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民乐讯 “今天,我亲手摘下了自己播种、浇灌、守护的葫芦,心中满是成就感与自豪。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果实与快乐,更懂得了珍惜与感恩。”近日,在民乐县丰乐镇寄宿制小学首届校园“丰收节”上,六年级(1)班的贺艺婷兴奋地说。
“让孩子们在种植中体会耕耘的艰辛,在丰收时感受付出的喜悦,这种沉浸式劳动体验,比书本知识更加触动心灵。通过这类活动,学生们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这正是我们推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该校校长王中江表示。
近年来,民乐县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多方整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劳动教育“加法”文章。
课堂内外劳动教育相融合
走进民乐县文化产业园区小学的“开心农场”,教师正带领学生观察园中种植的南瓜,指导学生注意外形特征和颜色变化,讲解如何从瓜蒂干枯程度、表皮硬度及敲击声音等方面判断成熟度,让学生亲手触摸、仔细观察,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知识。
民乐县教育局结合实际,推动各校整合校园空地,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组织多样化劳动实践,实现从课堂到生活、从书本到实践的育人转变。该县出台了《民乐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实践推荐清单》,构建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12个年级的劳动教育全链条,分年级、分路径、分场景制定了重点劳动教育清单。
“我们班负责这片中药种植区,每次劳动课我都特别期待。”该校五年级学生张钊文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种草药、识节气,还去开展研学,劳动变得一点也不枯燥!”
“通过开辟班级责任田,我们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文化产业园区小学校长王志宏介绍。
民乐县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将学科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构建了“课程—种植—管理—收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三园联动”课程体系,涵盖蔬菜种植、中草药辨识、生态调查等丰富内容。
近年来,全县累计开展劳动教学观摩、农田实践、主题研学等活动四十余场,参与师生超四千人次,初步形成了“校校有基地、班班有田块、人人会劳动”的良好氛围。
校园实践基地承载劳动梦想
在民乐县,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辟了“开心农场”“丰泽园”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茄子、辣子、萝卜、西红柿、中草药等作物,并全程参与翻地、施肥、选种、栽秧、浇水、养护、收获等劳动实践。
针对学生劳动体验不足的现状,民乐县各学校利用闲置土地,建设“试验田”“兴趣田”“责任田”,开展种植实践,打造属于学生的劳动“小天地”。
“这是我们班种的人生果和西红柿,长得多好!等到收获,我们也要办一个‘丰收节’,请大家尝尝我们的劳动果实。”文化产业园区小学学生土婉莹在“友谊田”里边浇水边自豪地说。
“我们不仅种菜,还结合本地文化,教学生用传统方法制作手工、辨识药材。”该校校长王志宏说,“劳动是一个综合学习过程,融合了自然、科学、文化多方面的知识。”
依托“三园联动”实践体系,该校逐步构建起种植实践、节气文化、生态研学三大课程模块,实现“劳动—观察—学习—创造”全流程育人,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动手中成长。
为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民乐县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研学体系,建成甘肃华瑞农业、滨河集团酒文化产业园、张掖超越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民乐县雪域花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10多个研学旅行基地。学生通过在劳动基地种中药材、种植农作物等劳动实践,感受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辛劳与快乐。
走出校门体验真实农耕
“和爷爷奶奶一起收土豆,我才真正明白了‘粒粒皆辛苦’。”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王芸惠在参加校外劳动后感慨道,“劳动不是简单的干活,它背后有文化、有智慧。”
民乐县多所中小学积极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亲身参与农作物收获、生态调查与传统手工艺体验。在真实的农耕场景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更深深感受到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魅力与劳动人民的朴实智慧。
“现在孩子接触土地的机会太少,很多农谚和传统农事方法他们都陌生了。”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农艺组何在佳老师说,“通过一起劳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技能,也记住了土地教给我们的道理。”
在甘肃华瑞农业公司农田基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农艺专业的同学们分组协作,分拣种子,尽管双手沾满泥土,额头上沁出汗水,却个个干劲十足、笑语不断。专业老师耐心讲解作物生长规律,还传授如何依据节气安排农事。“学生们拿起锄头、推起小车,那种新鲜与专注,是在教室里很难看到的。”何在佳说。
“每一次弯腰,每一滴汗水,都让我更加尊重土地、感恩自然,”一名学生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这不仅是一次劳动,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外劳动基地建设,推动更多学校将‘农田课堂’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劳作中锻炼身体、磨砺意志、传承文化,真正实现‘以劳育人、以劳润心’的教育目标”县教育局副局长董伯儒说。(陈有金)
