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超市鑫汇店内,明亮的灯光映照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顾客们推着购物车穿梭其间。而入口处新增的一排招聘展位格外引人注目,企业代表们热情地向过往市民介绍岗位信息。这是甘州区人社局组织开展进商超、进集会“两进”活动的第12场现场招聘会,也是该区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
从“等人上门”到“主动出击”:就业服务的场景革命
“以前找工作得专门去招聘会,现在逛个超市就能顺便面试,太方便了!”45岁的张大姐手里拎着购物袋,在招聘展位前驻足。她今天本是来超市采购日用品的,却意外发现了一场招聘会。经过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她与一家本地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明天就能去试工,工资还比原来高500块。”张大姐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在甘州区已不鲜见。今年以来,甘州区人社局打破传统招聘会“固定场地、固定时间”的模式,结合全区文化旅游活动及各种节会的开展,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探索出一条“就业服务+生活场景”的新路径。
“就业服务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而是要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去。”甘州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蒋虎介绍,“我们调研发现,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往往因信息不对称或时间冲突错过招聘机会。而商超、集会恰恰是他们最常出现的场所,在这里办招聘会,能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
“1+5+16”三级体系:织密就业服务网络
在甘州区,就业服务的触角已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该区构建起“1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5个零工市场+16个零工驿站”的三级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就业服务网络。区级人力资源市场是“大脑中枢”,负责统筹全区就业资源;5个零工市场分布在各个片区,提供日常岗位对接;16个零工驿站则嵌入相关乡镇、街道,成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
“我们就像‘就业快递员’。”东街零工驿站工作人员许亚丽说。她的日常工作包括走访企业收集岗位、入户摸排失业人员、指导使用“甘活儿”小程序等。今年3月,她在走访中发现,家住交通巷社区的赵师傅因年龄偏大屡次求职失败。通过驿站推荐的“即时快聘”服务,赵师傅很快在一家物业公司找到了门卫工作。“现在月薪3000元,还交社保,心里踏实多了。”赵师傅说。
“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匹配背后的科技赋能
线上,一款名为“甘活儿”的微信小程序正悄然改变着求职方式。企业可一键发布招工信息,求职者能实时查看附近岗位,系统通过算法自动推送匹配度高的岗位。
“过去招零工得满街贴广告,现在发条信息就有10多人报名。”某餐饮店主展示着手机上的订单:最近一周,他通过小程序成功招聘了3名临时帮厨。数据显示,该小程序已累计注册灵活就业人员4186人,入驻企业190家,发布招聘岗位214个。
线下,一支由人社干部、零工市场(驿站)工作人员组成的“就业轻骑兵”穿梭于大街小巷。他们带着岗位清单走企业、进家庭,让就业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小活动撬动大民生:数字背后的温暖故事
在新乐超市鑫汇店“两进”招聘会现场,26岁的小李找到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大专毕业的他曾因学历不高屡屡碰壁,而某农业公司在此次招聘中推出的岗位,为他打开了新大门。“公司提供带薪培训,转正后月薪可达5000元。”小李兴奋地说。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据统计,通过“两进”活动,零工市场(驿站)开展活动12场,达成就业意向109人;全区新增城镇就业558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2%。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甘州区人社局局长陈向东表示,“‘两进’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字增长,更在于它让政策有了温度,让服务有了质感。”
暮色渐沉,街边的路灯次第亮起,为这座西北小城披上一层温暖的柔光。招聘展位前的人流渐渐散去,但那些刚刚达成的就业意向,那些交换的联系方式,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手机屏幕上的岗位信息仍在跳动,与街头巷尾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民生保障网——每一个光点,都是一个正在被点亮的人生。(袁怡)
新乐超市鑫汇店内,明亮的灯光映照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顾客们推着购物车穿梭其间。而入口处新增的一排招聘展位格外引人注目,企业代表们热情地向过往市民介绍岗位信息。这是甘州区人社局组织开展进商超、进集会“两进”活动的第12场现场招聘会,也是该区创新就业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
从“等人上门”到“主动出击”:就业服务的场景革命
“以前找工作得专门去招聘会,现在逛个超市就能顺便面试,太方便了!”45岁的张大姐手里拎着购物袋,在招聘展位前驻足。她今天本是来超市采购日用品的,却意外发现了一场招聘会。经过与企业面对面沟通,她与一家本地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明天就能去试工,工资还比原来高500块。”张大姐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在甘州区已不鲜见。今年以来,甘州区人社局打破传统招聘会“固定场地、固定时间”的模式,结合全区文化旅游活动及各种节会的开展,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探索出一条“就业服务+生活场景”的新路径。
“就业服务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等群众上门,而是要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去。”甘州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蒋虎介绍,“我们调研发现,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往往因信息不对称或时间冲突错过招聘机会。而商超、集会恰恰是他们最常出现的场所,在这里办招聘会,能真正实现‘服务零距离’。”
“1+5+16”三级体系:织密就业服务网络
在甘州区,就业服务的触角已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该区构建起“1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5个零工市场+16个零工驿站”的三级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就业服务网络。区级人力资源市场是“大脑中枢”,负责统筹全区就业资源;5个零工市场分布在各个片区,提供日常岗位对接;16个零工驿站则嵌入相关乡镇、街道,成为“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
“我们就像‘就业快递员’。”东街零工驿站工作人员许亚丽说。她的日常工作包括走访企业收集岗位、入户摸排失业人员、指导使用“甘活儿”小程序等。今年3月,她在走访中发现,家住交通巷社区的赵师傅因年龄偏大屡次求职失败。通过驿站推荐的“即时快聘”服务,赵师傅很快在一家物业公司找到了门卫工作。“现在月薪3000元,还交社保,心里踏实多了。”赵师傅说。
“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匹配背后的科技赋能
线上,一款名为“甘活儿”的微信小程序正悄然改变着求职方式。企业可一键发布招工信息,求职者能实时查看附近岗位,系统通过算法自动推送匹配度高的岗位。
“过去招零工得满街贴广告,现在发条信息就有10多人报名。”某餐饮店主展示着手机上的订单:最近一周,他通过小程序成功招聘了3名临时帮厨。数据显示,该小程序已累计注册灵活就业人员4186人,入驻企业190家,发布招聘岗位214个。
线下,一支由人社干部、零工市场(驿站)工作人员组成的“就业轻骑兵”穿梭于大街小巷。他们带着岗位清单走企业、进家庭,让就业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到每个需要的角落。
小活动撬动大民生:数字背后的温暖故事
在新乐超市鑫汇店“两进”招聘会现场,26岁的小李找到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大专毕业的他曾因学历不高屡屡碰壁,而某农业公司在此次招聘中推出的岗位,为他打开了新大门。“公司提供带薪培训,转正后月薪可达5000元。”小李兴奋地说。
这样的故事不断上演。据统计,通过“两进”活动,零工市场(驿站)开展活动12场,达成就业意向109人;全区新增城镇就业558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2%。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甘州区人社局局长陈向东表示,“‘两进’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字增长,更在于它让政策有了温度,让服务有了质感。”
暮色渐沉,街边的路灯次第亮起,为这座西北小城披上一层温暖的柔光。招聘展位前的人流渐渐散去,但那些刚刚达成的就业意向,那些交换的联系方式,却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手机屏幕上的岗位信息仍在跳动,与街头巷尾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一张看不见的民生保障网——每一个光点,都是一个正在被点亮的人生。(袁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