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市外媒体看张掖
民乐:党建引领社村融合 组织护航同城共享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09月11日 11:02

分享到:

  阳光洒在簇新的楼宇间,李大爷正在小区广场打太极,王阿姨拎着菜篮子和邻居聊着天,青年志愿者在给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教画画......这一切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机的美好,无不诉说着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与新生的希望。近年来,民乐县近3.6万农村群众通过生态地质灾害搬迁和城市拆迁改造进入县城,面对搬迁群众办事乡村、城市“两头跑”,以及城市生活管理难、服务难、融入难“三难”问题,民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村融合、同城共享”模式,推动城乡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服务资源集约整合、民生服务精准到位,构建起乡镇与城市社区“双向赋能、一体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构建“一体化”组织网络破解“管理难”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民乐县全面铺开全要素网格化治理模式,将城市各项资源和搬迁安置点纳入149个网格管理,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五级组织体系,10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建立网格党支部27个、楼栋党小组140个,确定党员联系户305名,织细织密组织网络,畅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东街社区网格员在网格内开展安全常识宣传活动

  群众搬得来,就得管得住、管得好。社区党组织与迁出地、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建立了“要事共议、矛盾共调、人员共管、阵地共享、活动共办”常态化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搬迁群众管理服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享人口信息、党员情况等,以“四级七天”工作法共同防范风险隐患、调处矛盾纠纷113件,以“红黄蓝”赋分分类办法共同管理农村户籍重点人员251人,消除“两不管”的真空地带,形成了城乡党组织信息互通、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的治理合力。

  “社区建立了网格站,网格员信息都贴在楼道里,群众的事儿有了小管家。”这句顺口溜来自于县府街社区居民李银春,他亲眼目睹了网格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众多事例后有感而发。

  搬迁安置点人员来源分散、信息不清、需求多样,给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社区鼓励党员亮身份、作表率,优先从搬迁党员、离任村组干部、热心群众等“能人”中聘任专职网格员149名,推选单元长2485名、楼栋长867名,组织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信息员”和“红管家”敲门入户访民情,全覆盖发放“爱心守护卡”,第一时间登记信息、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确保无论谁家有困难、哪里有隐患,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能响应,织密了党群关系网,筑牢了基层治理的根基。

  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破解“服务难”

  “刘阿姨,我已经将您的信息传送给南古镇了,他们帮您开好政审证明会送到我们社区,到时候我通知您来领取就行”。在团结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搬迁群众刘女士办理孩子入党政审业务,原本需要往返60公里回户籍地办理的手续,现在在家门口的社区就能办。

  无论户籍在哪里,都能够就地就近享受便利服务,是搬迁群众的希望,也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突破点。对此,民乐县成立了县委村社协同治理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服务承诺,在城市社区设立“共享服务”窗口10个,梳理63项便民服务事项,乡镇和社区固定专人对搬迁群众申请的便民服务事项全过程“点对点”对接,让搬迁群众办事不再城里乡下“两头跑”“反复跑”,真正融入社区大家庭。

  团结巷社区与乡镇、主管部门共商搬迁群众申办城市低保的诉求

  针对医保社保缴费、异地转诊人员备案、就业登记等23项社区直办事项,由“共享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办事要件,“一站式”办理服务事项。同时,推行社区“红色代办员”制度,由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担任代办员,为行动不便的群体上门提供服务。因法律法规、政策权限等限制,社区无法直接办理,需要镇村办理的40项协办事项,由社区“共享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按照“分类转办、分级办理”的流程,推送乡镇专干具体衔接办理,同步协调相关主管部门,通过“镇村办理—结果反馈—告知办结”工作流程及时办理、限时办结,做到让搬迁群众“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服务居民关键在‘实’和‘细’。”城市社区党工委书记谢兴鹏介绍道,“我们聚焦‘一老一少’等重点服务对象需求,组织开展‘敲门看灯’、日间照料、假期托管等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融入感。同时,我们还总结推行‘六种渠道’收集社情民意、‘三级层面’协商办理、‘六类事项’限时办结、‘四种方式’回访问效的‘6364’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全方位响应居民诉求,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物业维修、政策咨询等各类问题,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搭建“嵌入式”融合平台破解“融入难”

