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少年宫,是缩小城乡教育鸿沟的“暖心工程”,更是托举乡村孩子梦想的“希望工程”。近年来,民乐县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重要抓手,锚定“建好、管好、用好”三大目标,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腹地延伸,有效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为乡村少年儿童搭建起一座集全面成长、个性发展于一体的多彩舞台。
筑牢阵地根基,打造多维成长空间。走进民乐县六坝镇寄宿制小学乡村少年宫,音乐教室里传来悠扬的葫芦丝合奏,美术工坊里孩子们正用彩纸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科技活动室里小创客们围在机器人编程台前专注调试——这样生动的场景,是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日常缩影。至目前,民乐县已累计建成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各少年宫严格遵循“一校一特色”建设原则,系统整合校内闲置空间与教学资源,对功能室、活动场地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从最初的简易活动室,到如今器乐教具丰富的音乐室,手工、素描、雕塑齐备的艺术画室,搭载智能教学系统的科技活动室,再到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地,硬件设施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为开展多样化活动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创新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深度联动,构建起“教育+文化+实践”综合体;孩子们既能在少年宫参加兴趣课程,又能走进农家书屋查阅资料,还能在文明实践站参与志愿服务,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无缝衔接的育人场景。
丰富活动载体,激活全面发展动能。“通过剪纸社团,我不仅学会了剪十二生肖,还知道了每一种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洪水镇新丰小学少年宫学生举着刚完成的剪纸作品骄傲地说,这是民乐县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活动育人”促进学生成长的生动写照。各少年宫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与地方特色,创新开发“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双轨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层面,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分享”“文明实践我先行”等主题活动,让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于心。特色课程则呈现出鲜明的“乡土+创新”特质,科技类课程紧跟时代步伐,开设小机器人等课程,配备专业教具800余套,培养小小科技爱好者200余人;文化传承类课程深挖本地非遗资源,组建剪纸、木塑画、四家武术、顶碗舞等13个非遗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让少年儿童在指尖技艺与肢体律动中触摸文化根脉;体育健康类课程聚焦增强体质,发展足球、乒乓球、跳绳等阳光体育项目,年均开展各类赛事30余场。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各少年宫还依托“田间课堂”劳动实践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地方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春耕播种中体验农耕文化,在实践历练中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创新机制保障,构建长效发展格局。“暑假参加的葫芦丝演奏培训特别实用,现在我能独立带社团课了。”南古镇寄宿制小学少年宫教师说。这得益于民乐县建立的“专兼结合”师资保障机制。通过校内教师专项培训、聘请非遗传承人兼职、吸纳高校志愿者等多元渠道,全县已组建起一支由143名专职教师、14名非遗传承人、11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专业引领+乡土支撑+爱心补充”的师资体系。在品牌建设方面,民乐县着力打造“一宫一品”特色项目,每年组织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经验交流会、优秀项目品牌展示活动,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等形式,推动各少年宫互学互鉴、比学赶超。通过举办涵盖文艺汇演、科技成果展、非遗作品展示展销等板块的“乡村少年风采展”,吸引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超10万人次,依托县融媒体中心专题报道、短视频平台推广,让乡村少年的成长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的民乐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孩子们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学习技能的实践课堂、全面发展的成长摇篮,在这里,乡村少年的科学梦、艺术梦、文化梦正在悄然绽放。(刘龙)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缩小城乡教育鸿沟的“暖心工程”,更是托举乡村孩子梦想的“希望工程”。近年来,民乐县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重要抓手,锚定“建好、管好、用好”三大目标,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腹地延伸,有效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为乡村少年儿童搭建起一座集全面成长、个性发展于一体的多彩舞台。
筑牢阵地根基,打造多维成长空间。走进民乐县六坝镇寄宿制小学乡村少年宫,音乐教室里传来悠扬的葫芦丝合奏,美术工坊里孩子们正用彩纸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科技活动室里小创客们围在机器人编程台前专注调试——这样生动的场景,是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日常缩影。至目前,民乐县已累计建成1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乡镇中心学校全覆盖。各少年宫严格遵循“一校一特色”建设原则,系统整合校内闲置空间与教学资源,对功能室、活动场地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从最初的简易活动室,到如今器乐教具丰富的音乐室,手工、素描、雕塑齐备的艺术画室,搭载智能教学系统的科技活动室,再到标准化塑胶运动场地,硬件设施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为开展多样化活动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创新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深度联动,构建起“教育+文化+实践”综合体;孩子们既能在少年宫参加兴趣课程,又能走进农家书屋查阅资料,还能在文明实践站参与志愿服务,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无缝衔接的育人场景。
丰富活动载体,激活全面发展动能。“通过剪纸社团,我不仅学会了剪十二生肖,还知道了每一种纹样背后的吉祥寓意。”洪水镇新丰小学少年宫学生举着刚完成的剪纸作品骄傲地说,这是民乐县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活动育人”促进学生成长的生动写照。各少年宫精准对接学生需求与地方特色,创新开发“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双轨教学模式。在基础课程层面,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红色故事分享”“文明实践我先行”等主题活动,让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于心。特色课程则呈现出鲜明的“乡土+创新”特质,科技类课程紧跟时代步伐,开设小机器人等课程,配备专业教具800余套,培养小小科技爱好者200余人;文化传承类课程深挖本地非遗资源,组建剪纸、木塑画、四家武术、顶碗舞等13个非遗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让少年儿童在指尖技艺与肢体律动中触摸文化根脉;体育健康类课程聚焦增强体质,发展足球、乒乓球、跳绳等阳光体育项目,年均开展各类赛事30余场。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各少年宫还依托“田间课堂”劳动实践基地,联合农业合作社、地方企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春耕播种中体验农耕文化,在实践历练中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创新机制保障,构建长效发展格局。“暑假参加的葫芦丝演奏培训特别实用,现在我能独立带社团课了。”南古镇寄宿制小学少年宫教师说。这得益于民乐县建立的“专兼结合”师资保障机制。通过校内教师专项培训、聘请非遗传承人兼职、吸纳高校志愿者等多元渠道,全县已组建起一支由143名专职教师、14名非遗传承人、11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辅导员队伍,形成“专业引领+乡土支撑+爱心补充”的师资体系。在品牌建设方面,民乐县着力打造“一宫一品”特色项目,每年组织全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经验交流会、优秀项目品牌展示活动,通过现场观摩、案例分享、专家点评等形式,推动各少年宫互学互鉴、比学赶超。通过举办涵盖文艺汇演、科技成果展、非遗作品展示展销等板块的“乡村少年风采展”,吸引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超10万人次,依托县融媒体中心专题报道、短视频平台推广,让乡村少年的成长故事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的民乐县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孩子们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学习技能的实践课堂、全面发展的成长摇篮,在这里,乡村少年的科学梦、艺术梦、文化梦正在悄然绽放。(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