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周玉梅指尖艺术的传承之路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11月20日 17:25

分享到:

择一业 终一生

周玉梅指尖艺术的传承之路

  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纸屑纷纷落下,一幅灵动的剪纸作品转眼间就在周玉梅手中成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玉梅的工作室,坐落在山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内。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剪纸、麦秆画、烙画等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

  “近几年,来学剪纸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周玉梅意识到,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年轻人学习少、出现断层的严峻问题。

  山丹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免费为周玉梅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县委组织部通过乡村振兴工作站,每年给予5万元补助,用于制作学员材料包等。

  有了政策支持,周玉梅系统推进非遗传承工作就有了更多的方法。今年以来,她的工作室已成功开展3期剪纸培训班、2期麦秆画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26-30人。尤其是非遗进校园活动,周玉梅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剪纸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展示各类剪纸艺术作品,并现场演示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今,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当地已形成常态化机制,周玉梅和她的团队每周开展2-4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剪纸可不单单是一门手艺活儿,它是咱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它、喜欢它,这样这门艺术才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周玉梅看来,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一种文化浸润。

  为了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周玉梅想尽了各种办法。她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在保留剪纸、麦秆画古朴自然材质美感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构图更富韵律,色彩更具张力;工作室展厅常年免费开放,假期研学活动更是吸引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大学等高校的200多名学生参与。

  “我会制作一些短视频,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非遗产品,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大学毕业后就开始跟随周玉梅学习剪纸的赵凯琦表示。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或许能为非遗传承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今年10月,一幅名为《丽锦春晖》的麦秆画作品在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上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幅作品描绘了孔雀在牡丹丛中悠然自得的春日胜景,精选张掖本地优质麦秆,历经熏、蒸、漂、刮、推、烫及剪、刻、编、绘等二十余道精细工序,周玉梅为它倾注了五十个日夜的心血。

  在周玉梅的巧手下,平凡的麦秆完成了从田间秸秆到艺术珍品的华美蜕变。她的非遗作品不仅走进了国内高端展会,更已走出国门,远销韩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地,参与过国外非遗周、上海进博会等活动。

  近年来,山丹县政府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山丹马场、焉支山、汉明长城等景区和高庙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名马庄园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立非遗产品展销点,制定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如今,山丹非遗产品已不再仅仅是艺术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正在融入现代生活、带动群众增收的活态文化。山丹非遗工坊正以创新的方式,让这指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从祖母手中的窗花,到今天的剪纸、麦秆画,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从焉支山下贫瘠山村中痴迷剪纸的少女,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玉梅用三十余年的光阴生动诠释了“择一业,终一生”的匠人精神。(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录 张渊 徐亚贤)

择一业 终一生

周玉梅指尖艺术的传承之路

  剪刀在红纸上游走,纸屑纷纷落下,一幅灵动的剪纸作品转眼间就在周玉梅手中成形……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玉梅的工作室,坐落在山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中心内。2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着剪纸、麦秆画、烙画等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

  “近几年,来学剪纸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周玉梅意识到,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年轻人学习少、出现断层的严峻问题。

  山丹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免费为周玉梅提供了200多平方米的场地,同时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县委组织部通过乡村振兴工作站,每年给予5万元补助,用于制作学员材料包等。

  有了政策支持,周玉梅系统推进非遗传承工作就有了更多的方法。今年以来,她的工作室已成功开展3期剪纸培训班、2期麦秆画培训班,每期培训学员26-30人。尤其是非遗进校园活动,周玉梅以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学生们讲述剪纸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展示各类剪纸艺术作品,并现场演示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今,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当地已形成常态化机制,周玉梅和她的团队每周开展2-4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剪纸可不单单是一门手艺活儿,它是咱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得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它、喜欢它,这样这门艺术才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在周玉梅看来,非遗进校园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一种文化浸润。

  为了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周玉梅想尽了各种办法。她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在保留剪纸、麦秆画古朴自然材质美感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构图更富韵律,色彩更具张力;工作室展厅常年免费开放,假期研学活动更是吸引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大学等高校的200多名学生参与。

  “我会制作一些短视频,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非遗产品,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大学毕业后就开始跟随周玉梅学习剪纸的赵凯琦表示。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或许能为非遗传承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今年10月,一幅名为《丽锦春晖》的麦秆画作品在全球妇女峰会女性主题特展上亮相,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幅作品描绘了孔雀在牡丹丛中悠然自得的春日胜景,精选张掖本地优质麦秆,历经熏、蒸、漂、刮、推、烫及剪、刻、编、绘等二十余道精细工序,周玉梅为它倾注了五十个日夜的心血。

  在周玉梅的巧手下,平凡的麦秆完成了从田间秸秆到艺术珍品的华美蜕变。她的非遗作品不仅走进了国内高端展会,更已走出国门,远销韩国、俄罗斯、新西兰等地,参与过国外非遗周、上海进博会等活动。

  近年来,山丹县政府积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山丹马场、焉支山、汉明长城等景区和高庙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名马庄园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立非遗产品展销点,制定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如今,山丹非遗产品已不再仅仅是艺术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正在融入现代生活、带动群众增收的活态文化。山丹非遗工坊正以创新的方式,让这指尖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从祖母手中的窗花,到今天的剪纸、麦秆画,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从焉支山下贫瘠山村中痴迷剪纸的少女,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玉梅用三十余年的光阴生动诠释了“择一业,终一生”的匠人精神。(张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录 张渊 徐亚贤)

编辑:郑明圆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