  搬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心理空间的重构,促进心理认同、文化融合,是确保搬迁群众真正“落地生根”的核心。城市社区充分盘活有效资源,从思想、文化、情感各方面入手,促进搬迁安置居民“融入式”发展。

  搬迁安置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居民生活井然有序

  民乐县金山社区锦绣家园小区居民大多为洪水镇城中村的安置群众,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7号楼前停车位不足,居民反映强烈,经社区、洪水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五方协商,将楼前绿化带硬化后增设停车位320个,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城市社区党工委创新设立“周五说事”协商议事机制,组织10个社区定期邀请搬迁群众与老居民、物业、商户等共商物业费收缴、垃圾处理、噪音扰民等小区事务,让他们在参与中熟悉规则、表达诉求、履行义务,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居住者”转变为“建设者”和“守护者”。

  在南街社区的会议室里,南丰镇党委正在组织该镇进城居住党员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在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天镇党委正在组织该镇70岁以上搬迁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为方便镇村干部更好的服务搬迁群众,城市社区党工委全面推行共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议事室、小区便民服务站阵地资源,与镇村共同落实各类服务举措,组织搬迁党员、群众在社区就近参加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理论宣讲、阳光议事、农技培训等各类活动,切实增强了搬迁党员群众对新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端午民俗体验到重阳敬老,从中秋话团圆到冬至邻里共宴,社区活动四季不断、精彩纷呈。民乐县注重加强村社文化融合,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文艺爱好者、文化热心人和退休人员等文体骨干带头作用,组织城市社区与镇村常态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联建、文化惠民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搬迁群众创造了交流互动平台,让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在互动中相互尊重、交融,真正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与归属。

  民乐县已初步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组织体系为骨架、多元共治为路径、共享服务为目标的搬迁群众融入机制,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小县大城”城乡融合社会结构。相信,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无数党员的先锋引领下,每一位搬迁群众都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来源:新华网

  阳光洒在簇新的楼宇间,李大爷正在小区广场打太极,王阿姨拎着菜篮子和邻居聊着天,青年志愿者在给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教画画......这一切井然有序又充满生机的美好,无不诉说着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与新生的希望。近年来,民乐县近3.6万农村群众通过生态地质灾害搬迁和城市拆迁改造进入县城,面对搬迁群众办事乡村、城市“两头跑”,以及城市生活管理难、服务难、融入难“三难”问题,民乐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村融合、同城共享”模式,推动城乡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服务资源集约整合、民生服务精准到位,构建起乡镇与城市社区“双向赋能、一体协同”的治理新格局。

  构建“一体化”组织网络破解“管理难”

  群众搬迁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民乐县全面铺开全要素网格化治理模式,将城市各项资源和搬迁安置点纳入149个网格管理,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五级组织体系,10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建立网格党支部27个、楼栋党小组140个,确定党员联系户305名,织细织密组织网络,畅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东街社区网格员在网格内开展安全常识宣传活动

  群众搬得来,就得管得住、管得好。社区党组织与迁出地、共驻共建单位党组织建立了“要事共议、矛盾共调、人员共管、阵地共享、活动共办”常态化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搬迁群众管理服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享人口信息、党员情况等,以“四级七天”工作法共同防范风险隐患、调处矛盾纠纷113件,以“红黄蓝”赋分分类办法共同管理农村户籍重点人员251人,消除“两不管”的真空地带,形成了城乡党组织信息互通、问题联治、工作联动的治理合力。

  “社区建立了网格站,网格员信息都贴在楼道里,群众的事儿有了小管家。”这句顺口溜来自于县府街社区居民李银春,他亲眼目睹了网格员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众多事例后有感而发。

  搬迁安置点人员来源分散、信息不清、需求多样,给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城市社区鼓励党员亮身份、作表率,优先从搬迁党员、离任村组干部、热心群众等“能人”中聘任专职网格员149名,推选单元长2485名、楼栋长867名,组织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信息员”和“红管家”敲门入户访民情,全覆盖发放“爱心守护卡”,第一时间登记信息、掌握动态、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确保无论谁家有困难、哪里有隐患,都能第一时间被发现、能响应,织密了党群关系网,筑牢了基层治理的根基。

