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绘就共同富裕与互嵌共融新图景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1月13日 16:56

分享到:

【金张掖时评】

“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绘就共同富裕与互嵌共融新图景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紧密联系。在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共同富裕号角激昂奏响的时代征程中,肃南县红湾寺镇以“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打造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综合服务阵地,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红湾样本。

  精准调研“察民情”,高效筹措“解民忧”。

  镇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社区缺乏综合性、一站式的活动场所,各族群众在开展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学习培训等活动时面临诸多不便。一些老年人没有合适的休闲场所,只能聚集在街头巷尾;孩子们缺乏安全、有趣的课外活动空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缺乏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为此,红湾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多方争取各类资金130余万元,新建投用集“居民议事、休闲娱乐、幸福食堂、劳动者驿站”功能于一体的“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7个,让居民们充电取暖、喝水歇脚、避雨纳凉、休闲娱乐有了去处,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县主流媒体报道,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建引领“定航向”,共建共享“聚合力”。

  红湾寺镇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行“包抓领导+共驻共建单位+社区党组织+居民群众”四方联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与部门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47份,召开联席会议6次,研究解决驿站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板凳议事会”20余场次,解决供暖不畅、地坪开裂等民生实事3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驿站、矛盾就地化解”。大力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的“四提四知”民情工作法,组织镇社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定期走访居民群众,全面摸排矛盾纠纷,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针对高龄老人补贴申领、社保认证等事项,在驿站内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对特殊需求居民,则安排上门服务,不仅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以“问题清零”的速度与“民呼我应”的温度,绘就了居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同时,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驿站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在驿站管理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成为驿站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了居民从“点头认可”到“主动参与”的治理蝶变。

  文化交融“搭桥梁”,互嵌共居“促和谐”。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红湾寺镇以“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邻里节”、百家宴、服饰展演、文艺汇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2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百家宴现场,一道道带着民族风味的佳肴摆满了长桌,大家围桌而坐,互相品尝彼此的菜肴,交流烹饪技巧,分享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用最具烟火气的方式,传递着温馨的邻里之情;在服饰展演活动中,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此外,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引导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相互关爱,逐步形成了互嵌共居、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

  产业扶持“增动力”,共同富裕“谱新篇”。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红湾寺镇依托“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特色民族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20余种,在驿站内开展“直播带货”等宣传推介活动13场次,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搭建平台。审核上报贴息贷款扶持特色产业,倡导非遗传承人引进AI技术设计裕固族服饰刺绣图案,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光彩。同时,依托驿站开展就业宣传9场次,积极探索构建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四送”机制,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服务精准、渠道多元、方便快捷的求职平台,提高各族群众的就业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创业指导,各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步伐持续加快。

  “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的成功实践,是红湾寺镇探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下一步,红湾寺镇将继续以“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为抓手,秉承“一站多用”理念,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让各族群众在驿站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共同书写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肃南县红寺庙镇人民政府 牛耀斌)

【金张掖时评】

“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绘就共同富裕与互嵌共融新图景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紧密联系。在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共同富裕号角激昂奏响的时代征程中,肃南县红湾寺镇以“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打造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综合服务阵地,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互促共进的新路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红湾样本。

  精准调研“察民情”,高效筹措“解民忧”。

  镇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社区缺乏综合性、一站式的活动场所,各族群众在开展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学习培训等活动时面临诸多不便。一些老年人没有合适的休闲场所,只能聚集在街头巷尾;孩子们缺乏安全、有趣的课外活动空间;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缺乏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展。为此,红湾寺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党建、促进民族团结、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多方争取各类资金130余万元,新建投用集“居民议事、休闲娱乐、幸福食堂、劳动者驿站”功能于一体的“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7个,让居民们充电取暖、喝水歇脚、避雨纳凉、休闲娱乐有了去处,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县主流媒体报道,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建引领“定航向”,共建共享“聚合力”。

  红湾寺镇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行“包抓领导+共驻共建单位+社区党组织+居民群众”四方联动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与部门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47份,召开联席会议6次,研究解决驿站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板凳议事会”20余场次,解决供暖不畅、地坪开裂等民生实事30余件,实现“小事不出驿站、矛盾就地化解”。大力推行“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的“四提四知”民情工作法,组织镇社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定期走访居民群众,全面摸排矛盾纠纷,不断延伸服务触角,针对高龄老人补贴申领、社保认证等事项,在驿站内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对特殊需求居民,则安排上门服务,不仅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以“问题清零”的速度与“民呼我应”的温度,绘就了居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同时,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驿站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在驿站管理过程中,广泛征求各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成为驿站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了居民从“点头认可”到“主动参与”的治理蝶变。

  文化交融“搭桥梁”,互嵌共居“促和谐”。

  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红湾寺镇以“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为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邻里节”、百家宴、服饰展演、文艺汇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20余场次,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百家宴现场,一道道带着民族风味的佳肴摆满了长桌,大家围桌而坐,互相品尝彼此的菜肴,交流烹饪技巧,分享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用最具烟火气的方式,传递着温馨的邻里之情;在服饰展演活动中,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此外,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立了一批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引导各族群众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相互关爱,逐步形成了互嵌共居、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

  产业扶持“增动力”,共同富裕“谱新篇”。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红湾寺镇依托“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积极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特色民族手工艺品、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20余种,在驿站内开展“直播带货”等宣传推介活动13场次,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搭建平台。审核上报贴息贷款扶持特色产业,倡导非遗传承人引进AI技术设计裕固族服饰刺绣图案,让非遗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光彩。同时,依托驿站开展就业宣传9场次,积极探索构建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四送”机制,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服务精准、渠道多元、方便快捷的求职平台,提高各族群众的就业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创业指导,各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共同富裕步伐持续加快。

  “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的成功实践,是红湾寺镇探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下一步,红湾寺镇将继续以“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为抓手,秉承“一站多用”理念,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让各族群众在驿站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共同书写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肃南县红寺庙镇人民政府 牛耀斌)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