中国张掖网民乐讯 “今天,我亲手摘下了自己播种、浇灌、守护的葫芦,心中满是成就感与自豪。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果实与快乐,更懂得了珍惜与感恩。”近日,在民乐县丰乐镇寄宿制小学首届校园“丰收节”上,六年级(1)班的贺艺婷兴奋地说。
“让孩子们在种植中体会耕耘的艰辛,在丰收时感受付出的喜悦,这种沉浸式劳动体验,比书本知识更加触动心灵。通过这类活动,学生们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含义。这正是我们推行‘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该校校长王中江表示。
近年来,民乐县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体系,多方整合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认真做好劳动教育“加法”文章。
课堂内外劳动教育相融合
走进民乐县文化产业园区小学的“开心农场”,教师正带领学生观察园中种植的南瓜,指导学生注意外形特征和颜色变化,讲解如何从瓜蒂干枯程度、表皮硬度及敲击声音等方面判断成熟度,让学生亲手触摸、仔细观察,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知识。
民乐县教育局结合实际,推动各校整合校园空地,开设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组织多样化劳动实践,实现从课堂到生活、从书本到实践的育人转变。该县出台了《民乐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实践推荐清单》,构建覆盖小初高三个学段、12个年级的劳动教育全链条,分年级、分路径、分场景制定了重点劳动教育清单。
“我们班负责这片中药种植区,每次劳动课我都特别期待。”该校五年级学生张钊文说,“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种草药、识节气,还去开展研学,劳动变得一点也不枯燥!”
“通过开辟班级责任田,我们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文化产业园区小学校长王志宏介绍。
民乐县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将学科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构建了“课程—种植—管理—收获”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形成“三园联动”课程体系,涵盖蔬菜种植、中草药辨识、生态调查等丰富内容。
近年来,全县累计开展劳动教学观摩、农田实践、主题研学等活动四十余场,参与师生超四千人次,初步形成了“校校有基地、班班有田块、人人会劳动”的良好氛围。
校园实践基地承载劳动梦想
在民乐县,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辟了“开心农场”“丰泽园”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种植茄子、辣子、萝卜、西红柿、中草药等作物,并全程参与翻地、施肥、选种、栽秧、浇水、养护、收获等劳动实践。
针对学生劳动体验不足的现状,民乐县各学校利用闲置土地,建设“试验田”“兴趣田”“责任田”,开展种植实践,打造属于学生的劳动“小天地”。
“这是我们班种的人生果和西红柿,长得多好!等到收获,我们也要办一个‘丰收节’,请大家尝尝我们的劳动果实。”文化产业园区小学学生土婉莹在“友谊田”里边浇水边自豪地说。
“我们不仅种菜,还结合本地文化,教学生用传统方法制作手工、辨识药材。”该校校长王志宏说,“劳动是一个综合学习过程,融合了自然、科学、文化多方面的知识。”
依托“三园联动”实践体系,该校逐步构建起种植实践、节气文化、生态研学三大课程模块,实现“劳动—观察—学习—创造”全流程育人,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动手中成长。
为推进劳动教育向纵深发展,民乐县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研学体系,建成甘肃华瑞农业、滨河集团酒文化产业园、张掖超越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民乐县雪域花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10多个研学旅行基地。学生通过在劳动基地种中药材、种植农作物等劳动实践,感受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辛劳与快乐。
走出校门体验真实农耕
“和爷爷奶奶一起收土豆,我才真正明白了‘粒粒皆辛苦’。”民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生王芸惠在参加校外劳动后感慨道,“劳动不是简单的干活,它背后有文化、有智慧。”
民乐县多所中小学积极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间,亲身参与农作物收获、生态调查与传统手工艺体验。在真实的农耕场景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农业知识,更深深感受到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魅力与劳动人民的朴实智慧。
“现在孩子接触土地的机会太少,很多农谚和传统农事方法他们都陌生了。”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农艺组何在佳老师说,“通过一起劳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技能,也记住了土地教给我们的道理。”
在甘肃华瑞农业公司农田基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农艺专业的同学们分组协作,分拣种子,尽管双手沾满泥土,额头上沁出汗水,却个个干劲十足、笑语不断。专业老师耐心讲解作物生长规律,还传授如何依据节气安排农事。“学生们拿起锄头、推起小车,那种新鲜与专注,是在教室里很难看到的。”何在佳说。
“每一次弯腰,每一滴汗水,都让我更加尊重土地、感恩自然,”一名学生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这不仅是一次劳动,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我们将继续深化校外劳动基地建设,推动更多学校将‘农田课堂’纳入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劳作中锻炼身体、磨砺意志、传承文化,真正实现‘以劳育人、以劳润心’的教育目标”县教育局副局长董伯儒说。(陈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