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张掖:草原儿女 籽籽同心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28日 10:47

分享到:

  当祁连群峰的雪水缓缓注入“赛罕塔拉”,裕固牧歌、藏域经幡和蒙包炊烟早已交织成“裕固花语”团结进步的温暖画卷。不同民族、习俗各异的人们共度寒暑,迎着同一轮朝阳起身,伴着同一片星光入眠,将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化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醇厚、最自然的家常。

非遗薪火同传承

  “别看我年龄小,这些老物件我可都认识。”在康乐镇民俗文化传承中心,褐子纺织架、煨桑袋子等老古董应有尽有,裕固族小姑娘兰洽珍斯玛对这些“老古董”如数家珍。“这是我们裕固族代代相传的宝贝。主架是基础,分线杆梳理经线,支撑架绷紧线儿,纺织刀拍打压实,这样织出来的褐子才又厚实又暖和。”她指着褐子纺织架介绍道。

  “奶奶常说,这些老物件记录着过去邻里乡亲互相帮衬的日子。”过去,草原上的人们常常围坐在架子旁,一边纺织,一边放牧,产出的厚实褐子,不仅裹在裕固族牧人身上,也曾为牧场上的藏族、蒙古族邻居们遮挡风寒。各民族如同褐子中紧密交织的经纬线,在共同守护文化根脉的进程中,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共同编织着祁连山下团结奋进、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图景。

  “我要争做裕固族文化的‘小传人’,把奶奶讲的故事、把我知道的这些老物件的门道,都讲给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听,让大家明白它们背后的意义。”她稚嫩的话语,传递着超越年龄的使命感。

特色产业共致富

  在康乐镇桦树湾村的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菌床井然有序,棕褐色的羊肚菌纷纷破土而出,洁白的菌柄支撑着蜂窝状的菌盖。这种外形酷似羊肚的“素中之荤”,正逐步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菌”。

  面对生态禁牧的挑战,肃南县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目光锁定在羊肚菌产业上。2023年,120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在桦树湾村整齐落成,由甘肃引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我们对桦树湾的土壤残留物、酸碱度以及气候条件进行了详细检测,发现这里的海拔、温差、湿度等指标非常契合羊肚菌的生长特性,具备产出高品质羊肚菌的天然优势。”该公司负责人叶臣柱介绍道。

  羊肚菌产业一落地,就给各族乡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土地流转让农户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大棚日常管理和菌种培育、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也为大家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岗位。“以前守着草场放牧,现在守着大棚种菌,离家近,收入稳,还能学新技术,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民马秀玲一边熟练地分拣着刚采摘的羊肚菌,一边感慨地说道。

  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康乐镇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在共同发展中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同一个大棚里,不同民族的村民并肩劳作,交流种植心得、分享丰收喜悦。大家也在共同奋斗、共同致富的进程中,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文旅兴业助增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传唱千年的诗句,正是康乐草原壮阔美景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片如画的草场不仅吸引着游客定格难忘的“旅游时光”,更成为当地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增进团结的新舞台。

  随着张掖市加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八方宾客慕名而来。世代在康乐草原放牧的康丰村村民高勇海,敏锐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准这一机遇,高勇海和村里几户志同道合的裕固族、藏族、汉族村民一起,将自家精心饲养的马匹带到草原景区。“以前马儿是放牧的伙伴,现在是游客体验草原风情的‘好搭档’。”高勇海笑着说,他们为游客提供骑马体验、牵马拍照等服务,让游客在骏马上感受驰骋草原的豪情,也为自己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这看似简单的“牵马拍照”服务,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让本地各族群众主动融入文旅发展大潮、共享产业红利,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社会治理促和谐

  在康乐社区,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汉族、回族和东乡族等各民族世代为邻、和睦相处,大家同顶一片天、同耕一方田、同饮一河水、同建一家园,早已将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刻进了生活日常。

  肃南县在“四级七天调解法”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推出“一碗奶茶调节法”,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邻里间偶有摩擦,社区干部会迅速介入,巧妙地以一碗醇香的“团结奶茶”为媒,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倾听诉求、疏导情绪、调和分歧。这碗奶茶,不仅暖了人心,更成为柔性化解纠纷、高效维护社区和谐的有力举措,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社区中心精心打造的红石榴广场,更是社会治理与文化引领有机融合的典范。广场上,“同心小屋”作为居民议事协商、情感交流的温馨空间,与“和谐”“共融”“和美”“和顺”“爱国”“孝老”“互助”“感恩”八个主题亭共同构成了强大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矩阵。“每个亭子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让居民在休憩漫步间耳濡目染,于无形中增进认同、深化情谊,有力推动了各民族在思想文化、情感心理上的深度交融和相亲相爱。”康乐镇党委副书记安娜介绍道

  得益于长期有效的社会治理实践和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示范小镇的浓厚氛围,康乐镇各民族群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交往”和“交流”,实现了深层次的“交融”。“多民族家庭结构成为社区常态,有的家庭甚至由四个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生动诠释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安娜如是说。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编织着团结进步的锦绣图景。从非遗传承、产业共富、文旅兴荣到治理和谐,康乐镇用心用情浇灌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结出籽籽同心的丰硕果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势赋能。(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伟 吴玉杰 通讯员 赵·强巴次仁 图/王将)

