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家授时中心遭受网络攻击事件,虽细节待官方进一步披露,但该中心作为掌控金融、电网、航天等领域时间基准的战略节点,其被攻击的重要突破口,指向工作人员日常使用的境外品牌手机。
境外势力利用手机短信服务漏洞,悄无声息接管设备控制权,窃取通讯录、定位、登录凭证等数据,进而潜入内部网络,还使用42款定制化网攻工具尝试干扰授时系统,最终被国家安全机关遏制。此事件表明,即便防护体系具备一定强度,个人终端使用不当仍会给安全防线留下重大隐患。
01.个人手机的信息安全风险
当前手机已成为“移动信息库”,部分人认为手机中无“惊天机密”便无需紧张,但从授时中心事件可见,境外势力窃取的并非仅“核心数据”——通讯录里的同事联系方式、工作群聊天记录、相册中偶然拍摄的办公场景照片,甚至日程表中的会议安排,都可能成为其拼凑单位网络架构、刺探工作动态的“拼图”,相关信息泄露将造成严重后果:
1.通讯信息:领导、同事、客户联系方式泄露,可能引发精准骚扰与钓鱼攻击;
2.工作信息:工作群内通知、项目进展、任务安排外泄,影响单位工作推进;
3.文件资料:会议白板照片、内部报表、合同草案等被窃取,易暴露商业秘密与核心规划;
4.场景与行程信息:办公场景照片、日程表会议安排、行程轨迹及常去地点(单位、住宅、客户办公地)泄露,可能被拼凑工作规律与内部情况;
5.音视频权限:麦克风、摄像头被恶意激活,导致日常对话与所处环境被监控。
境外势力常用窃密手段包括:通过SIM卡漏洞“隔空接管”手机、利用系统漏洞“零点击”植入间谍软件、在非正规APP中 “投毒”、通过伪基站“降级”网络劫持数据。多起案例证明,个人终端的疏忽可能成为国家安全与单位利益的“溃堤口”。
02.授时中心事件的核心启示
1.攻击无差别:网络攻击不仅针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承载工作信息的普通员工手机,也可能成为攻击“跳板”或目标,不可心存侥幸;
2.漏洞多维度:手机系统、APP权限及个人安全意识漏洞,均可能被利用,意识漏洞危害尤为突出;
3.防护需前置:个人终端安全防护是单位保密工作“第一道防线”,事前预防远胜于事后补救。
03.个人手机保密防护6 项关键措施
1.软件管理:仅从官方应用商店或软件官网下载APP,每月核查并关闭非必要权限;
2.网络使用:关闭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不使用公共Wi-Fi处理工作、登录单位系统,紧急情况优先使用移动数据或单位VPN;
3.信息存储:严禁拍摄、存储涉密文件与敏感内容(含办公场景),工作群不传输涉密信息,日程表不记录核心会议细节,确需手机处理工作需使用单位指定安全软件;
4.设备维护:开启系统自动更新,安装正规安全软件并每周查杀病毒,旧手机淘汰前需彻底清除数据并恢复出厂设置;
5.使用习惯:设置8 位以上复杂锁屏密码并开启30秒自动锁屏,不点击可疑链接,进入涉密场所前关闭定位、蓝牙、NFC功能;
6.异常处置:发现手机卡顿、耗电异常、出现不明APP时,立即停用并断开网络,联系单位保密或技术部门处理,不慎点击可疑链接后需及时修改账户密码。
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与单位利益,个人终端使用不当是重要风险点。对单位而言,提升员工保密意识需专业指导与培训,如需定制化线下保密培训,可拨打18522703350预约,专业团队将从意识、流程、技能维度打造培训方案。对个人而言,需将保密意识融入手机使用全过程,共同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保密无小事,言行莫大意;手机虽方便,安全须牢记。
近期国家授时中心遭受网络攻击事件,虽细节待官方进一步披露,但该中心作为掌控金融、电网、航天等领域时间基准的战略节点,其被攻击的重要突破口,指向工作人员日常使用的境外品牌手机。
境外势力利用手机短信服务漏洞,悄无声息接管设备控制权,窃取通讯录、定位、登录凭证等数据,进而潜入内部网络,还使用42款定制化网攻工具尝试干扰授时系统,最终被国家安全机关遏制。此事件表明,即便防护体系具备一定强度,个人终端使用不当仍会给安全防线留下重大隐患。
01.个人手机的信息安全风险
当前手机已成为“移动信息库”,部分人认为手机中无“惊天机密”便无需紧张,但从授时中心事件可见,境外势力窃取的并非仅“核心数据”——通讯录里的同事联系方式、工作群聊天记录、相册中偶然拍摄的办公场景照片,甚至日程表中的会议安排,都可能成为其拼凑单位网络架构、刺探工作动态的“拼图”,相关信息泄露将造成严重后果:
1.通讯信息:领导、同事、客户联系方式泄露,可能引发精准骚扰与钓鱼攻击;
2.工作信息:工作群内通知、项目进展、任务安排外泄,影响单位工作推进;
3.文件资料:会议白板照片、内部报表、合同草案等被窃取,易暴露商业秘密与核心规划;
4.场景与行程信息:办公场景照片、日程表会议安排、行程轨迹及常去地点(单位、住宅、客户办公地)泄露,可能被拼凑工作规律与内部情况;
5.音视频权限:麦克风、摄像头被恶意激活,导致日常对话与所处环境被监控。
境外势力常用窃密手段包括:通过SIM卡漏洞“隔空接管”手机、利用系统漏洞“零点击”植入间谍软件、在非正规APP中 “投毒”、通过伪基站“降级”网络劫持数据。多起案例证明,个人终端的疏忽可能成为国家安全与单位利益的“溃堤口”。
02.授时中心事件的核心启示
1.攻击无差别:网络攻击不仅针对国家关键基础设施,承载工作信息的普通员工手机,也可能成为攻击“跳板”或目标,不可心存侥幸;
2.漏洞多维度:手机系统、APP权限及个人安全意识漏洞,均可能被利用,意识漏洞危害尤为突出;
3.防护需前置:个人终端安全防护是单位保密工作“第一道防线”,事前预防远胜于事后补救。
03.个人手机保密防护6 项关键措施
1.软件管理:仅从官方应用商店或软件官网下载APP,每月核查并关闭非必要权限;
2.网络使用:关闭无线网络自动连接功能,不使用公共Wi-Fi处理工作、登录单位系统,紧急情况优先使用移动数据或单位VPN;
3.信息存储:严禁拍摄、存储涉密文件与敏感内容(含办公场景),工作群不传输涉密信息,日程表不记录核心会议细节,确需手机处理工作需使用单位指定安全软件;
4.设备维护:开启系统自动更新,安装正规安全软件并每周查杀病毒,旧手机淘汰前需彻底清除数据并恢复出厂设置;
5.使用习惯:设置8 位以上复杂锁屏密码并开启30秒自动锁屏,不点击可疑链接,进入涉密场所前关闭定位、蓝牙、NFC功能;
6.异常处置:发现手机卡顿、耗电异常、出现不明APP时,立即停用并断开网络,联系单位保密或技术部门处理,不慎点击可疑链接后需及时修改账户密码。
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与单位利益,个人终端使用不当是重要风险点。对单位而言,提升员工保密意识需专业指导与培训,如需定制化线下保密培训,可拨打18522703350预约,专业团队将从意识、流程、技能维度打造培训方案。对个人而言,需将保密意识融入手机使用全过程,共同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保密无小事,言行莫大意;手机虽方便,安全须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