  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破解“服务难”

  “刘阿姨,我已经将您的信息传送给南古镇了,他们帮您开好政审证明会送到我们社区,到时候我通知您来领取就行”。在团结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搬迁群众刘女士办理孩子入党政审业务,原本需要往返60公里回户籍地办理的手续,现在在家门口的社区就能办。

  无论户籍在哪里,都能够就地就近享受便利服务,是搬迁群众的希望,也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突破点。对此,民乐县成立了县委村社协同治理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服务承诺,在城市社区设立“共享服务”窗口10个,梳理63项便民服务事项,乡镇和社区固定专人对搬迁群众申请的便民服务事项全过程“点对点”对接,让搬迁群众办事不再城里乡下“两头跑”“反复跑”,真正融入社区大家庭。

  团结巷社区与乡镇、主管部门共商搬迁群众申办城市低保的诉求

  针对医保社保缴费、异地转诊人员备案、就业登记等23项社区直办事项,由“共享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一次性”告知办事要件,“一站式”办理服务事项。同时,推行社区“红色代办员”制度,由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担任代办员,为行动不便的群体上门提供服务。因法律法规、政策权限等限制,社区无法直接办理,需要镇村办理的40项协办事项,由社区“共享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按照“分类转办、分级办理”的流程,推送乡镇专干具体衔接办理,同步协调相关主管部门,通过“镇村办理—结果反馈—告知办结”工作流程及时办理、限时办结,做到让搬迁群众“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服务居民关键在‘实’和‘细’。”城市社区党工委书记谢兴鹏介绍道,“我们聚焦‘一老一少’等重点服务对象需求,组织开展‘敲门看灯’、日间照料、假期托管等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融入感。同时,我们还总结推行‘六种渠道’收集社情民意、‘三级层面’协商办理、‘六类事项’限时办结、‘四种方式’回访问效的‘6364’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全方位响应居民诉求,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物业维修、政策咨询等各类问题,力求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搭建“嵌入式”融合平台破解“融入难”

  搬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心理空间的重构,促进心理认同、文化融合,是确保搬迁群众真正“落地生根”的核心。城市社区充分盘活有效资源,从思想、文化、情感各方面入手,促进搬迁安置居民“融入式”发展。

  搬迁安置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居民生活井然有序

  民乐县金山社区锦绣家园小区居民大多为洪水镇城中村的安置群众,社区网格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7号楼前停车位不足,居民反映强烈,经社区、洪水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五方协商,将楼前绿化带硬化后增设停车位320个,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城市社区党工委创新设立“周五说事”协商议事机制,组织10个社区定期邀请搬迁群众与老居民、物业、商户等共商物业费收缴、垃圾处理、噪音扰民等小区事务,让他们在参与中熟悉规则、表达诉求、履行义务,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从“居住者”转变为“建设者”和“守护者”。

  在南街社区的会议室里,南丰镇党委正在组织该镇进城居住党员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宣讲;在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天镇党委正在组织该镇70岁以上搬迁老人开展免费健康体检........为方便镇村干部更好的服务搬迁群众,城市社区党工委全面推行共享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议事室、小区便民服务站阵地资源,与镇村共同落实各类服务举措,组织搬迁党员、群众在社区就近参加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理论宣讲、阳光议事、农技培训等各类活动,切实增强了搬迁党员群众对新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端午民俗体验到重阳敬老,从中秋话团圆到冬至邻里共宴,社区活动四季不断、精彩纷呈。民乐县注重加强村社文化融合,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文艺爱好者、文化热心人和退休人员等文体骨干带头作用,组织城市社区与镇村常态联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联建、文化惠民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搬迁群众创造了交流互动平台,让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在互动中相互尊重、交融,真正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与归属。

  民乐县已初步构建起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组织体系为骨架、多元共治为路径、共享服务为目标的搬迁群众融入机制,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构建“小县大城”城乡融合社会结构。相信,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无数党员的先锋引领下,每一位搬迁群众都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