  当祁连群峰的雪水缓缓注入“赛罕塔拉”,裕固牧歌、藏域经幡和蒙包炊烟早已交织成“裕固花语”团结进步的温暖画卷。不同民族、习俗各异的人们共度寒暑,迎着同一轮朝阳起身,伴着同一片星光入眠,将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化成了这片土地上最醇厚、最自然的家常。

非遗薪火同传承

  “别看我年龄小,这些老物件我可都认识。”在康乐镇民俗文化传承中心,褐子纺织架、煨桑袋子等老古董应有尽有,裕固族小姑娘兰洽珍斯玛对这些“老古董”如数家珍。“这是我们裕固族代代相传的宝贝。主架是基础,分线杆梳理经线,支撑架绷紧线儿,纺织刀拍打压实,这样织出来的褐子才又厚实又暖和。”她指着褐子纺织架介绍道。

  “奶奶常说,这些老物件记录着过去邻里乡亲互相帮衬的日子。”过去,草原上的人们常常围坐在架子旁,一边纺织,一边放牧,产出的厚实褐子,不仅裹在裕固族牧人身上,也曾为牧场上的藏族、蒙古族邻居们遮挡风寒。各民族如同褐子中紧密交织的经纬线,在共同守护文化根脉的进程中,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共同编织着祁连山下团结奋进、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图景。

  “我要争做裕固族文化的‘小传人’,把奶奶讲的故事、把我知道的这些老物件的门道,都讲给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听,让大家明白它们背后的意义。”她稚嫩的话语,传递着超越年龄的使命感。

特色产业共致富

  在康乐镇桦树湾村的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菌床井然有序,棕褐色的羊肚菌纷纷破土而出,洁白的菌柄支撑着蜂窝状的菌盖。这种外形酷似羊肚的“素中之荤”,正逐步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力菌”。

  面对生态禁牧的挑战,肃南县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目光锁定在羊肚菌产业上。2023年,120座标准化温室大棚在桦树湾村整齐落成,由甘肃引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我们对桦树湾的土壤残留物、酸碱度以及气候条件进行了详细检测,发现这里的海拔、温差、湿度等指标非常契合羊肚菌的生长特性,具备产出高品质羊肚菌的天然优势。”该公司负责人叶臣柱介绍道。

  羊肚菌产业一落地,就给各族乡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土地流转让农户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大棚日常管理和菌种培育、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也为大家提供了“家门口”就业岗位。“以前守着草场放牧,现在守着大棚种菌,离家近,收入稳,还能学新技术,日子更有盼头了!”村民马秀玲一边熟练地分拣着刚采摘的羊肚菌,一边感慨地说道。

  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康乐镇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在共同发展中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同一个大棚里,不同民族的村民并肩劳作,交流种植心得、分享丰收喜悦。大家也在共同奋斗、共同致富的进程中,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文旅兴业助增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传唱千年的诗句,正是康乐草原壮阔美景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片如画的草场不仅吸引着游客定格难忘的“旅游时光”,更成为当地各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增进团结的新舞台。

  随着张掖市加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八方宾客慕名而来。世代在康乐草原放牧的康丰村村民高勇海,敏锐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看准这一机遇,高勇海和村里几户志同道合的裕固族、藏族、汉族村民一起,将自家精心饲养的马匹带到草原景区。“以前马儿是放牧的伙伴,现在是游客体验草原风情的‘好搭档’。”高勇海笑着说,他们为游客提供骑马体验、牵马拍照等服务,让游客在骏马上感受驰骋草原的豪情,也为自己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这看似简单的“牵马拍照”服务,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让本地各族群众主动融入文旅发展大潮、共享产业红利,民族团结的种子,也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草原上悄然生根、茁壮成长。

社会治理促和谐

  在康乐社区,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汉族、回族和东乡族等各民族世代为邻、和睦相处,大家同顶一片天、同耕一方田、同饮一河水、同建一家园,早已将民族团结进步的“同心圆”刻进了生活日常。

  肃南县在“四级七天调解法”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创新推出“一碗奶茶调节法”,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最基层。邻里间偶有摩擦,社区干部会迅速介入,巧妙地以一碗醇香的“团结奶茶”为媒,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倾听诉求、疏导情绪、调和分歧。这碗奶茶,不仅暖了人心,更成为柔性化解纠纷、高效维护社区和谐的有力举措,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社区中心精心打造的红石榴广场,更是社会治理与文化引领有机融合的典范。广场上,“同心小屋”作为居民议事协商、情感交流的温馨空间,与“和谐”“共融”“和美”“和顺”“爱国”“孝老”“互助”“感恩”八个主题亭共同构成了强大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矩阵。“每个亭子都承载着一个鲜活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这些故事如春风化雨,让居民在休憩漫步间耳濡目染,于无形中增进认同、深化情谊,有力推动了各民族在思想文化、情感心理上的深度交融和相亲相爱。”康乐镇党委副书记安娜介绍道

  得益于长期有效的社会治理实践和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示范小镇的浓厚氛围,康乐镇各民族群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交往”和“交流”,实现了深层次的“交融”。“多民族家庭结构成为社区常态,有的家庭甚至由四个不同民族成员组成,生动诠释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安娜如是说。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编织着团结进步的锦绣图景。从非遗传承、产业共富、文旅兴荣到治理和谐,康乐镇用心用情浇灌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结出籽籽同心的丰硕果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蓄势赋能。(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伟 吴玉杰 通讯员 赵·强巴次仁 图/王将)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