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讯 金秋时节,祁连山北麓黑河两岸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张掖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产区,近年来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农业新格局。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丰收图景正在河西走廊灿烂的秋阳下徐徐展开,展现出张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在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的千亩玉米制种基地,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现场演示悄然举行。全省制种玉米收获机熟化样机投放及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吸引了全省农业部门负责人、农机专家和种植大户的广泛关注。18台自走式制种玉米收获机隆隆作响,在广袤的金色田野中展现出“钢铁巨兽”的威力。这些装备了先进技术的收获机,在现场完美演示了低损摘穗、减损输送、强力排杂与快速清种等关键作业环节。红色“巨明”收获机在分合禾器的引导下,高效地将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秆吞入腹中,瞬间完成摘穗、秸秆粉碎还田和玉米棒收集的全过程。完整的玉米棒如流水般“哗哗”倾入运输车舱,身后留下的平整土地还弥漫着丰收的谷香。这次演示活动不仅展示了智慧农机“提质增效”的独特魅力,更翻开了“科技赋能”推动种业发展向“智慧化”“高端化”跃升的新篇章。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正通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应用,巩固和提升其在种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据了解,这些新型收获机单机日收获面积66-96亩,效率提升15-20倍,作业成本降低50%,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民乐县充分发挥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党建共同体的“统联协调”作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开展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的标准化种植。党建共同体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民乐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目前,民乐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9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农作物制(繁)种面积达15万亩。这种“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创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实现了群众收益增长和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寒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享有“辣椒之乡”美誉的高台县,种植辣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该县精心打造万亩辣椒农业标准化基地,建成辣椒万亩种植镇3个、千亩村15个。今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预计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辣椒产业已成为该县助农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高台县抢抓政策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玉米制种和瓜菜花卉等特色作物制种双向发力。在巩固提升玉米制种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瓜菜、花卉为主的非主要农作物制种产业,构建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蔬菜、瓜类、花卉等为支撑的"1+3+N"的种子产业体系。这种多元化发展策略不仅分散了市场风险,更形成了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全县非主要农作物制种实际面积11.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8%,受益农户3.46万户、10.28万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企业24家,较2015年增加12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高台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先后培育出“高台辣椒”“高台制种”等地理标志产品,使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临泽县另辟蹊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已建成古寨富锶螃蟹、白寨望水轩冷水鱼、化音磨沟冷水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6个。其中,螃蟹养殖面积达8000亩,产量约20万斤;对虾养殖采取土塘养殖80亩和工厂化养殖35亩两种模式,预计产量达10万斤左右。该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水质条件,打造“富锶”健康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特色水产养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值得一提的是,临泽县通过发展“渔光互补”模式,在水产养殖基地边架设光伏发电板,既解决了养殖设施的用电需求,又增加了发电收入,实现了“一地两用、渔光双收”的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临泽县特色水产品已远销省内外,全县水产品产量达1620吨,年产值超过2亿元,带动2000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在山丹县老军乡孙庄村的田间,一个个外观饱满、个头均匀的鲜薯破土而出,种植户们抢抓农时采挖土豆,尽享丰收喜悦。马铃薯作为山丹县的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产量和品质得到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在山丹马场二场,21万亩燕麦草迎来了收获期。一台台先进的大型机械正在如火如荼地作业,搂草、打包、运输……整个收获过程高效有序。山丹县通过大规模种植燕麦草,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保障。山丹县充分利用祁连山北麓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优质牧草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今年山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全县饲草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年产值效益丰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更为山丹县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肃南县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目光锁定在羊肚菌、制种菜心、油桃等经济作物上。连日来,肃南县大河乡高原夏菜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走进肃南县大河乡营盘村蔬菜种植基地,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收西兰花。据了解,营盘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方式,流转耕地340亩,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与就近务工实现“双增收”。该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立足县情实际,科学规划布局,鼓励各乡镇、村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特色制种等多元化农业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了农牧民稳定就业,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肃南县充分利用高海拔、低气温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使高原夏菜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季节优势,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30%以上。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甜头。
张掖市的丰收景象,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从智慧农机的推广应用,到特色产业的多元发展;从传统种植业的提质增效,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从单一农户的分散经营,到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张掖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产量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更体现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张掖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秋的黑河畔,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张掖市以特色产业为笔,以科技赋能为墨,正在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故事。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肥美的螃蟹,更是张掖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河西走廊落地开花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画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岳永舜)
