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骄阳映照,渠水潺潺流淌,田野间回荡着玉米收割机的轰鸣,七彩蔬果长廊缀满鲜嫩的黄瓜与饱满的番茄,湿地深处传来芦苇摇曳的簌簌声与南迁鹭鸟的清鸣。
走进“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鸭暖镇,映入眼帘的是灰白相间的陇原民居、纵横交错的硬化村道、连绵成片的温室大棚、文明新风拂面而来,一幅塞上江南的乡村振兴画卷正迤逦展开。从昔日的盐碱滩涂到如今产业兴旺、乡风和美的生态家园,这场华丽蜕变,始于鸭暖镇近年来坚持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在筑牢发展根基、重塑乡村形态、铸牢精神内核上持续发力,让乡村面貌实现蝶变升级。
产业融合拓宽富民“增收渠”——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咱们这儿仅红辣椒种植方面,就已经申报成立了18家新型经营主体,其中国家及省市县级示范主体就有9家。”鸭暖镇党委副书记李永儒说,“通过村社联动、企地合作,示范带动3000余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种植等方式嵌入产业链多个方面,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鸭暖镇深度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采取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方式,着重培育壮大红辣椒、富锶渔业、精品果蔬等主导产业。联合诸多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带动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效益。
2025年,鸭暖镇立足丹柳路“鸟语花香”生态旅游廊道和临平路“泉水叮咚”生态经济廊道区位优势,统筹推进百花溪水美田园景区建设,打造“农+渔+旅”融合发展体验地,将德源农庄、暖泉休闲农庄、主题民宿等重要景观节点串点成线,打造“一日游”“周末游”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开展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以前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古寨村村民王宏斌感慨道。
观湿地、品鲜蟹、采摘富锶果蔬……鸭暖镇立足丹霞腹地、黑河沿岸的生态本底,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塞上江南·秀美鸭暖”乡村旅游品牌,走实了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如今,鸭暖群众处处有产业、人人有活干,到处涌动着蓬勃生机,灿烂的笑容绽放于每个人脸庞。
生态宜居绘就乡村“新画卷”——提升乡村振兴“新品质”
“现在村里污水管网全接通,厕所革命惠万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啥都有,晚上散步跳舞都有地方去!”“垃圾日日清,街道亮堂堂,住得比城里还舒坦!”
在鸭暖镇昭武村文化广场休憩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身边的变化。
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近年来,鸭暖镇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高质量编制完成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11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创建“清洁村庄”11个,改建村组道路,铺设污水管网,普及卫生户厕,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村美人和”的宜居新图景。
环境美起来,底蕴显出来,日子甜起来……如今,鸭暖镇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一条条整洁巷道、一座座精致院落、一片片葱郁林地,共同勾勒出“塞上水乡·和美鸭暖”的动人风貌。
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淳厚度”——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
“红事新办倡简约,白事简办树新风。按照红白理事会规定,宴席每桌不超过800元,彩礼控制在6万元左右。”鸭暖镇小鸭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正向村民讲解新修订的村规民约。
近年来,鸭暖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创新开展“孝善基金”“积分超市”等载体活动,通过大喇叭、宣传栏、微信群、入户宣讲等方式,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难题,全镇11个村全部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积极宣传文明新风,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新观念,自觉投入到移风易俗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构建文明“大风尚”。
鸭暖镇小鸭村村民田富华说:“过去结婚彩礼动辄十几万,酒席摆三天,累人又费钱。现在风气好了,负担轻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此外,鸭暖镇连续开展“五星文明户”“德润枣乡·鸭暖好人”“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推选出悉心照料残疾哥哥的李天喜、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致富能手牛旭章等一批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现在大家都争当先进、学习模范,邻里互助、孝老爱亲已成为自觉行动。”村民们对此交口称赞。
破陈规、除陋习、树新风已成为鸭暖群众的共同追求。如今,镇里家家户户比家风、比奉献、比诚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日益浓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陈虹)
秋日骄阳映照,渠水潺潺流淌,田野间回荡着玉米收割机的轰鸣,七彩蔬果长廊缀满鲜嫩的黄瓜与饱满的番茄,湿地深处传来芦苇摇曳的簌簌声与南迁鹭鸟的清鸣。
