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对张掖“一屏三地”建设的启示
□刘 岩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张掖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农业、生态区域,立足“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即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正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探讨延安精神对张掖市“一屏三地”建设的启示,为张掖市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实践指导。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一屏三地”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调党的领导和初心使命。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张掖市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全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聚焦祁连山、黑河“一山一水”生态环保,大力实施生态警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取水用水、毁林开垦、乱占耕地以及非法采矿、非法狩猎、盗伐滥伐林木等涉生态领域违法犯罪,形成有效震慑,坚决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例如,2020年9月,肃南县公安机关侦破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查获野生动物死体2只,法院依法判处三人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张掖市在生态保护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生态安全。
在现代种业高地建设中,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使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考量,聚力实施种业“五大工程”,即种质保护利用精准化提升工程、种业创新自主化攻关工程、制种基地集约化提质工程、优势企业集聚化升级工程、监管服务高效化培优工程。临泽县作为张掖市玉米制种的重要基地,积极实施种质保护利用精准化提升工程,坚持把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种子加工能力提升、种质创新利用作为巩固“生产链”、强化“加工链”、延伸“价值链”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基地基础条件。全县已建成22.8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制种示范基地,彻底解决制种基地碎片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大等问题,努力把制种基地打造成国家杂交玉米制种核心区样板。同时,临泽县还探索推行“农业投资平台+村集体经济公司+种子企业+基地”运作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流转农户耕地,再由农业投资平台公司投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由种子企业整体租赁经营,实现“一企一基地”,显著提升了制种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五大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张掖市在种业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创新发展路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路径。
在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中,张掖市利用风光资源,坚持规划引领,构建“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用造”一体化发展体系,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明确“6+3”九个百万千瓦风光电基地建设重点,科学有序开发风光资源。同时,张掖市在绿色金融方面进行创新,支持生态项目发展。例如,截至去年年底,张掖市共有6项省级绿色项目、81项市级绿色项目、4项气候投融资项目获得融资,贷款余额分别为9.85亿元、62.76亿元、5.3亿元,有力提升了全市生态项目绿色信贷融资获得率。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能源发展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当地风光资源优势,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张掖市发展立体交通枢纽,促进旅游业发展。市交通运输部门立足“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坚持打造“交通+”功能,推进“交通+旅游”快速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国省干线和旅游公路15条64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85公里,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三圈六廊多节点”的旅游交通格局。同时,张掖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例如,推行“客运站+”模式,张掖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引进租车公司5家、旅行社6家,开通景区直通车,打造体育运动场;汽车西站开设“张掖出行”抖音、快手账号,推送发车班次、路况信息,“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土特产、文创饰品。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创新发展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人民福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提升人民福祉。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张掖市不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还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例如,近五年累计营造林220多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560多万亩,三年内将其中部分碳汇量变现,还带动兰州市、天水市等地开发林业碳汇,共计实现收益超1亿元。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现代种业高地建设中,张掖市通过实施种业“五大工程”,推动了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注重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例如,实施优势企业集聚化升级工程,引进具有行业引领、核心研发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全面提升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水平。现有持证玉米种子企业90家,特色农作物制种企业102家,去年全市玉米种子精细化加工率达56.2%,较上年42.5%提高13.7%。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种业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挑战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张掖市面对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例如,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制定《张掖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经营开发、交易、价值使用、保护补偿六大转化机制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培育开发运营市场主体,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面,完成2021年度全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GEP总值达2339.41亿元,有效摸清“绿色家底”。碳汇交易实现收益方面,在全省率先完成35.1万亩林业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市州。绿色金融支持方面,制定绿色项目清单,确定市级绿色项目107项、申报省级绿色项目27项,积极协调对接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全市57项绿色项目获得贷款授信,授信额度达283.9亿元,为甘州南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等26个新能源项目发放贷款31.54亿元。2023年,全市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36.43亿元,较上年增加38.95亿元,同比增长39.96%。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生态保护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现代种业高地建设中,张掖市面对种业发展竞争激烈、技术要求高等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例如,实施种业创新自主化攻关工程,布局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成立种业研发机构11个,建成科研平台6个。利用登海种业西北科研中心、金葵花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优势,开展玉米、蔬菜、马铃薯、油菜、花卉、中药材等育种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种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去年新审定玉米新品种106个,其中国审品种64个、省审品种42个,全市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622个。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种业发展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对张掖市“一屏三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个核心要素,延安精神为张掖市在生态安全屏障、现代种业高地、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四个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实践指导。未来,张掖市应继续弘扬延安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路径,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掖市委党校)
延安精神对张掖“一屏三地”建设的启示
