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民乐讯 初秋的扁都口,万亩油菜花如金色海洋翻涌,游客中心前的党员先锋岗上,身着红马甲的韩英正忙着为游客指引路线。“您顺着这条木栈道往前走,20分钟就能到星空营地,傍晚的晚霞特别美。”这位从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挂职到景区的干部,如今对景区的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在民乐县,像韩英这样活跃在旅游一线的党员干部,正成为激活全域旅游的“红色引擎”。
组织联建破解发展瓶颈
“以前游客反映景区停车难、如厕难,我们商户看着着急却没辙。”扁都口农家庭院经营者任得玉回忆。“2024年旅游旺季时,景区入口处常堵成长龙。”转机出现在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的景区党建会商机制上,让14个职能部门、2个景区运营企业、6个属地党组织和35家上下游经营主体“攥指成拳”和周边镇村党组织负责人围坐一堂,当场敲定扩建生态停车场、新增移动卫生间等3项应急措施。
“当时县交通局的同志拍着胸脯说三天内搞定临时停车区,果然说到做到。”炒面庄村村委会主任张多财笑着说,如今景区沿线的“三难一不畅”问题已成历史。通过组织联建形成合力,谋划“十五五”重点文旅项目11项,推出拓展低空旅游、优化运营线路等“解忧”措施,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星空营地等景点设施建设。在今年旅游高峰期,由田园农旅公司与镇村党组织组建的12支服务小分队,每天组织20余名党员干部值守一线,协调解决突发情况32件。“有次暴雨冲毁了部分游步道,党员抢修队凌晨三点就带着工具赶到现场,天亮时已经修好了。”景区运营经理樊康回忆。
人才培育激活文化内核
“原来讲解也能讲出‘沉浸式体验’!”在扁都口历史文化馆,讲解员韩静的隋炀帝西巡故事让游客们听得入迷。这位曾在西安兵马俑景区跟岗学习的姑娘,把先进的讲解技巧与本土文化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讲解词。
民乐县实施的文旅人才“双学双派”工程,让像韩静这样的专业人才不断涌现。6名机关干部到文旅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文旅企业、星级饭店等20多名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知名景区跟岗学习,引进文旅市场营销等专业急缺人才35名,与本土技能人才整合组建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团,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300多人,建成特色村庄、乡村民宿29家,集聚600多个经营户抱团发展。“在外地学习时,他们的智慧景区管理系统让我深受启发。”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文杰说,如今扁都口景区已引入智能票务系统,游客入园时间缩短了60%。
非遗传承人孙秀英带着她的麦秆画走进景区后,每月销售额突破万元。“没想到老手艺这么受欢迎!”非遗传承人孙秀英高兴地说。在孙秀英的工作室里,年轻学徒们正在学习传统技法。皮影戏、顶碗舞、麦秆画等44项省市级“非遗”走出“深闺”让人识,带动景区上半年接待非遗体验游客23.8万人次。
服务升级带动共同富裕
“您好,需要帮忙吗?”在高速路口的党员先锋驿站,志愿者韩英正为自驾游客提供路线咨询。这个覆盖全县的15分钟服务圈,设有68个党员责任区和185个志愿服务岗,累计服务游客超1万人次。“有次孩子发烧,就是驿站的党员帮我们联系了医院。”来自甘肃兰州的游客王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在“文旅先锋”品牌创建中,党员经营户的示范作用日益凸显。“挂上‘党员星级商户’的牌子,就得多一份担当。”经营手工面馆的党员刘天月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备料,用传统手艺赢得游客青睐。目前全县已评选出17户党员示范商户,34个消费维权服务岗让游客吃得放心、购得安心。
“以前种地一年收入两三万元,现在在景区卖农特产,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翻了几番。”村民刘淑琴算起增收账喜上眉梢,旅游发展的红利正惠及更多群众。在扁都口周边的炒面庄村,村集体经济公司开发“百年手工面”“氐池粮油”等优质适销农特产品38个,带动景区周边7个村6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挣上“旅游钱”,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70多万元、高于其他村5万元,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企业与商户群众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数据见证变迁。今年以来,民乐县全域旅游接待游客446.59万人次,旅游花费26.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9%和12.31%。在党建引领下,这片丝路热土上的“诗和远方”,正书写着更多共同富裕的新故事。(尚明)
