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高新技术企业】张掖戈壁里的“红枣逆袭”:工厂借科技打造爆款产品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9月17日 10:32

分享到: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高新技术企业】

张掖戈壁里的“红枣逆袭”:工厂借科技打造爆款产品

——记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张掖网讯 在河西走廊的临泽绿洲,一颗圆滚滚的小枣最近“火出圈”——它不再是农户院里晒着的蜜饯,而是能榨精油、做饮品,甚至走进化妆品厂的“香饽饽”。这一切变化,都要从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二十三年的“折腾”说起。

早年困境:守着“老字号”,却赚不到“好价钱”

  2001年的临泽,红枣加工还是老一套:把枣摘下来晒一晒,泡上糖做成蜜饯。虽说挂着“中华老字号”的牌子,但农户们愁得慌——枣子去核全靠手,10颗里有4颗核去不净,果肉还总碎,一吨原料要浪费15%。“当时觉得有好枣就不愁卖,结果优质不优价,一年白忙活。”公司总经理董伟回忆起创业初期,满是感慨。

  转机出现在2012年。在科技局组织的一次活动上和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聊天,董伟才算开了窍:“没有科技,好枣永远成不了好产品。”没多久,公司就拉着高校一起搞研发,最后搞出个“红枣去核机”,还拿了发明专利。这下厉害的——果肉完整率从不到60%飙到90%以上,一年少亏30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西域食品,干脆联合18家科研院所搞起“红枣产业联盟”,要在科技路上一条道走到底。

车间“黑科技”:小枣变身“全身宝”

  如今走进西域食品的车间,就像逛科技展。这边零下196℃的超低温设备,正忙着萃取红枣精油;那边智能分拣机靠近红外光谱,一秒能查50颗枣的糖度和瑕疵,比老法师的眼睛还准。

  公司研发中心的展示柜里,33本专利证书摆得整整齐齐,其中4项发明专利是“压箱底”的宝贝。比如“超低温协同酶法提取红枣精油技术”,让100公斤红枣的精油产出量翻了3倍;还有个更绝的——从红枣饮料的废渣里提炼天然色素,成了化妆品企业抢着要的“天然调色剂”,光这技术一年就多赚200万元,还拿了张掖市的“五小成果优秀奖”。

  产品也跟着“升级打怪”。从最早的焦枣、贡枣,到现在的红枣百合汁、黄芪复合饮料,再到能当旅游伴手礼的“丹霞文旅红枣产品”,30多种产品把红枣的吃法玩出了新花样。就说那个红枣百合汁,靠省级高价值专利转化,把“药食同源”和现代工艺结合,一年能卖5000万元,妥妥的“爆款担当”。

工厂“大变身”:数字管控还带富枣农

  2023年,西域食品花5000万元搞了“三化”改造,半年时间,老工厂就变成了智能化基地。数字监控大厅里,16个生产环节的参数实时跳动,工人在屏幕前就能调,自动化生产线让人均效率提高了120%,水电消耗却降了20%-25%,“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招牌这下实至名归。

  “改造完第一个月,广州的订单就多了30%呢。”董伟指着监控屏里的数据笑,“客户认的是稳定品质,我们靠的是全流程可控。”现在公司有套“实验室-中试线-生产线”的转化机制,32项专利技术90天就能用到生产上,像“一杯枣茶”“枣芝相恋”这些新品,从研发到上市,时间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

  更让人称道的是,科技还惠及了上游枣农。公司搞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模式,200亩标准化基地成了“科技试验田”,5000户枣农跟着学科学种植。临泽枣农王建军算了笔账:“科学管护后,每亩地多收200公斤,公司还溢价收,一年下来每亩能多赚800元!”

未来可期:要做红枣产业的“标杆”

  现在西域食品的荣誉墙上,“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牌子格外显眼,但董伟更看重两个省级科技项目——要在红枣深加工产业链和副产物高值利用上搞突破。“以前是单个产品创新,现在要整个产业链升级。”

  接下来,公司要上口服液智能化生产线,把红枣多糖提取技术再提一个档次,产品附加值能涨3-5倍,“遇见西域”“临泽有礼”这些文创产品火了,也让大家看到“科技+文化”的更多可能。

  从一颗小枣靠科技“突围”,到带动整个红枣产业变样,西域食品用二十三年证明: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宝贝,遇上现代科技,不仅能卖出好价钱,还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条路,他们走得扎实,也正带着更多同行往前闯。(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科技赋能系列报道之高新技术企业】