□刘 岩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宝贵财富,也是新时代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张掖市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农业、生态区域,立足“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即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正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探讨延安精神对张掖市“一屏三地”建设的启示,为张掖市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实践指导。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一屏三地”建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强调党的领导和初心使命。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张掖市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全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聚焦祁连山、黑河“一山一水”生态环保,大力实施生态警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取水用水、毁林开垦、乱占耕地以及非法采矿、非法狩猎、盗伐滥伐林木等涉生态领域违法犯罪,形成有效震慑,坚决扛牢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例如,2020年9月,肃南县公安机关侦破一起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名,查获野生动物死体2只,法院依法判处三人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张掖市在生态保护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生态安全。
在现代种业高地建设中,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重要使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考量,聚力实施种业“五大工程”,即种质保护利用精准化提升工程、种业创新自主化攻关工程、制种基地集约化提质工程、优势企业集聚化升级工程、监管服务高效化培优工程。临泽县作为张掖市玉米制种的重要基地,积极实施种质保护利用精准化提升工程,坚持把玉米制种“五化”基地建设、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种子加工能力提升、种质创新利用作为巩固“生产链”、强化“加工链”、延伸“价值链”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基地基础条件。全县已建成22.8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制种示范基地,彻底解决制种基地碎片化严重、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投入大等问题,努力把制种基地打造成国家杂交玉米制种核心区样板。同时,临泽县还探索推行“农业投资平台+村集体经济公司+种子企业+基地”运作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一流转农户耕地,再由农业投资平台公司投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由种子企业整体租赁经营,实现“一企一基地”,显著提升了制种基地的质量和效益。“五大工程”的实施体现了张掖市在种业发展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实际创新发展路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路径。
在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中,张掖市利用风光资源,坚持规划引领,构建“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用造”一体化发展体系,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明确“6+3”九个百万千瓦风光电基地建设重点,科学有序开发风光资源。同时,张掖市在绿色金融方面进行创新,支持生态项目发展。例如,截至去年年底,张掖市共有6项省级绿色项目、81项市级绿色项目、4项气候投融资项目获得融资,贷款余额分别为9.85亿元、62.76亿元、5.3亿元,有力提升了全市生态项目绿色信贷融资获得率。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能源发展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当地风光资源优势,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张掖市发展立体交通枢纽,促进旅游业发展。市交通运输部门立足“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坚持打造“交通+”功能,推进“交通+旅游”快速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国省干线和旅游公路15条64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185公里,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三圈六廊多节点”的旅游交通格局。同时,张掖市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例如,推行“客运站+”模式,张掖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引进租车公司5家、旅行社6家,开通景区直通车,打造体育运动场;汽车西站开设“张掖出行”抖音、快手账号,推送发车班次、路况信息,“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土特产、文创饰品。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创新发展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人民福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党的根本宗旨。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提升人民福祉。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张掖市不仅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还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例如,近五年累计营造林220多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560多万亩,三年内将其中部分碳汇量变现,还带动兰州市、天水市等地开发林业碳汇,共计实现收益超1亿元。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现代种业高地建设中,张掖市通过实施种业“五大工程”,推动了种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注重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例如,实施优势企业集聚化升级工程,引进具有行业引领、核心研发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全面提升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水平。现有持证玉米种子企业90家,特色农作物制种企业102家,去年全市玉米种子精细化加工率达56.2%,较上年42.5%提高13.7%。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种业发展,还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和挑战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张掖市在“一屏三地”建设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张掖市面对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例如,推进林业碳汇开发,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制定《张掖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经营开发、交易、价值使用、保护补偿六大转化机制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加快培育开发运营市场主体,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方面,完成2021年度全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GEP总值达2339.41亿元,有效摸清“绿色家底”。碳汇交易实现收益方面,在全省率先完成35.1万亩林业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交易,实现净收益7450万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林业和草原碳汇项目均开发成功的市州。绿色金融支持方面,制定绿色项目清单,确定市级绿色项目107项、申报省级绿色项目27项,积极协调对接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全市57项绿色项目获得贷款授信,授信额度达283.9亿元,为甘州南滩30万千瓦光伏发电等26个新能源项目发放贷款31.54亿元。2023年,全市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136.43亿元,较上年增加38.95亿元,同比增长39.96%。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生态保护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
在现代种业高地建设中,张掖市面对种业发展竞争激烈、技术要求高等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例如,实施种业创新自主化攻关工程,布局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成立种业研发机构11个,建成科研平台6个。利用登海种业西北科研中心、金葵花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优势,开展玉米、蔬菜、马铃薯、油菜、花卉、中药材等育种技术联合攻关,推动种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去年新审定玉米新品种106个,其中国审品种64个、省审品种42个,全市累计审定玉米新品种622个。这些举措体现了张掖市在种业发展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困难和挑战。
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对张掖市“一屏三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四个核心要素,延安精神为张掖市在生态安全屏障、现代种业高地、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四个方面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实践指导。未来,张掖市应继续弘扬延安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发展路径,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