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丹艾黎纪念馆的陈列柜中,一方静谧而厚重的印章静静伫立。它名曰《创造分析》,印文简洁,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枚印章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路易·艾黎教育思想的凝结与中国职业教育精神的象征。
一方印章,金石生辉
篆刻艺术,方寸之间见乾坤。以刀代笔、以石为纸,讲究疏密虚实之美与刀法阴阳之韵,凝练着千年文化的审美智慧。山丹艾黎纪念馆收藏的这枚《创造分析》印章,正是一件融艺术造诣与精神象征于一体的精品。
该印章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1986年赠予艾黎先生八十九岁寿辰的礼物,由著名篆刻家熊伯齐先生精心镌刻,2016年移藏山丹艾黎纪念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印章通体寿山石质,温润如脂,色泽莹亮。其印钮为龙形瑞兽,雕工简洁细腻,线条圆润流畅,神态威仪昂扬,显露出汉代雕刻的古拙气韵。印面四字“创造分析”为篆书阴刻,刀法稳健、章法精妙,融汉印的浑厚与清篆的秀逸于一体。笔画之间疏密有致,动静相生,呈现出“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恰如其名,凝重中见灵动,理性中寓创造。
边款刻有“路易·艾黎同志八十九寿辰留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敬赠,丙寅年,伯齐刻”。字径虽微,却气韵饱满,刀锋遒劲,彰显出熊伯齐先生深厚的金石功力。
一位艺家,刀笔传神
熊伯齐,1944年生,现任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篆刻取法古玺汉印,刀法劲健洗练,气韵古雅清正。20世纪80年代,正值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创造分析》印正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当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特邀熊伯齐先生为艾黎先生刻制寿印。熊伯齐深研艾黎一生致力教育、倡导创造与实践的精神,于“创造分析”四字的章法构思中注入独特理解——以厚重线条寓“创造”之力,以开阔布局显“分析”之思,使理性与感性、刚劲与柔美交融成一体。正因如此,这枚印章既有艺术的生命力,也具思想的穿透力,可谓“金石载道,刀笔传神”。
一种精神,永续流芳
“创造分析”并非普通印语,它源自艾黎先生亲自提出的校训。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们请人在一块古石背面镌刻‘创造分析’四个中国字作为校训,因为我们教育青少年不仅要获得书本知识,而且要具有生产实践经验,使他们能自己分析和创造。”
这四个字,道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真义——既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又要锻造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既重“创造”,亦重“分析”。它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倡导在劳动与思考中完善人格、提升智慧。
在艾黎看来,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要深入社会生产实践,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中学、学中思”,从而掌握通向未来的钥匙。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山丹培黎学校走出了一条融合中西教育智慧的职业教育道路,培育了无数懂技术、善思考、能创新的建设者与工匠。
一段传承,光照后人
今天,站在艾黎纪念馆展柜前,人们凝视这枚方寸印章,仿佛能看到那段跨越世纪的情谊与理想:外国友人路易·艾黎扎根西部,以教育报国;中国篆刻家熊伯齐以刀作笔,以石铭志。两位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这枚印章上实现了精神的共鸣与文化的交融。
它不仅见证了中外友谊,也铭刻着中国职业教育从艰辛探索走向卓越发展的不朽历程。其蕴含的“劳动创造价值、思考引领创新”的精神,至今仍为新时代职教事业提供思想启迪与文化滋养。
金石不语,却能传情;方寸之间,却容乾坤。这枚《创造分析》印章,承载着艾黎先生为中国职业教育倾注的深情与理想,也折射出中华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理念交相辉映的文化光芒。
山丹的风,从雪山吹来,也从这枚小小的印章吹向未来。它所铭刻的,不仅是印痕,更是一种精神——永不磨灭的“创造分析”,永不褪色的“艾黎力量”。(刘智德)
在山丹艾黎纪念馆的陈列柜中,一方静谧而厚重的印章静静伫立。它名曰《创造分析》,印文简洁,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枚印章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路易·艾黎教育思想的凝结与中国职业教育精神的象征。
一方印章,金石生辉
篆刻艺术,方寸之间见乾坤。以刀代笔、以石为纸,讲究疏密虚实之美与刀法阴阳之韵,凝练着千年文化的审美智慧。山丹艾黎纪念馆收藏的这枚《创造分析》印章,正是一件融艺术造诣与精神象征于一体的精品。
该印章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1986年赠予艾黎先生八十九岁寿辰的礼物,由著名篆刻家熊伯齐先生精心镌刻,2016年移藏山丹艾黎纪念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印章通体寿山石质,温润如脂,色泽莹亮。其印钮为龙形瑞兽,雕工简洁细腻,线条圆润流畅,神态威仪昂扬,显露出汉代雕刻的古拙气韵。印面四字“创造分析”为篆书阴刻,刀法稳健、章法精妙,融汉印的浑厚与清篆的秀逸于一体。笔画之间疏密有致,动静相生,呈现出“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艺术效果,恰如其名,凝重中见灵动,理性中寓创造。
边款刻有“路易·艾黎同志八十九寿辰留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敬赠,丙寅年,伯齐刻”。字径虽微,却气韵饱满,刀锋遒劲,彰显出熊伯齐先生深厚的金石功力。
一位艺家,刀笔传神
熊伯齐,1944年生,现任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篆刻取法古玺汉印,刀法劲健洗练,气韵古雅清正。20世纪80年代,正值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创造分析》印正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
当时,中国人民对外友协特邀熊伯齐先生为艾黎先生刻制寿印。熊伯齐深研艾黎一生致力教育、倡导创造与实践的精神,于“创造分析”四字的章法构思中注入独特理解——以厚重线条寓“创造”之力,以开阔布局显“分析”之思,使理性与感性、刚劲与柔美交融成一体。正因如此,这枚印章既有艺术的生命力,也具思想的穿透力,可谓“金石载道,刀笔传神”。
一种精神,永续流芳
“创造分析”并非普通印语,它源自艾黎先生亲自提出的校训。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们请人在一块古石背面镌刻‘创造分析’四个中国字作为校训,因为我们教育青少年不仅要获得书本知识,而且要具有生产实践经验,使他们能自己分析和创造。”
这四个字,道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真义——既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又要锻造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既重“创造”,亦重“分析”。它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倡导在劳动与思考中完善人格、提升智慧。
在艾黎看来,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要深入社会生产实践,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中学、学中思”,从而掌握通向未来的钥匙。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山丹培黎学校走出了一条融合中西教育智慧的职业教育道路,培育了无数懂技术、善思考、能创新的建设者与工匠。
一段传承,光照后人
今天,站在艾黎纪念馆展柜前,人们凝视这枚方寸印章,仿佛能看到那段跨越世纪的情谊与理想:外国友人路易·艾黎扎根西部,以教育报国;中国篆刻家熊伯齐以刀作笔,以石铭志。两位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在这枚印章上实现了精神的共鸣与文化的交融。
它不仅见证了中外友谊,也铭刻着中国职业教育从艰辛探索走向卓越发展的不朽历程。其蕴含的“劳动创造价值、思考引领创新”的精神,至今仍为新时代职教事业提供思想启迪与文化滋养。
金石不语,却能传情;方寸之间,却容乾坤。这枚《创造分析》印章,承载着艾黎先生为中国职业教育倾注的深情与理想,也折射出中华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理念交相辉映的文化光芒。
山丹的风,从雪山吹来,也从这枚小小的印章吹向未来。它所铭刻的,不仅是印痕,更是一种精神——永不磨灭的“创造分析”,永不褪色的“艾黎力量”。(刘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