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时评】优化路径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0月30日 09:43

分享到: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新能源产业是全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要抢抓有力契机,构建科学有效的路径,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国家政策导向,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构建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一要精准定位发展方向。结合“双碳”目标要求,对接国家及省级能源发展战略,明确区域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定位与主攻领域。尊重市场配置资源规律,合理确定风光电、储能、氢能等不同能源类型的开发规模及时序,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二要优化空间布局设计。整合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风光互补产业区、光伏治沙产业区等特色板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突出比较优势,筛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项目作为突破口,引导生产要素高效整合,形成多领域互动、上下游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三要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针对市场供需变化与产业发展瓶颈,聚焦新兴领域,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服务升级等维度制定差异化路径,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提升竞争力。

  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增强产业竞争实力。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成果转化为抓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一要加强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衔接。紧盯新能源汽车、高效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广的领域,加强产业发展系统谋划。鼓励引进先进技术与合作项目,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有序流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满足市场刚性需求。二要推动产业升级与短板突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消耗。在企业管理、技术应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供给水平。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智力支撑。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重点培养领军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壮大科技人才后备队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懂专业知识、善产业规划、通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条体系。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目标,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资源开发向全链条协同发展转变。一要系统建设产业项目库。全面梳理区域内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现状,建立涵盖企业名录、项目审批备案、技术指导、要素供给等信息的项目库。绘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明确上下游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为项目谋划与招商提供精准指引。二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统筹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建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施“强链”,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三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新能源项目落地,吸引头部企业与500强企业投资布局,打造新能源产业投资聚集地。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头部引领、本土协同”的发展格局。

  四、以消纳提升为关键,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面对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不足、外送通道有限的制约,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消纳体系。一要提高就地消纳水平。探索“新能源开发+高载能产业+下游产品延伸”的综合开发模式,扩大本地用电需求,实现电力就地生产、就地消耗。二要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家特高压输电工程,加强与省、市电网公司沟通协作,支持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提升电网接入与传输能力。三要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依托新型储能示范带建设,加快储能项目落地,推动储能建设规模化、基地化。加强新能源与配套电网建设的协同性,优化存量储能资源配置,扩大增量储能项目规模,构建多品种、多方向、多渠道的能源外送通道,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五、以要素保障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政策支持、服务优化、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要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建立新能源项目常态化推介机制,引导知名企业设立区域子公司、结算中心或能源公司,直接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强部门协同对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形成多元投资格局。落实项目包抓机制,由专人牵头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二要强化要素供给保障。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供水、污水处理、热源供应、固废处置等配套设施,为项目落地提供硬件支撑。三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涵盖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扶持政策,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制定优惠税收政策,统筹项目准入与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健全产业监管制度,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市场执法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程宏斌)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新能源产业是全市绿色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要抢抓有力契机,构建科学有效的路径,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与国家政策导向,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构建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一要精准定位发展方向。结合“双碳”目标要求,对接国家及省级能源发展战略,明确区域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定位与主攻领域。尊重市场配置资源规律,合理确定风光电、储能、氢能等不同能源类型的开发规模及时序,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二要优化空间布局设计。整合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区、风光互补产业区、光伏治沙产业区等特色板块,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突出比较优势,筛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项目作为突破口,引导生产要素高效整合,形成多领域互动、上下游支撑的产业空间格局。三要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针对市场供需变化与产业发展瓶颈,聚焦新兴领域,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服务升级等维度制定差异化路径,培育特色产业优势,提升竞争力。

  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增强产业竞争实力。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以成果转化为抓手,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一要加强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衔接。紧盯新能源汽车、高效储能、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市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广的领域,加强产业发展系统谋划。鼓励引进先进技术与合作项目,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有序流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满足市场刚性需求。二要推动产业升级与短板突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消耗。在企业管理、技术应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供给水平。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智力支撑。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重点培养领军人才与创新创业人才,壮大科技人才后备队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引进懂专业知识、善产业规划、通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

  三、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完善产业链条体系。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目标,推动新能源产业从单一资源开发向全链条协同发展转变。一要系统建设产业项目库。全面梳理区域内新能源产业链发展现状,建立涵盖企业名录、项目审批备案、技术指导、要素供给等信息的项目库。绘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明确上下游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为项目谋划与招商提供精准指引。二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统筹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针对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补链”、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建链”,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实施“强链”,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三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新能源项目落地,吸引头部企业与500强企业投资布局,打造新能源产业投资聚集地。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发展,形成“头部引领、本土协同”的发展格局。

  四、以消纳提升为关键,破解产业发展瓶颈。面对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不足、外送通道有限的制约,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消纳体系。一要提高就地消纳水平。探索“新能源开发+高载能产业+下游产品延伸”的综合开发模式,扩大本地用电需求,实现电力就地生产、就地消耗。二要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国家特高压输电工程,加强与省、市电网公司沟通协作,支持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提升电网接入与传输能力。三要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依托新型储能示范带建设,加快储能项目落地,推动储能建设规模化、基地化。加强新能源与配套电网建设的协同性,优化存量储能资源配置,扩大增量储能项目规模,构建多品种、多方向、多渠道的能源外送通道,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

  五、以要素保障为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政策支持、服务优化、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一要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建立新能源项目常态化推介机制,引导知名企业设立区域子公司、结算中心或能源公司,直接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加强部门协同对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形成多元投资格局。落实项目包抓机制,由专人牵头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二要强化要素供给保障。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供水、污水处理、热源供应、固废处置等配套设施,为项目落地提供硬件支撑。三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出台涵盖产业、财税、金融、投资等领域的扶持政策,适当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制定优惠税收政策,统筹项目准入与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健全产业监管制度,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市场执法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程宏斌)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