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以创新之笔绘就绿富共生新图景​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1月04日 16:32

分享到:

【金张掖时评】

民乐:以创新之笔绘就绿富共生新图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命题、高质量发展追求可持续性的当下,如何破解林业“保护难”与 “发展慢”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成为县域发展亟待解答的课题。甘肃省民乐县以“生态立县”为战略锚点,深耕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机制、生态、产业、金融科技的多维创新,走出了一条林业活力迸发、绿富共生的特色路径,其探索不仅为县域林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更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

  机制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定盘星”,民乐县以林长制为核心构建的责任体系,为林业管护筑牢了制度根基。从10名县级林长到344名村级林长,再到439名生态护林员与162名草原管护员,三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打破了“多头管、管不好”的困境,让每一片林地都有了“专属监护人”。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县并非停留于“人员到位”,而是借助卫星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完成集体林地矢量数据库建设与林权档案梳理,用“科技赋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林权权属不清问题;同时将林长制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公开监督电话,以“责任闭环”确保制度落地——这种“人员+ 科技+ 考核”的组合拳,让林业管护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为后续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生态修复是林业发展的“源动力”,民乐县以“增绿”与 “护绿”并举的实践,让绿色成为县域最鲜明的底色。面对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任,该县不搞“一刀切”的造林,而是通过人工造乔木林、封山育林、建设小型水利设施等组合措施,科学提升林地覆盖面积;在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中,无人机撒播、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的运用,更让生态修复告别“靠天吃饭”,转向“科技护航”。如今,15.12%的森林覆盖率、63.2%的草原植被盖度,以及39株古树名木的精细化管护,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更是民乐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诠释——唯有筑牢生态屏障,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绿色家底”。​

  产业融合是绿富转化的“金钥匙”,民乐县秉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让林地资源从“沉睡的资产”变为“增收的活水”。在林下经济领域,“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精准破解了农户“单打独斗”的风险,南古镇4000亩林下经济示范区里,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种植既提升了林地利用率,又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渠道;在生态文旅融合方面,依托祁连山资源打造的“生态游”品牌,将森林康养、研学度假与林业资源深度绑定,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的成绩,证明“绿水青山”完全能转化为“金山银山”。而4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与12家龙头企业构建的“种植— 加工— 销售”全产业链,更让林业产业摆脱了“重种植、轻加工”的短板,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金融科技是林业发展的“助推器”,民乐县以创新思维破解林业“融资难、技术弱”的痛点,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针对林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该县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让“沉睡的林权”变为“可用的资本”,570.59万元贷款为林业经营主体解了燃眉之急;而林业碳汇CCER项目的开发,更以“集体碳汇收益”的模式吸引600余万元社会资本,既拓宽了生态保护的资金来源,又探索出“生态价值市场化”的新路径。此外,“线上云课堂+ 线下田间指导”的技术培训模式,以及生态科普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林业技术水平,更培育了“保护即发展”的全民共识——当金融活水滋养林业、科技力量赋能林业、全民意识支撑林业,林业发展便有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民乐县的林业发展实践,深刻印证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协同共进”的真理。其以机制创新夯实基础、以生态修复筑牢根基、以产业融合实现转化、以金融科技激发活力的路径,不仅让民乐县的山林更绿、群众更富,更为全国县域林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期待更多县域能以民乐为镜,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思路,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绿富共生”的美好图景在更多地方变为现实。(民乐县融媒体中心 王馨)

【金张掖时评】

民乐:以创新之笔绘就绿富共生新图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命题、高质量发展追求可持续性的当下,如何破解林业“保护难”与 “发展慢”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奔赴,成为县域发展亟待解答的课题。甘肃省民乐县以“生态立县”为战略锚点,深耕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机制、生态、产业、金融科技的多维创新,走出了一条林业活力迸发、绿富共生的特色路径,其探索不仅为县域林业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更折射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

  机制创新是林业发展的“定盘星”,民乐县以林长制为核心构建的责任体系,为林业管护筑牢了制度根基。从10名县级林长到344名村级林长,再到439名生态护林员与162名草原管护员,三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打破了“多头管、管不好”的困境,让每一片林地都有了“专属监护人”。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县并非停留于“人员到位”,而是借助卫星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完成集体林地矢量数据库建设与林权档案梳理,用“科技赋能”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林权权属不清问题;同时将林长制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公开监督电话,以“责任闭环”确保制度落地——这种“人员+ 科技+ 考核”的组合拳,让林业管护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为后续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生态修复是林业发展的“源动力”,民乐县以“增绿”与 “护绿”并举的实践,让绿色成为县域最鲜明的底色。面对黑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任,该县不搞“一刀切”的造林,而是通过人工造乔木林、封山育林、建设小型水利设施等组合措施,科学提升林地覆盖面积;在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中,无人机撒播、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的运用,更让生态修复告别“靠天吃饭”,转向“科技护航”。如今,15.12%的森林覆盖率、63.2%的草原植被盖度,以及39株古树名木的精细化管护,不仅是一组组亮眼数据,更是民乐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生动诠释——唯有筑牢生态屏障,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绿色家底”。​

  产业融合是绿富转化的“金钥匙”,民乐县秉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让林地资源从“沉睡的资产”变为“增收的活水”。在林下经济领域,“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精准破解了农户“单打独斗”的风险,南古镇4000亩林下经济示范区里,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种植既提升了林地利用率,又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渠道;在生态文旅融合方面,依托祁连山资源打造的“生态游”品牌,将森林康养、研学度假与林业资源深度绑定,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的成绩,证明“绿水青山”完全能转化为“金山银山”。而48家林业专业合作社与12家龙头企业构建的“种植— 加工— 销售”全产业链,更让林业产业摆脱了“重种植、轻加工”的短板,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

  金融科技是林业发展的“助推器”,民乐县以创新思维破解林业“融资难、技术弱”的痛点,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针对林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该县推出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让“沉睡的林权”变为“可用的资本”,570.59万元贷款为林业经营主体解了燃眉之急;而林业碳汇CCER项目的开发,更以“集体碳汇收益”的模式吸引600余万元社会资本,既拓宽了生态保护的资金来源,又探索出“生态价值市场化”的新路径。此外,“线上云课堂+ 线下田间指导”的技术培训模式,以及生态科普基地的建设,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林业技术水平,更培育了“保护即发展”的全民共识——当金融活水滋养林业、科技力量赋能林业、全民意识支撑林业,林业发展便有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民乐县的林业发展实践,深刻印证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协同共进”的真理。其以机制创新夯实基础、以生态修复筑牢根基、以产业融合实现转化、以金融科技激发活力的路径,不仅让民乐县的山林更绿、群众更富,更为全国县域林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期待更多县域能以民乐为镜,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思路,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绿富共生”的美好图景在更多地方变为现实。(民乐县融媒体中心 王馨)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