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祁丽华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作为专章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法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是奋进新时代的“赶考卷”,必须更好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唯有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把14亿多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坚定政治立场。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深厚人民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积极回应共同富裕的法治需求,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秩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以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充沛斗争精神。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我国涉外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天地。
弘扬中华法律文化精髓: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根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遗产,诸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着养分。要深入挖掘“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实践;挖掘“礼法合治”的治理智慧,创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模式;挖掘“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挖掘“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只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才能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根基、理论根基与实践根基,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贡献法治文明新形态,重现中华法系的荣光。
坚持“新十六字”方针: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一是科学立法是前提。以良法谋善治,建设法治国家,紧紧围绕重点领域、涉外领域、新兴领域,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国家治理领域的立法;在新兴领域,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方面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补足法律版图上的空白区域。二是严格执法是关键。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而行政执法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行政执法如何让老百姓信服?需要严格执法尺度,坚持依法行政,同时转变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三是公正司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推进司法改革,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智慧法院建设,以公开促公正,防止“100-1=0”的负面效应。四是全民守法是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没有全民守法,法治中国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临泽县委党校)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祁丽华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作为专章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法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是奋进新时代的“赶考卷”,必须更好发挥其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唯有坚持和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把14亿多人民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坚定政治立场。正确处理党与法的关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深厚人民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积极回应共同富裕的法治需求,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秩序,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以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充沛斗争精神。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我国涉外法律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天地。
弘扬中华法律文化精髓: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根基。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遗产,诸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着养分。要深入挖掘“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实践;挖掘“礼法合治”的治理智慧,创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模式;挖掘“天下无讼”的价值追求,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挖掘“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只有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才能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根基、理论根基与实践根基,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贡献法治文明新形态,重现中华法系的荣光。
坚持“新十六字”方针: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一是科学立法是前提。以良法谋善治,建设法治国家,紧紧围绕重点领域、涉外领域、新兴领域,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国家治理领域的立法;在新兴领域,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方面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制定,补足法律版图上的空白区域。二是严格执法是关键。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而行政执法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行政执法如何让老百姓信服?需要严格执法尺度,坚持依法行政,同时转变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三是公正司法是保障。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推进司法改革,加强人权执法司法保障、智慧法院建设,以公开促公正,防止“100-1=0”的负面效应。四是全民守法是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深度推进的基石。没有全民守法,法治中国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临泽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