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时评】筑牢绿色根基 绘就生态长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2025年03月26日 11:35

分享到:

  春满华夏,绿染山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生态情怀,擘画了林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从“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价值重估,到“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系统部署,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林草工作对美丽中国建设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中国林草系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崭新篇章。

  一、政治引领:以“国之大者”扛牢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草兴则生态兴”,将林草工作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国林草系统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形成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生动实践。陕西省通过专题读书班,将总书记提出的“扩绿、兴绿、护绿”要求细化为“绿满三秦”行动方案;甘肃省建立林草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将2.38万平方公里生态红线纳入智能监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国营新华林场,三代治沙人运用“草方格沙障+光伏治沙”技术,让4.2万亩流动沙丘变身绿能基地,年发电量达3.8亿千瓦时,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的深刻内涵。

  二、系统治理:以科学方略筑牢生态屏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林草事业已迈向“量质并重、形神兼备”的新阶段。202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森林覆盖率突破25%,这组数据背后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系统突破。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甘肃、内蒙古等地创新“草光互补”“以路治沙”模式,建成百万千瓦级光伏治沙基地,既锁住流动沙丘,又带动35万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福建长汀县通过“草牧沼果”循环种养,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56%,昔日“火焰山”变身“花果山”,成为南方红壤区治理的典范。这些实践印证了总书记“科学绿化、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彰显了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三、改革赋能:以制度创新激活绿色动能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激活生态价值的关键抓手。福建省创新“三权分置+产业融合”机制,发放林地经营权证3.2万本,培育林业合作社485家,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5亿元;江西省铜鼓县发放全国首批林业碳汇经营收益权证,通过“碳汇贷”融资5.22亿元,让200万亩林地成为“绿色银行”。在制度创新驱动下,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林草碳汇量达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既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这些探索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发展实效,走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新路。

  四、科技铸盾:以智慧管护守护生态安全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治理挑战,科技创新成为林草现代化的核心引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2000余个智能设备实时追踪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种,生态破坏行为处置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吉林省构建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系统,3.2万人的专业化应急队伍配合无人机巡查,使2024年森林火灾受害率降至0.5‰。在数字经济赋能下,林草资源管理正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跃升,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五、党建引领:以清风正气涵养生态铁军

  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双净化”是林草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全国林草系统深入开展“纪律教育进林场”活动,陕西省将2.3万人次廉政教育纳入林长制考核,海南省建立工程项目廉洁档案68份,排查风险点42个。在防火防汛一线,86名“生态先锋”技术骨干驻守高原120天,成功扑救火情3起,用行动践行“替山河妆成锦绣”的铮铮誓言。这支既懂专业又讲政治的铁军,正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中流砥柱。

  结语:丹心绘就山河绿

  从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到三北工程的治沙壮举,从国家公园的生态画卷到碳汇交易的创新突破,中国林草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春风吹拂16亿亩人工林海,当1.2万个智能监测点守护万物生灵,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草木蔓发的生态美景,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中的生态觉醒。这份用初心和汗水浇灌的绿色答卷,既是献给美丽中国的时代礼赞,更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东方智慧。在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上,中国林草人必将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肃南县林草局 程国)

  春满华夏,绿染山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博大的生态情怀,擘画了林草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从“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价值重估,到“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系统部署,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林草工作对美丽中国建设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交汇点,中国林草系统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崭新篇章。

  一、政治引领:以“国之大者”扛牢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林草兴则生态兴”,将林草工作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国林草系统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形成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生动实践。陕西省通过专题读书班,将总书记提出的“扩绿、兴绿、护绿”要求细化为“绿满三秦”行动方案;甘肃省建立林草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将2.38万平方公里生态红线纳入智能监管。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国营新华林场,三代治沙人运用“草方格沙障+光伏治沙”技术,让4.2万亩流动沙丘变身绿能基地,年发电量达3.8亿千瓦时,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的深刻内涵。

  二、系统治理:以科学方略筑牢生态屏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国林草事业已迈向“量质并重、形神兼备”的新阶段。202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森林覆盖率突破25%,这组数据背后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系统突破。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甘肃、内蒙古等地创新“草光互补”“以路治沙”模式,建成百万千瓦级光伏治沙基地,既锁住流动沙丘,又带动35万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福建长汀县通过“草牧沼果”循环种养,使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56%,昔日“火焰山”变身“花果山”,成为南方红壤区治理的典范。这些实践印证了总书记“科学绿化、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彰显了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时代价值。

  三、改革赋能:以制度创新激活绿色动能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激活生态价值的关键抓手。福建省创新“三权分置+产业融合”机制,发放林地经营权证3.2万本,培育林业合作社485家,2024年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5亿元;江西省铜鼓县发放全国首批林业碳汇经营收益权证,通过“碳汇贷”融资5.22亿元,让200万亩林地成为“绿色银行”。在制度创新驱动下,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林草碳汇量达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既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这些探索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发展实效,走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新路。

  四、科技铸盾:以智慧管护守护生态安全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态治理挑战,科技创新成为林草现代化的核心引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2000余个智能设备实时追踪雪豹、白唇鹿等珍稀物种,生态破坏行为处置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吉林省构建森林防火智能预警系统,3.2万人的专业化应急队伍配合无人机巡查,使2024年森林火灾受害率降至0.5‰。在数字经济赋能下,林草资源管理正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跃升,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方案。

  五、党建引领:以清风正气涵养生态铁军

  政治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双净化”是林草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全国林草系统深入开展“纪律教育进林场”活动,陕西省将2.3万人次廉政教育纳入林长制考核,海南省建立工程项目廉洁档案68份,排查风险点42个。在防火防汛一线,86名“生态先锋”技术骨干驻守高原120天,成功扑救火情3起,用行动践行“替山河妆成锦绣”的铮铮誓言。这支既懂专业又讲政治的铁军,正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中流砥柱。

  结语:丹心绘就山河绿

  从塞罕坝的绿色传奇到三北工程的治沙壮举,从国家公园的生态画卷到碳汇交易的创新突破,中国林草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春风吹拂16亿亩人工林海,当1.2万个智能监测点守护万物生灵,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草木蔓发的生态美景,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中的生态觉醒。这份用初心和汗水浇灌的绿色答卷,既是献给美丽中国的时代礼赞,更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东方智慧。在这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上,中国林草人必将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篇章!(肃南县林草局 程国)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