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观点
激活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14日 10:42

分享到:

激活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程宏斌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我们要坚持把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作为目标和方向,抢抓全省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的有利契机,以“新”促“效”,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统筹规划,完善产业发展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统筹规划设计,确保新能源产业良性发展。一要统筹做好发展规划。开展新能源发展专项研究,进一步明晰思路定位,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合理确定新能源开发规模、布局及时序,完善产业发展图谱、产业招商图谱等,进一步明确新能源发展重点领域、目标任务,促进产业集聚。二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作为突破口,加快发挥支柱性、先导性作用,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快速汇聚、高效整合、优化布局设计,形成多面互动、互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三要有序推动产业发展。克服消纳瓶颈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从技术、产品、市场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寻求创新,找准新的突破口,瞄定主攻方向,寻求差异化发展。

  加强创新引领,提升产业竞争实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选准突破方向,为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蓄能添力。一要紧盯市场刚性需求。加强产业发展的系统谋划,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相关产业的引进和对接,促使人才、技术、资本流动,抓住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满足市场刚性需求。二要瞄准市场重点领域。聚焦高效储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在企业管理、产品质量、价格、生产规模、技术含量等方面推进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供给水平,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三要挖掘发展潜在势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通新能源产业从技术到样品再到产品的全链条转化渠道,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品牌打造和宣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品牌培育和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搭建新能源产业研究平台,成立新能源专家智库,全面提升新能源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

  实施项目带动,健全完善产业链条。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场景应用拓展,推动产业协同链式发展。一要统筹产业项目库建设。坚持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全面摸清地方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情况,加强县域新能源产业项目库建设,系统梳理企业名录、项目审批备案、技术指导、要素供给等事项,绘制新能源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明确关键节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二要配套产业链式发展。统筹现有项目和产业布局,细化产业发展链条,紧紧围绕现有产业链条中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找准重点发展产业项目进行“建链”;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对现有产业链从科技、信息化、品牌等方面进行提升“强链”。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有序发展。三要培育壮大发展主体。积极争取新能源项目,坚持“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用造”一体化发展,建设形成吸引新能源产业投资的聚集地。因地制宜投建一批科技附加值高、负荷消纳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拓展消纳空间,提升多元消纳能力。拓展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一要提升就近就地消纳水平。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用电负荷高的项目,积极拓展用电变量,丰富和推广绿色交通、清洁采暖等清洁电力应用场景,全面推动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车在公共交通、专用车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建筑节能改造和节能家电采购,着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二要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加强与省、市电网公司沟通对接,大力支持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特高压送出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等电网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电网接入消纳输送新能源能力。三要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推动储能建设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加快推进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新能源与配套电网建设的协同力度,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加快配套电网规划建设,增加有效输出。

  优化要素保障,提升靠前服务效能。搭建要素保障平台,着力开展产业招引对接,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一要建立项目推介常态化机制。完善推介机制,以社会化、市场化措施,创新新能源产业开发模式,引导知名企业在本地设立子公司、结算中心,成立能源公司,直接参与新能源项目和输配电项目建设。二要健全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持续做强园区发展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行动,出台有关政策培育消费市场,完善新能源发电并网政策,不断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三要完善项目发展支撑体系。完善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对外经贸合作等扶持政策,适当降低融资门槛,扩大信贷规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统筹考虑项目准入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制定更为优惠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切实为新能源产业稳健前行提供动力。(高台县委党校)

激活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 程宏斌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为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我们要坚持把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作为目标和方向,抢抓全省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的有利契机,以“新”促“效”,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统筹规划,完善产业发展布局。立足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统筹规划设计,确保新能源产业良性发展。一要统筹做好发展规划。开展新能源发展专项研究,进一步明晰思路定位,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根据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战略定位,合理确定新能源开发规模、布局及时序,完善产业发展图谱、产业招商图谱等,进一步明确新能源发展重点领域、目标任务,促进产业集聚。二要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作为突破口,加快发挥支柱性、先导性作用,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快速汇聚、高效整合、优化布局设计,形成多面互动、互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三要有序推动产业发展。克服消纳瓶颈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从技术、产品、市场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寻求创新,找准新的突破口,瞄定主攻方向,寻求差异化发展。

  加强创新引领,提升产业竞争实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选准突破方向,为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蓄能添力。一要紧盯市场刚性需求。加强产业发展的系统谋划,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相关产业的引进和对接,促使人才、技术、资本流动,抓住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满足市场刚性需求。二要瞄准市场重点领域。聚焦高效储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在企业管理、产品质量、价格、生产规模、技术含量等方面推进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供给水平,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三要挖掘发展潜在势能。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通新能源产业从技术到样品再到产品的全链条转化渠道,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强品牌打造和宣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品牌培育和管理能力,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搭建新能源产业研究平台,成立新能源专家智库,全面提升新能源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

  实施项目带动,健全完善产业链条。做好建链、补链、强链文章,一体推进风光资源开发、产业链延伸配套和场景应用拓展,推动产业协同链式发展。一要统筹产业项目库建设。坚持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全面摸清地方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情况,加强县域新能源产业项目库建设,系统梳理企业名录、项目审批备案、技术指导、要素供给等事项,绘制新能源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明确关键节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二要配套产业链式发展。统筹现有项目和产业布局,细化产业发展链条,紧紧围绕现有产业链条中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找准重点发展产业项目进行“建链”;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对现有产业链从科技、信息化、品牌等方面进行提升“强链”。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有序发展。三要培育壮大发展主体。积极争取新能源项目,坚持“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用造”一体化发展,建设形成吸引新能源产业投资的聚集地。因地制宜投建一批科技附加值高、负荷消纳能力强的产业项目。

  拓展消纳空间,提升多元消纳能力。拓展新能源消纳范围,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一要提升就近就地消纳水平。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先进、用电负荷高的项目,积极拓展用电变量,丰富和推广绿色交通、清洁采暖等清洁电力应用场景,全面推动充电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车在公共交通、专用车辆等领域的应用,鼓励建筑节能改造和节能家电采购,着力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二要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加强与省、市电网公司沟通对接,大力支持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特高压送出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等电网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电网接入消纳输送新能源能力。三要完善产供储销体系。推动储能建设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加快推进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新能源与配套电网建设的协同力度,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相结合,加快配套电网规划建设,增加有效输出。

  优化要素保障,提升靠前服务效能。搭建要素保障平台,着力开展产业招引对接,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一要建立项目推介常态化机制。完善推介机制,以社会化、市场化措施,创新新能源产业开发模式,引导知名企业在本地设立子公司、结算中心,成立能源公司,直接参与新能源项目和输配电项目建设。二要健全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持续做强园区发展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行动,出台有关政策培育消费市场,完善新能源发电并网政策,不断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三要完善项目发展支撑体系。完善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对外经贸合作等扶持政策,适当降低融资门槛,扩大信贷规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统筹考虑项目准入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制定更为优惠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切实为新能源产业稳健前行提供动力。(高台县委党校)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