张掖戈壁里的“红枣逆袭”:工厂借科技打造爆款产品

——记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张掖网讯 在河西走廊的临泽绿洲,一颗圆滚滚的小枣最近“火出圈”——它不再是农户院里晒着的蜜饯,而是能榨精油、做饮品,甚至走进化妆品厂的“香饽饽”。这一切变化,都要从甘肃西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二十三年的“折腾”说起。

早年困境:守着“老字号”,却赚不到“好价钱”

  2001年的临泽,红枣加工还是老一套:把枣摘下来晒一晒,泡上糖做成蜜饯。虽说挂着“中华老字号”的牌子,但农户们愁得慌——枣子去核全靠手,10颗里有4颗核去不净,果肉还总碎,一吨原料要浪费15%。“当时觉得有好枣就不愁卖,结果优质不优价,一年白忙活。”公司总经理董伟回忆起创业初期,满是感慨。

  转机出现在2012年。在科技局组织的一次活动上和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聊天,董伟才算开了窍:“没有科技,好枣永远成不了好产品。”没多久,公司就拉着高校一起搞研发,最后搞出个“红枣去核机”,还拿了发明专利。这下厉害的——果肉完整率从不到60%飙到90%以上,一年少亏300多万元!尝到甜头的西域食品,干脆联合18家科研院所搞起“红枣产业联盟”,要在科技路上一条道走到底。

车间“黑科技”:小枣变身“全身宝”

  如今走进西域食品的车间,就像逛科技展。这边零下196℃的超低温设备,正忙着萃取红枣精油;那边智能分拣机靠近红外光谱,一秒能查50颗枣的糖度和瑕疵,比老法师的眼睛还准。

  公司研发中心的展示柜里,33本专利证书摆得整整齐齐,其中4项发明专利是“压箱底”的宝贝。比如“超低温协同酶法提取红枣精油技术”,让100公斤红枣的精油产出量翻了3倍;还有个更绝的——从红枣饮料的废渣里提炼天然色素,成了化妆品企业抢着要的“天然调色剂”,光这技术一年就多赚200万元,还拿了张掖市的“五小成果优秀奖”。

  产品也跟着“升级打怪”。从最早的焦枣、贡枣,到现在的红枣百合汁、黄芪复合饮料,再到能当旅游伴手礼的“丹霞文旅红枣产品”,30多种产品把红枣的吃法玩出了新花样。就说那个红枣百合汁,靠省级高价值专利转化,把“药食同源”和现代工艺结合,一年能卖5000万元,妥妥的“爆款担当”。

工厂“大变身”:数字管控还带富枣农

  2023年,西域食品花5000万元搞了“三化”改造,半年时间,老工厂就变成了智能化基地。数字监控大厅里,16个生产环节的参数实时跳动,工人在屏幕前就能调,自动化生产线让人均效率提高了120%,水电消耗却降了20%-25%,“国家级绿色工厂”的招牌这下实至名归。

  “改造完第一个月,广州的订单就多了30%呢。”董伟指着监控屏里的数据笑,“客户认的是稳定品质,我们靠的是全流程可控。”现在公司有套“实验室-中试线-生产线”的转化机制,32项专利技术90天就能用到生产上,像“一杯枣茶”“枣芝相恋”这些新品,从研发到上市,时间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

  更让人称道的是,科技还惠及了上游枣农。公司搞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模式,200亩标准化基地成了“科技试验田”,5000户枣农跟着学科学种植。临泽枣农王建军算了笔账:“科学管护后,每亩地多收200公斤,公司还溢价收,一年下来每亩能多赚800元!”

未来可期:要做红枣产业的“标杆”

  现在西域食品的荣誉墙上,“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牌子格外显眼,但董伟更看重两个省级科技项目——要在红枣深加工产业链和副产物高值利用上搞突破。“以前是单个产品创新,现在要整个产业链升级。”

  接下来,公司要上口服液智能化生产线,把红枣多糖提取技术再提一个档次,产品附加值能涨3-5倍,“遇见西域”“临泽有礼”这些文创产品火了,也让大家看到“科技+文化”的更多可能。

  从一颗小枣靠科技“突围”,到带动整个红枣产业变样,西域食品用二十三年证明: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宝贝,遇上现代科技,不仅能卖出好价钱,还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这条路,他们走得扎实,也正带着更多同行往前闯。(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编辑:邢琪琦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