张掖在全省率先启动健康影响评估试点工作,将健康理念前置融入公共政策与重大项目,累计完成11项政策与项目评估。同时,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持续深化,每年开展整治活动35次,清理垃圾堆物9.5万吨;投入200余万元实施病媒生物防制,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下降至19.5%,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全市人居环境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整体提升。
医暖民康,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一项项创新举措,更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民生温度。它藏在LDR一体化产房里新生命的第一次啼哭中,藏在急危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获得新生的曙光里,藏在老年人医养结合的安详时光里,也藏在城乡愈发整洁美丽的健康环境中。这张越织越密的健康防护网,以其坚韧与细腻,为万家灯火筑起最坚实的健康屏障,一幅“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民生画卷,正在张掖大地徐徐展开。(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