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2019专题改版 >> 2023专题签发栏 >> 张掖非遗 >> 第二批:邵家班子木偶戏 来源:    0 人参与互动 2023年05月15日 11:46

0
【邵家班子木偶戏】

  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邵家班子木偶戏,古称“托偶”或“托戏”,俗称“三根棒”,在张掖民间也称“肘娃娃”“杖头木偶戏”。木偶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另两根木棒操纵木偶的双手,称“手挑子”。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全长有一米左右,比一般木偶大,平底没有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动作,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流传至今的各类木偶和道具均由邵家班子制作。木偶在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的造型和技法,又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邵家班子木偶戏唱腔以秦腔和眉户剧为基础,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现留存的传统剧目多达几十种。木偶戏是一门融汇了美术、服装、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能做喷烟喷火、杀头、开扇、搬物等高难度动作。邵家班子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张掖市志》记载,张掖杖头木偶戏是明初朱元璋大规模移民时期从秦晋一带传入,至清代中期进入全盛时期。较为著名的木偶戏班有三个:一是道光初年的双盛班(即邵家木偶戏班),已有九代传人;二是道光年间杨杰创立的皮影班(义和班);三是由魏学富、魏学剑兄弟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建的全盛班。这三个戏班都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班主管理的家传世袭制,后来合并全盛班、义和班,以双盛班为主成立了张掖县(现甘州区)前进木偶剧团。1957年,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邵家木偶戏班(即双盛班)参加了全省木偶、皮影、曲艺调演,荣获一、二等奖,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邵家班子木偶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邵家班子的发展历史、人员组成及表演风格的研究,有助于挖掘甘肃河西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从音乐角度讲,是研究秦腔、甘肃陇东道情和皮影有机结合的例证之一。通过对邵家班子木偶戏的表演方式、造型、演出场合等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其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多样的偶人服饰文化,对我国木偶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08年6月13日,邵家班子木偶戏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文化馆。

 

 

编辑: 张梦琴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