中国张掖网讯 金秋时节,祁连山北麓黑河两岸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张掖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业产区,近年来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各县区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农业新格局。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丰收图景正在河西走廊灿烂的秋阳下徐徐展开,展现出张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
在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普家庄村的千亩玉米制种基地,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现场演示悄然举行。全省制种玉米收获机熟化样机投放及现场演示培训活动吸引了全省农业部门负责人、农机专家和种植大户的广泛关注。18台自走式制种玉米收获机隆隆作响,在广袤的金色田野中展现出“钢铁巨兽”的威力。这些装备了先进技术的收获机,在现场完美演示了低损摘穗、减损输送、强力排杂与快速清种等关键作业环节。红色“巨明”收获机在分合禾器的引导下,高效地将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秆吞入腹中,瞬间完成摘穗、秸秆粉碎还田和玉米棒收集的全过程。完整的玉米棒如流水般“哗哗”倾入运输车舱,身后留下的平整土地还弥漫着丰收的谷香。这次演示活动不仅展示了智慧农机“提质增效”的独特魅力,更翻开了“科技赋能”推动种业发展向“智慧化”“高端化”跃升的新篇章。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正通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应用,巩固和提升其在种业领域的领先地位。据了解,这些新型收获机单机日收获面积66-96亩,效率提升15-20倍,作业成本降低50%,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民乐县充分发挥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党建共同体的“统联协调”作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开展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的标准化种植。党建共同体的建立,打破了以往农户分散经营的局限,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民乐县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目前,民乐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9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高原夏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农作物制(繁)种面积达15万亩。这种“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不仅创新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也实现了群众收益增长和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为寒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享有“辣椒之乡”美誉的高台县,种植辣椒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该县精心打造万亩辣椒农业标准化基地,建成辣椒万亩种植镇3个、千亩村15个。今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预计产量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辣椒产业已成为该县助农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与此同时,高台县抢抓政策机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玉米制种和瓜菜花卉等特色作物制种双向发力。在巩固提升玉米制种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瓜菜、花卉为主的非主要农作物制种产业,构建了以玉米制种为主导,蔬菜、瓜类、花卉等为支撑的"1+3+N"的种子产业体系。这种多元化发展策略不仅分散了市场风险,更形成了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今年全县非主要农作物制种实际面积11.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8%,受益农户3.46万户、10.28万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企业24家,较2015年增加12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高台县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先后培育出“高台辣椒”“高台制种”等地理标志产品,使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临泽县另辟蹊径,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已建成古寨富锶螃蟹、白寨望水轩冷水鱼、化音磨沟冷水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6个。其中,螃蟹养殖面积达8000亩,产量约20万斤;对虾养殖采取土塘养殖80亩和工厂化养殖35亩两种模式,预计产量达10万斤左右。该县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水质条件,打造“富锶”健康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特色水产养殖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也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值得一提的是,临泽县通过发展“渔光互补”模式,在水产养殖基地边架设光伏发电板,既解决了养殖设施的用电需求,又增加了发电收入,实现了“一地两用、渔光双收”的良性循环。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临泽县特色水产品已远销省内外,全县水产品产量达1620吨,年产值超过2亿元,带动2000多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在山丹县老军乡孙庄村的田间,一个个外观饱满、个头均匀的鲜薯破土而出,种植户们抢抓农时采挖土豆,尽享丰收喜悦。马铃薯作为山丹县的传统优势作物,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产量和品质得到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在山丹马场二场,21万亩燕麦草迎来了收获期。一台台先进的大型机械正在如火如荼地作业,搂草、打包、运输……整个收获过程高效有序。山丹县通过大规模种植燕麦草,不仅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饲料保障。山丹县充分利用祁连山北麓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优质牧草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今年山丹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全县饲草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年产值效益丰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更为山丹县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
肃南县积极探索、主动求变,将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目光锁定在羊肚菌、制种菜心、油桃等经济作物上。连日来,肃南县大河乡高原夏菜迎来丰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走进肃南县大河乡营盘村蔬菜种植基地,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采收西兰花。据了解,营盘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方式,流转耕地340亩,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与就近务工实现“双增收”。该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立足县情实际,科学规划布局,鼓励各乡镇、村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特色制种等多元化农业产业。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带动了农牧民稳定就业,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肃南县充分利用高海拔、低气温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使高原夏菜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季节优势,产品远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30%以上。这种差异化发展策略,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甜头。
张掖市的丰收景象,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体现。从智慧农机的推广应用,到特色产业的多元发展;从传统种植业的提质增效,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从单一农户的分散经营,到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张掖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产量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加,更体现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通过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张掖市正在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秋的黑河畔,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张掖市以特色产业为笔,以科技赋能为墨,正在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故事。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肥美的螃蟹,更是张掖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河西走廊落地开花的生动实践,是新时代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画卷。(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岳永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