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讯 近日,走进临泽县奋君矿业有限公司展览室,只见陈列架上整齐排列着盐碱地调理剂、生物有机肥、功能性饲料、面膜泥等产品,很难让人相信它们都源自同一种不起眼的黏土——凹凸棒石。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用18项专利、22种研发产品、3大产业系列,将这种沉睡地下的“石头”唤醒,书写了一段“点石成金”的产业传奇,更诠释了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赋能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破壁:从“卖矿石”到“造产品”的跨越
“以前这里的凹凸棒石都是以矿石、矿粉的形式廉价外销,一吨卖不上千元。”站在公司展厅的原料区,总经理熊鹰拿起一块土黄色的矿石介绍,“现在,同样重量的凹凸棒石制成盐碱地调理剂,价格能翻五倍。”这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是一场持续四年的技术破壁之战。
2019年公司建厂之初,团队就面临着凹凸棒石深加工的行业难题:这种富含镁、铝、硅的黏土矿物虽有吸附性强、稳定性好的天然优势,但如何激活其内在活性,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跨越?技术研发部团队扎进实验室,经过300多次配方调试,终于攻克了凹凸棒石活化改性技术,让原本只能作为填充料的矿石,摇身变成具有靶向调理功能的土壤改良剂。
如今,在1.4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六条生产线有序运转:5万吨肥料生产线将凹凸棒石与生物菌剂科学配比,产出的盐碱地调理剂能降低土壤pH值1至2个单位,5000吨饲料生产线把矿物黏土转化为反刍动物的营养舔砖,富含的微量元素让牲畜增重率提升15%,就连以往被视为废料的伴生石膏,也通过湿法选矿提纯技术,成为食品级添加剂的原料。“从开采到研发再到生产,我们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让每一寸矿石都实现价值最大化。”熊鹰说。
铸魂:产学研融合锻造创新内核
“光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借智借力。”技术研发部团队道出创新密码。公司与河西学院共建实验室,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功能性肥料,同中国科学院兰化所合作攻克材料改性技术,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意大利土壤修复专家的远程指导屏幕上,时常闪现着试验田的土壤数据;河西学院教授带领学生驻厂研发,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中国科学院团队带来的纳米包覆技术,让凹凸棒石的吸附性能提升40%。
这种深度融合催生出丰硕成果:建成甘肃省食用菌菌糠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制定8项企业标准,研发出22种产品,其中4个被认定为甘肃省工业新产品。在“揭榜挂帅”项目的示范田里,使用公司调理剂的制种玉米亩产提高12%,土壤含盐量降低28%,这项技术已在河西走廊推广应用1.2万亩,让盐碱地长出“金玉米”。每年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研发投入,如同给创新引擎持续“加油”,推动企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拓界:从“土疙瘩”到“产业链”的跃迁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凹凸棒石基面膜泥,富含天然矿物质,在广东市场已经供不应求。”在日用品展区,销售人员拿起一款包装精致的产品介绍。从农业到牧业再到日用品,奋君矿业用三大产品系列构建起凹凸棒石的产业版图,而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也建立了快速响应的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打开客户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200多个客户的使用数据和需求建议,这些信息直接反馈给研发团队,形成“市场——研发——生产”的闭环。
赋能:一块石头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作为最早落户临泽县凹凸棒石产业初级园区的企业,奋君矿业不仅自身成长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带动了当地凹凸棒石产业的集群发展。
在公司带动下,临泽县已形成从矿山开采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吸引5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板桥北滩的戈壁上,曾经分散的采矿点变成了标准化矿区,简陋的作坊升级为现代化车间,“凹凸棒石”这个生僻的词汇,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口中的“致富石”。(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
中国张掖网讯 近日,走进临泽县奋君矿业有限公司展览室,只见陈列架上整齐排列着盐碱地调理剂、生物有机肥、功能性饲料、面膜泥等产品,很难让人相信它们都源自同一种不起眼的黏土——凹凸棒石。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用18项专利、22种研发产品、3大产业系列,将这种沉睡地下的“石头”唤醒,书写了一段“点石成金”的产业传奇,更诠释了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创新赋能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破壁:从“卖矿石”到“造产品”的跨越
“以前这里的凹凸棒石都是以矿石、矿粉的形式廉价外销,一吨卖不上千元。”站在公司展厅的原料区,总经理熊鹰拿起一块土黄色的矿石介绍,“现在,同样重量的凹凸棒石制成盐碱地调理剂,价格能翻五倍。”这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是一场持续四年的技术破壁之战。
2019年公司建厂之初,团队就面临着凹凸棒石深加工的行业难题:这种富含镁、铝、硅的黏土矿物虽有吸附性强、稳定性好的天然优势,但如何激活其内在活性,实现从原料到产品的跨越?技术研发部团队扎进实验室,经过300多次配方调试,终于攻克了凹凸棒石活化改性技术,让原本只能作为填充料的矿石,摇身变成具有靶向调理功能的土壤改良剂。
如今,在1.4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六条生产线有序运转:5万吨肥料生产线将凹凸棒石与生物菌剂科学配比,产出的盐碱地调理剂能降低土壤pH值1至2个单位,5000吨饲料生产线把矿物黏土转化为反刍动物的营养舔砖,富含的微量元素让牲畜增重率提升15%,就连以往被视为废料的伴生石膏,也通过湿法选矿提纯技术,成为食品级添加剂的原料。“从开采到研发再到生产,我们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让每一寸矿石都实现价值最大化。”熊鹰说。
铸魂:产学研融合锻造创新内核
“光靠企业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借智借力。”技术研发部团队道出创新密码。公司与河西学院共建实验室,和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功能性肥料,同中国科学院兰化所合作攻克材料改性技术,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意大利土壤修复专家的远程指导屏幕上,时常闪现着试验田的土壤数据;河西学院教授带领学生驻厂研发,将论文写在生产线上;中国科学院团队带来的纳米包覆技术,让凹凸棒石的吸附性能提升40%。
这种深度融合催生出丰硕成果:建成甘肃省食用菌菌糠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制定8项企业标准,研发出22种产品,其中4个被认定为甘肃省工业新产品。在“揭榜挂帅”项目的示范田里,使用公司调理剂的制种玉米亩产提高12%,土壤含盐量降低28%,这项技术已在河西走廊推广应用1.2万亩,让盐碱地长出“金玉米”。每年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研发投入,如同给创新引擎持续“加油”,推动企业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拓界:从“土疙瘩”到“产业链”的跃迁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凹凸棒石基面膜泥,富含天然矿物质,在广东市场已经供不应求。”在日用品展区,销售人员拿起一款包装精致的产品介绍。从农业到牧业再到日用品,奋君矿业用三大产品系列构建起凹凸棒石的产业版图,而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我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也建立了快速响应的服务体系。”工作人员打开客户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200多个客户的使用数据和需求建议,这些信息直接反馈给研发团队,形成“市场——研发——生产”的闭环。
赋能:一块石头激活县域经济新动能
作为最早落户临泽县凹凸棒石产业初级园区的企业,奋君矿业不仅自身成长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带动了当地凹凸棒石产业的集群发展。
在公司带动下,临泽县已形成从矿山开采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吸引5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园区,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板桥北滩的戈壁上,曾经分散的采矿点变成了标准化矿区,简陋的作坊升级为现代化车间,“凹凸棒石”这个生僻的词汇,成了当地干部群众口中的“致富石”。(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祁晓蓓 岳永舜 杨旭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