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坐落在群山与荒漠环抱之中。这里年降水量仅11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近2000毫米。水,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资源,也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难题。让百姓喝上放心水、用上便利水,不仅事关基本民生,更牵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全局。
高台县的“治水之路”,是一条从“解饮水之困”到“提用水之质”的历程。自2000年启动农村饮水工程以来,二十余年间,全县先后实施氟病改水、人饮解困、饮水安全三大工程,建成供水工程51项、水质检测中心1座,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供水网络。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推动“工程规模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智慧化、运行标准化”,高台将原本分散落后的34处供水站,整合为4座“千吨万人”规模水厂和9处小型水厂,实现了供水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跨越。
水质安全是饮水工作的底线。高台县不仅高质量通过省级“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验收,还推动宣化、骆驼城等水厂获评省级五星、四星级水厂。更为难得的是,县级水质检测中心早在之前就已获得国家CMA资质认证,检测指标从23项扩展至43项,构建起“日常快速检测+月度深度分析+季度全面公示”的闭环管理机制。如今,百姓杯中水,放心更安心。
数字化转型为高台供水装上了“智慧大脑”。2016年至今,全县累计投入1270余万元,建成远程监控与网络缴费系统,安装智能水表3万余块,覆盖所有镇村,彻底终结了“平摊水费”“搭车收费”的时代。2024年,智慧水务平台再度升级,通过手机APP可实现水费线上缴纳、用水实时查询、电子票据自动开具,水费收缴率达98.46%。同时,“一码通”报修系统和“40分钟服务圈”的建立,推动供水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型。
从破解“水之困”到实现“水之优”,高台县以水破题、以水促兴,在旱塬之上谱写了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水文章”。这汩汩清流,不仅滋润千家万户,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水脉即命脉,活水既来,生机盎然。
(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段海 张常贤)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坐落在群山与荒漠环抱之中。这里年降水量仅11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近2000毫米。水,是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资源,也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难题。让百姓喝上放心水、用上便利水,不仅事关基本民生,更牵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全局。
高台县的“治水之路”,是一条从“解饮水之困”到“提用水之质”的历程。自2000年启动农村饮水工程以来,二十余年间,全县先后实施氟病改水、人饮解困、饮水安全三大工程,建成供水工程51项、水质检测中心1座,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供水网络。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推动“工程规模化、城乡一体化、管理智慧化、运行标准化”,高台将原本分散落后的34处供水站,整合为4座“千吨万人”规模水厂和9处小型水厂,实现了供水保障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跨越。
水质安全是饮水工作的底线。高台县不仅高质量通过省级“农村饮水安全标准化建设”验收,还推动宣化、骆驼城等水厂获评省级五星、四星级水厂。更为难得的是,县级水质检测中心早在之前就已获得国家CMA资质认证,检测指标从23项扩展至43项,构建起“日常快速检测+月度深度分析+季度全面公示”的闭环管理机制。如今,百姓杯中水,放心更安心。
数字化转型为高台供水装上了“智慧大脑”。2016年至今,全县累计投入1270余万元,建成远程监控与网络缴费系统,安装智能水表3万余块,覆盖所有镇村,彻底终结了“平摊水费”“搭车收费”的时代。2024年,智慧水务平台再度升级,通过手机APP可实现水费线上缴纳、用水实时查询、电子票据自动开具,水费收缴率达98.46%。同时,“一码通”报修系统和“40分钟服务圈”的建立,推动供水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型。
从破解“水之困”到实现“水之优”,高台县以水破题、以水促兴,在旱塬之上谱写了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水文章”。这汩汩清流,不仅滋润千家万户,更激活了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水脉即命脉,活水既来,生机盎然。
(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段海 张常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