中国张掖网民乐讯 初秋的扁都口,万亩油菜花如金色海洋翻涌,游客中心前的党员先锋岗上,身着红马甲的韩英正忙着为游客指引路线。“您顺着这条木栈道往前走,20分钟就能到星空营地,傍晚的晚霞特别美。”这位从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挂职到景区的干部,如今对景区的每一处细节都了如指掌。在民乐县,像韩英这样活跃在旅游一线的党员干部,正成为激活全域旅游的“红色引擎”。
组织联建破解发展瓶颈
“以前游客反映景区停车难、如厕难,我们商户看着着急却没辙。”扁都口农家庭院经营者任得玉回忆。“2024年旅游旺季时,景区入口处常堵成长龙。”转机出现在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的景区党建会商机制上,让14个职能部门、2个景区运营企业、6个属地党组织和35家上下游经营主体“攥指成拳”和周边镇村党组织负责人围坐一堂,当场敲定扩建生态停车场、新增移动卫生间等3项应急措施。
“当时县交通局的同志拍着胸脯说三天内搞定临时停车区,果然说到做到。”炒面庄村村委会主任张多财笑着说,如今景区沿线的“三难一不畅”问题已成历史。通过组织联建形成合力,谋划“十五五”重点文旅项目11项,推出拓展低空旅游、优化运营线路等“解忧”措施,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星空营地等景点设施建设。在今年旅游高峰期,由田园农旅公司与镇村党组织组建的12支服务小分队,每天组织20余名党员干部值守一线,协调解决突发情况32件。“有次暴雨冲毁了部分游步道,党员抢修队凌晨三点就带着工具赶到现场,天亮时已经修好了。”景区运营经理樊康回忆。
人才培育激活文化内核
“原来讲解也能讲出‘沉浸式体验’!”在扁都口历史文化馆,讲解员韩静的隋炀帝西巡故事让游客们听得入迷。这位曾在西安兵马俑景区跟岗学习的姑娘,把先进的讲解技巧与本土文化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讲解词。
民乐县实施的文旅人才“双学双派”工程,让像韩静这样的专业人才不断涌现。6名机关干部到文旅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文旅企业、星级饭店等20多名管理人员到发达地区、知名景区跟岗学习,引进文旅市场营销等专业急缺人才35名,与本土技能人才整合组建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团,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300多人,建成特色村庄、乡村民宿29家,集聚600多个经营户抱团发展。“在外地学习时,他们的智慧景区管理系统让我深受启发。”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文杰说,如今扁都口景区已引入智能票务系统,游客入园时间缩短了60%。
非遗传承人孙秀英带着她的麦秆画走进景区后,每月销售额突破万元。“没想到老手艺这么受欢迎!”非遗传承人孙秀英高兴地说。在孙秀英的工作室里,年轻学徒们正在学习传统技法。皮影戏、顶碗舞、麦秆画等44项省市级“非遗”走出“深闺”让人识,带动景区上半年接待非遗体验游客23.8万人次。
服务升级带动共同富裕
“您好,需要帮忙吗?”在高速路口的党员先锋驿站,志愿者韩英正为自驾游客提供路线咨询。这个覆盖全县的15分钟服务圈,设有68个党员责任区和185个志愿服务岗,累计服务游客超1万人次。“有次孩子发烧,就是驿站的党员帮我们联系了医院。”来自甘肃兰州的游客王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在“文旅先锋”品牌创建中,党员经营户的示范作用日益凸显。“挂上‘党员星级商户’的牌子,就得多一份担当。”经营手工面馆的党员刘天月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备料,用传统手艺赢得游客青睐。目前全县已评选出17户党员示范商户,34个消费维权服务岗让游客吃得放心、购得安心。
“以前种地一年收入两三万元,现在在景区卖农特产,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翻了几番。”村民刘淑琴算起增收账喜上眉梢,旅游发展的红利正惠及更多群众。在扁都口周边的炒面庄村,村集体经济公司开发“百年手工面”“氐池粮油”等优质适销农特产品38个,带动景区周边7个村6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挣上“旅游钱”,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70多万元、高于其他村5万元,实现景区与周边乡村、企业与商户群众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数据见证变迁。今年以来,民乐县全域旅游接待游客446.59万人次,旅游花费26.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9%和12.31%。在党建引领下,这片丝路热土上的“诗和远方”,正书写着更多共同富裕的新故事。(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