走进“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鸭暖镇,映入眼帘的是灰白相间的陇原民居、纵横交错的硬化村道、连绵成片的温室大棚、文明新风拂面而来,一幅塞上江南的乡村振兴画卷正迤逦展开。从昔日的盐碱滩涂到如今产业兴旺、乡风和美的生态家园,这场华丽蜕变,始于鸭暖镇近年来坚持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在筑牢发展根基、重塑乡村形态、铸牢精神内核上持续发力,让乡村面貌实现蝶变升级。
产业融合拓宽富民“增收渠”——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咱们这儿仅红辣椒种植方面,就已经申报成立了18家新型经营主体,其中国家及省市县级示范主体就有9家。”鸭暖镇党委副书记李永儒说,“通过村社联动、企地合作,示范带动3000余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种植等方式嵌入产业链多个方面,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鸭暖镇深度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一体化发展,采取支部引领、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方式,着重培育壮大红辣椒、富锶渔业、精品果蔬等主导产业。联合诸多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生态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带动农户共享产业增值效益。
2025年,鸭暖镇立足丹柳路“鸟语花香”生态旅游廊道和临平路“泉水叮咚”生态经济廊道区位优势,统筹推进百花溪水美田园景区建设,打造“农+渔+旅”融合发展体验地,将德源农庄、暖泉休闲农庄、主题民宿等重要景观节点串点成线,打造“一日游”“周末游”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开展乡村旅游节会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以前种地收入不稳定,现在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古寨村村民王宏斌感慨道。
观湿地、品鲜蟹、采摘富锶果蔬……鸭暖镇立足丹霞腹地、黑河沿岸的生态本底,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塞上江南·秀美鸭暖”乡村旅游品牌,走实了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的新路子。如今,鸭暖群众处处有产业、人人有活干,到处涌动着蓬勃生机,灿烂的笑容绽放于每个人脸庞。
生态宜居绘就乡村“新画卷”——提升乡村振兴“新品质”
“现在村里污水管网全接通,厕所革命惠万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健身广场、农家书屋啥都有,晚上散步跳舞都有地方去!”“垃圾日日清,街道亮堂堂,住得比城里还舒坦!”
在鸭暖镇昭武村文化广场休憩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身边的变化。
乡村变景区,田园变公园。近年来,鸭暖镇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高质量编制完成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小城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和11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和生态保护修复。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创建“清洁村庄”11个,改建村组道路,铺设污水管网,普及卫生户厕,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村美人和”的宜居新图景。
环境美起来,底蕴显出来,日子甜起来……如今,鸭暖镇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一条条整洁巷道、一座座精致院落、一片片葱郁林地,共同勾勒出“塞上水乡·和美鸭暖”的动人风貌。
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淳厚度”——凝聚乡村振兴“新合力”
“红事新办倡简约,白事简办树新风。按照红白理事会规定,宴席每桌不超过800元,彩礼控制在6万元左右。”鸭暖镇小鸭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正向村民讲解新修订的村规民约。
近年来,鸭暖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创新开展“孝善基金”“积分超市”等载体活动,通过大喇叭、宣传栏、微信群、入户宣讲等方式,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针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难题,全镇11个村全部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积极宣传文明新风,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新观念,自觉投入到移风易俗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构建文明“大风尚”。
鸭暖镇小鸭村村民田富华说:“过去结婚彩礼动辄十几万,酒席摆三天,累人又费钱。现在风气好了,负担轻了,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此外,鸭暖镇连续开展“五星文明户”“德润枣乡·鸭暖好人”“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推选出悉心照料残疾哥哥的李天喜、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致富能手牛旭章等一批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现在大家都争当先进、学习模范,邻里互助、孝老爱亲已成为自觉行动。”村民们对此交口称赞。
破陈规、除陋习、树新风已成为鸭暖群众的共同追求。如今,镇里家家户户比家风、比奉献、比诚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日益浓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陈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