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5日电(刘欣瑜)巍巍祁连山,绵延的绿意如波涛般起伏;黑河两岸,新生的林带在风中沙沙作响。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法治+生态”治理,让司法力量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利剑”。
巡回法庭延伸守护草原一线
山丹马场拥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军马场之一。这里地域广阔、水草丰美,马群嘶鸣处,牧草如波浪翻卷起伏,一片静美景象。
甘肃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及环境资源保护巡回审判法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常”防“长”治。
2021年6月,祁连山林区法院在山丹马场设立巡回办案点。依托“12368”服务热线和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等便民机制,法官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快速结案,将司法服务送到当地群众家门口。
“我们案件数量不多,但每一起都关乎生态红线。”祁连山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艳琼说。截至目前,该办案点已审结各类案件11件,多为盗伐林木、非法狩猎等环境资源类案件。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重在修复。”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表示,生态环境案件的司法审判,其终点不在于一纸判决,而是生态的有效止损和修复。
图为山丹马场上的马群。新华网(刘欣瑜摄)
司法助力林地生态重生
行走在祁连山下的黑河林场,绿意扑面,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里曾因无序采砂采石而遍地深坑。
图为6月27日拍摄的黑河林场。(张掖市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黑河林场建成之前的场景。(资料照片)
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被通报后,张掖市下定决心关停企业、覆土造林、修建灌溉系统……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就此启动。
在这场整改行动中,司法力量也深度介入。2021年,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法院、公安、林草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在黑河林场建立“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种基地”,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缴纳补植费用等方式,破解了违法行为人“无地补植”“管护缺位”等难题。
图为黑河林场内的“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种基地”。新华网(刘欣瑜摄)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补植苗木500余亩。甘州区人民检察院干警李文娟介绍,该基地受理张掖境内所有涉林生态案件的补种补植,是司法保护生态的重要窗口。
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介绍,目前林场已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苗木超2000万株,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85%。透过无人机视角俯瞰,昔日斑驳的山体披绿,矿井边坡、堆渣处皆被草木覆盖。
如今,黑河林场还实现了“生态变现”,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走出了一条从传统林场到生态景区、从四季造林到碳汇生产的绿色转型之路。
法治绘就生态新画卷
张掖的生态蜕变,不仅书写在草木葱茏的大地上,更深深镌刻在制度创新中。
当地出台《关于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56个部门环保责任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在下大力气保护和修复生态的同时,当地碳汇项目建设也走在前列。2021年9月,张掖市35.1万亩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成功签发,实现碳汇收益450万元,黑河林场部分林地便在其中。张掖市成为甘肃首个林业碳汇开发成功的市(州)。
如今的黑河林场一隅。(受访者供图)
法治护绿,久久为功。如今的张掖,祁连山雪豹频现,黑河湿地候鸟成群,山丹马场草原如毯……这些动人景象,正是法治力量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完)
新华网兰州9月5日电(刘欣瑜)巍巍祁连山,绵延的绿意如波涛般起伏;黑河两岸,新生的林带在风中沙沙作响。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近年来,当地积极探索“法治+生态”治理,让司法力量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利剑”。
巡回法庭延伸守护草原一线
山丹马场拥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军马场之一。这里地域广阔、水草丰美,马群嘶鸣处,牧草如波浪翻卷起伏,一片静美景象。
甘肃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及环境资源保护巡回审判法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常”防“长”治。
2021年6月,祁连山林区法院在山丹马场设立巡回办案点。依托“12368”服务热线和跨域立案、网上立案等便民机制,法官就地开庭、当庭调解、快速结案,将司法服务送到当地群众家门口。
“我们案件数量不多,但每一起都关乎生态红线。”祁连山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艳琼说。截至目前,该办案点已审结各类案件11件,多为盗伐林木、非法狩猎等环境资源类案件。
“我们坚持预防为主,重在修复。”祁连山林区法院副院长陈海军表示,生态环境案件的司法审判,其终点不在于一纸判决,而是生态的有效止损和修复。
图为山丹马场上的马群。新华网(刘欣瑜摄)
司法助力林地生态重生
行走在祁连山下的黑河林场,绿意扑面,云杉、樟子松、祁连圆柏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里曾因无序采砂采石而遍地深坑。
图为6月27日拍摄的黑河林场。(张掖市甘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为黑河林场建成之前的场景。(资料照片)
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被通报后,张掖市下定决心关停企业、覆土造林、修建灌溉系统……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就此启动。
在这场整改行动中,司法力量也深度介入。2021年,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法院、公安、林草等部门及相关企业在黑河林场建立“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种基地”,通过签订代为履行协议、缴纳补植费用等方式,破解了违法行为人“无地补植”“管护缺位”等难题。
图为黑河林场内的“涉林案件公益诉讼补植补种基地”。新华网(刘欣瑜摄)
截至目前,该基地已补植苗木500余亩。甘州区人民检察院干警李文娟介绍,该基地受理张掖境内所有涉林生态案件的补种补植,是司法保护生态的重要窗口。
黑河林场场长蒲兴元介绍,目前林场已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栽植苗木超2000万株,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跃升至85%。透过无人机视角俯瞰,昔日斑驳的山体披绿,矿井边坡、堆渣处皆被草木覆盖。
如今,黑河林场还实现了“生态变现”,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走出了一条从传统林场到生态景区、从四季造林到碳汇生产的绿色转型之路。
法治绘就生态新画卷
张掖的生态蜕变,不仅书写在草木葱茏的大地上,更深深镌刻在制度创新中。
当地出台《关于建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56个部门环保责任清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在下大力气保护和修复生态的同时,当地碳汇项目建设也走在前列。2021年9月,张掖市35.1万亩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成功签发,实现碳汇收益450万元,黑河林场部分林地便在其中。张掖市成为甘肃首个林业碳汇开发成功的市(州)。
如今的黑河林场一隅。(受访者供图)
法治护绿,久久为功。如今的张掖,祁连山雪豹频现,黑河湿地候鸟成群,山丹马场草原如毯……这些动人景象,正是法治力量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