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走进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一幅“天蓝、水绿、物丰、人美”的和谐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开。
近年来,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聚焦全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和肃南县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目标,围绕全乡“一轴三点四区”发展思路,聚力构建“种养产业增收增彩、项目建设加速绘彩、乡村旅游靓丽出彩、基层治理焕然新彩、民生保障升温添彩、人居环境提颜亮彩”的“多彩白银”新格局,奋力书写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答卷”。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坚持将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起底排查逐项“回头看”,坚决杜绝已整改问题反弹往复,巩固提升整改成效。严厉打击草原禁牧区偷牧、抢牧等违法行为,开展禁牧区草原执法巡查10次,处理违法放牧案件1起,罚款1.1万元。坚决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设、管护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累计巡河400余次,水生态环境向好发展。以绿化造林、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完成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春季植树造林绿化任务,投入153.1万元种植各类苗木1925株,整合力量打造“生态宜居、景路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内外兼修提升乡村“颜值”“气质”。
产业提质,融合发展动能强劲。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白银乡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深度挖掘本乡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构建“设施农业筑基、生态牧业强链、文旅融合赋能”的三位一体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绿色有机现代农业,新(改)建日光温室56座,积极打造集农业发展、生态休闲、户外体验于一体的东牛毛村生态农场和白银村多彩农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温室果蔬种植“四季生产、反季种植”,带动村集体增收45万元。充分发挥七彩丹霞、康乐草原、外星谷等旅游景区“引流”优势,依托“喀尔喀”民俗体验区、“喀尔喀”特色村寨等载体,丰富文旅业态,加大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持续擦亮“游丹霞、观草原、住蒙古包、摘有机蔬菜、品特色美食”文旅名片。不断拓展畜牧业提质增效增收空间,新建高标准舍饲养殖棚14座及附属配套设施,并依托科技赋能实现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

民生加温,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落实“831”防返贫监测工作机制,及时将2户动态库群众纳入监测户,做细做实监测帮扶,持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补贴资金36.95万元,帮办实事35件。投资50万元建成东、西牛毛村互助幸福院2个,提供助餐服务,落实助餐补贴,常态化开展关怀慰问、入户走访、志愿帮扶等敬老爱老活动,不断满足老年群众养老需求。聚焦东牛毛村部分群众房屋老旧、住房安全隐患问题,谋划实施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采取“政府投资、群众出资、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模式,新建民房26套,在提升群众居住品质的同时,带动群众发展特色民宿、乡村旅游,拓展增收致富路。
治理增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引擎”,用好用活党建引领乡村治理“24字”工作法,有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和谐有序。积极发展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阿尔达”党群议事蒙古包,推行“听、辩、劝、借、让、和”牧区六步工作法,收集解决引水灌溉、产业发展等群众诉求3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22起,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有效路径,打造全要素融合乡村治理“全科网格”3个,调整配备网格辅助人员9名,确定18名党员中心户分村分片结对联系253户农牧民群众,在网格区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帮扶慰问等活动,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充分发挥“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激励作用,创成“全国文明村”1个,在“一针一线”的精管善治中绣出和美乡村新画卷。(巴文涛 赵安娜)
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发展潜能加快释放,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走进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一幅“天蓝、水绿、物丰、人美”的和谐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开。
近年来,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聚焦全市“一屏三地”功能定位和肃南县各民族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目标,围绕全乡“一轴三点四区”发展思路,聚力构建“种养产业增收增彩、项目建设加速绘彩、乡村旅游靓丽出彩、基层治理焕然新彩、民生保障升温添彩、人居环境提颜亮彩”的“多彩白银”新格局,奋力书写乡村振兴路上的“幸福答卷”。

生态筑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坚持将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起底排查逐项“回头看”,坚决杜绝已整改问题反弹往复,巩固提升整改成效。严厉打击草原禁牧区偷牧、抢牧等违法行为,开展禁牧区草原执法巡查10次,处理违法放牧案件1起,罚款1.1万元。坚决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设、管护等各项工作,严格落实“河长制”,累计巡河400余次,水生态环境向好发展。以绿化造林、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面完成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春季植树造林绿化任务,投入153.1万元种植各类苗木1925株,整合力量打造“生态宜居、景路一体”的生态景观长廊,内外兼修提升乡村“颜值”“气质”。
产业提质,融合发展动能强劲。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白银乡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深度挖掘本乡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构建“设施农业筑基、生态牧业强链、文旅融合赋能”的三位一体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绿色有机现代农业,新(改)建日光温室56座,积极打造集农业发展、生态休闲、户外体验于一体的东牛毛村生态农场和白银村多彩农庄,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温室果蔬种植“四季生产、反季种植”,带动村集体增收45万元。充分发挥七彩丹霞、康乐草原、外星谷等旅游景区“引流”优势,依托“喀尔喀”民俗体验区、“喀尔喀”特色村寨等载体,丰富文旅业态,加大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持续擦亮“游丹霞、观草原、住蒙古包、摘有机蔬菜、品特色美食”文旅名片。不断拓展畜牧业提质增效增收空间,新建高标准舍饲养殖棚14座及附属配套设施,并依托科技赋能实现畜牧业高质高效发展。

民生加温,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落实“831”防返贫监测工作机制,及时将2户动态库群众纳入监测户,做细做实监测帮扶,持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补贴资金36.95万元,帮办实事35件。投资50万元建成东、西牛毛村互助幸福院2个,提供助餐服务,落实助餐补贴,常态化开展关怀慰问、入户走访、志愿帮扶等敬老爱老活动,不断满足老年群众养老需求。聚焦东牛毛村部分群众房屋老旧、住房安全隐患问题,谋划实施人居环境改造提升项目,采取“政府投资、群众出资、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模式,新建民房26套,在提升群众居住品质的同时,带动群众发展特色民宿、乡村旅游,拓展增收致富路。
治理增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肃南县白银蒙古族乡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引擎”,用好用活党建引领乡村治理“24字”工作法,有力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和谐有序。积极发展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打造“阿尔达”党群议事蒙古包,推行“听、辩、劝、借、让、和”牧区六步工作法,收集解决引水灌溉、产业发展等群众诉求30余件,调处矛盾纠纷22起,让群众“话有处说、事有人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有效路径,打造全要素融合乡村治理“全科网格”3个,调整配备网格辅助人员9名,确定18名党员中心户分村分片结对联系253户农牧民群众,在网格区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帮扶慰问等活动,有效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充分发挥“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激励作用,创成“全国文明村”1个,在“一针一线”的精管善治中绣出和美乡村新画卷。(巴文涛 赵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