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问政 >> 要闻
一场沙龙如何让绿水青山在张掖变现
来源: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7月31日 17:38

分享到:

祁连山下的科技约会

一场沙龙如何让绿水青山在张掖变现

       7月31日清晨,龙渠种子园的云杉林挂满露水,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科研试验站迎来了特殊访客——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捧着专利证书,科技型企业负责人揣着技术需求表。这场以“守护青山绿水•涵养生命之源”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成果沙龙,作为张掖市2025年“人才服务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正在培育了37种祁连山特有树种的试验田里,悄然改写着生态与经济的方程式。

实验室到戈壁滩的“最后一公里”

  “这组数据证明,祁连山草地每年每平方米能固定233.8克碳,相当于给10棵树供了一年的‘呼吸粮’。”水涵院院长许尔文举起激光打印的碳汇监测图,身后电子屏实时数据流正来自青海野牛沟观测站——这里的高原地气通量观测站已成为碳汇评估的“定盘星”,这位研究员此刻更像推销员:“我们的荒漠治理技术急需企业转化为治沙机械图纸。”

  接下来,教授团队正演示“盐碱地草坪种植技术”。沙盘里的早熟禾在pH值8.5的模拟环境中郁郁葱葱,“张掖经开区企业若感兴趣,可联合建中试基地。”深耕黑河灌区修复20年的他,笔记本上已记下3家企业意向。

  “过去科研院所报成果像写论文,现在得说企业听得懂的话。”市科技局局长的感慨,道出了这场“科技相亲”的深意。

从“三北”工程到碳汇交易的乘数效应

  “这片樟子松林是‘三北’工程新成员,用的是我们选育的抗寒品种。”水涵院工程师指向示范林,“成材周期缩短30%,每亩多固碳5吨,这在碳汇市场就是真金白银。”企业代表频频点头——辖区光伏企业正需此类项目对冲排放指标。而张掖已建成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40年预计减排54.3万吨,收益超亿元,为这样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特别是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扎实推动护山、节水、治沙、碳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三项改革”,纵深推进国家“三北”工程综合示范区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扩大“深绿”版图。张掖市科技工作聚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目标,以“强科技”行动为总揽,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项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为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种下科技种子 收获绿色未来

  此次活动加强了院企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活动,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沙龙后,与会者实地观摩基地科研项目:从碳汇监测基站到节水技术中试田,科技与生态的融合触手可及。这场“人才服务月”活动,恰似祁连雪水浸润的幼苗,彰显着生态文明新路径——当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遇上“电力+生态”模式,当微生物菌剂走进千亩玉米田,张掖正书写“两山论”的生动注脚。

  正如龙渠种子园的云杉,每项技术突破都是西北生态屏障的砖瓦,每次产学研握手都在为新质生产力培土施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杨旭康)

祁连山下的科技约会

一场沙龙如何让绿水青山在张掖变现

       7月31日清晨,龙渠种子园的云杉林挂满露水,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科研试验站迎来了特殊访客——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捧着专利证书,科技型企业负责人揣着技术需求表。这场以“守护青山绿水•涵养生命之源”为主题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成果沙龙,作为张掖市2025年“人才服务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正在培育了37种祁连山特有树种的试验田里,悄然改写着生态与经济的方程式。

实验室到戈壁滩的“最后一公里”

  “这组数据证明,祁连山草地每年每平方米能固定233.8克碳,相当于给10棵树供了一年的‘呼吸粮’。”水涵院院长许尔文举起激光打印的碳汇监测图,身后电子屏实时数据流正来自青海野牛沟观测站——这里的高原地气通量观测站已成为碳汇评估的“定盘星”,这位研究员此刻更像推销员:“我们的荒漠治理技术急需企业转化为治沙机械图纸。”

  接下来,教授团队正演示“盐碱地草坪种植技术”。沙盘里的早熟禾在pH值8.5的模拟环境中郁郁葱葱,“张掖经开区企业若感兴趣,可联合建中试基地。”深耕黑河灌区修复20年的他,笔记本上已记下3家企业意向。

  “过去科研院所报成果像写论文,现在得说企业听得懂的话。”市科技局局长的感慨,道出了这场“科技相亲”的深意。

从“三北”工程到碳汇交易的乘数效应

  “这片樟子松林是‘三北’工程新成员,用的是我们选育的抗寒品种。”水涵院工程师指向示范林,“成材周期缩短30%,每亩多固碳5吨,这在碳汇市场就是真金白银。”企业代表频频点头——辖区光伏企业正需此类项目对冲排放指标。而张掖已建成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40年预计减排54.3万吨,收益超亿元,为这样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张掖市聚焦“一屏三地”功能定位,特别是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发展目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扎实推动护山、节水、治沙、碳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水权、水价、水管体制“三项改革”,纵深推进国家“三北”工程综合示范区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扩大“深绿”版图。张掖市科技工作聚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目标,以“强科技”行动为总揽,组织实施了一大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创新项目,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为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种下科技种子 收获绿色未来

  此次活动加强了院企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活动,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机制。

  沙龙后,与会者实地观摩基地科研项目:从碳汇监测基站到节水技术中试田,科技与生态的融合触手可及。这场“人才服务月”活动,恰似祁连雪水浸润的幼苗,彰显着生态文明新路径——当35万亩造林碳汇项目遇上“电力+生态”模式,当微生物菌剂走进千亩玉米田,张掖正书写“两山论”的生动注脚。

  正如龙渠种子园的云杉,每项技术突破都是西北生态屏障的砖瓦,每次产学研握手都在为新质生产力培土施肥。(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杨旭康)

编辑:王丽蓉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