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红色星期五”每周一次的“民心之约”
来源:民乐县融媒体中心
2025年08月25日 09:20

分享到:

  “张大妈,您念叨的楼道灯,物业今早修好了,晚上回家亮堂着呢!”周五清晨,民乐县金山社区工作人员王梦璇的敲门声,给居民张桂兰带来了暖意。

  这扇被敲响的门背后,是民乐县“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日常。如今,每个周五的民乐县各社区,总有这样的场景在同步上演:小区广场上志愿者向过往群众耐心解释政策,独居老人家里有党员干部检修水电,网格员拿着笔记本记录着居民的“烦心事”……这场坚持多年的“红色之约”,早已成了民乐县基层治理中响当当的“心品牌”。

  从“点单”到“评单”:闭环服务解民忧

  “红色星期五”的生命力,藏在一套看得见的机制里。民乐县将10个社区划分为28个党支部,联合106个共驻共建单位,每周五组建“红色服务队”,围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转,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8类服务事项被细化成“清单”,等着群众“点单”。

  “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模式,让服务有了“加速度”。全县149个社区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属网格员,提前通过走访、线上征集摸清需求。南街社区第十二网格网格员王育林负责的片区有300户1161人,他的笔记本上明晰记着哪家的水管漏水、哪栋楼的垃圾清运不及时,他告诉记者,“网格就是我的‘责任田’,得让居民住得踏实。”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以来,民乐县通过“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收集群众诉求431件,办结420件,办结率超97%。金山社区居民邓富竖着大拇指说,“社区解决问题比快递还快,咱们住着也舒心!”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党群共筑一家亲

  “红色星期五”不只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更在悄悄改变着社区里的每个人。每周五的“圆桌会议”上,居民代表、商户、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商议小区物业怎么改、文化活动咋开展,这些事情都是大家说了算。

  文昌社区的“共享书屋”就是这么来的——居民提议用闲置空间建个书屋,党员和共驻共建单位带头捐书、刷墙,如今这里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快乐驿站”;东街社区的商户党员牵头搞起“诚信联盟”,20多家商铺挂上“明码标价、杜绝假货”的牌子,街坊邻居买得更放心;西街社区里,工作人员带着居民一起扫楼道、清杂物,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

  “看着社区一天天变样,谁能不动心?”东街社区居民胡永福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今,他成了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常客,“从搭把手到主动干,咱也是社区的‘当家人’。”

  从“小事”到“品牌”:凝聚合力暖民心

  “红色星期五”的触角,还在不断延伸。民乐县将这项活动与“三抓三促”“敲门看灯”等行动深度融合,把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对独居老人,党员干部每周上门看看“灯亮不亮、水通不通”;对双职工家庭,课后托管服务解了“带娃难”问题;对小区治理,“楼院整治”让老小区焕发新颜。

  “用社区‘微治理’撬动群众‘大幸福’。”南街社区党委书记张雪萍说,他们正以“红色星期五”为抓手,聚焦“一老一小”、平安创建等重点,让服务更对群众“胃口”。

  城市社区党工委书记谢兴鹏的话透着干劲,“要把‘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的机制用活,让每周一次的‘红色之约’,变成全年365天的民心守护。”

  从修好一盏楼道灯,到共建一个书屋;从解决一件“烦心事”,到凝聚各个层面干部群众的力量。民乐县“红色星期五”用最实在的行动证明:基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这每周一次的奔赴里,藏在党群同心的每一个瞬间里。这个扎根社区的“心品牌”,正书写着共建美好家园的新故事。(王鹏 喇勇)

  

  “张大妈,您念叨的楼道灯,物业今早修好了,晚上回家亮堂着呢!”周五清晨,民乐县金山社区工作人员王梦璇的敲门声,给居民张桂兰带来了暖意。

  这扇被敲响的门背后,是民乐县“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心贴心的日常。如今,每个周五的民乐县各社区,总有这样的场景在同步上演:小区广场上志愿者向过往群众耐心解释政策,独居老人家里有党员干部检修水电,网格员拿着笔记本记录着居民的“烦心事”……这场坚持多年的“红色之约”,早已成了民乐县基层治理中响当当的“心品牌”。

  从“点单”到“评单”:闭环服务解民忧

  “红色星期五”的生命力,藏在一套看得见的机制里。民乐县将10个社区划分为28个党支部,联合106个共驻共建单位,每周五组建“红色服务队”,围着群众的“急难愁盼”转,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8类服务事项被细化成“清单”,等着群众“点单”。

  “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模式,让服务有了“加速度”。全县149个社区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属网格员,提前通过走访、线上征集摸清需求。南街社区第十二网格网格员王育林负责的片区有300户1161人,他的笔记本上明晰记着哪家的水管漏水、哪栋楼的垃圾清运不及时,他告诉记者,“网格就是我的‘责任田’,得让居民住得踏实。”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以来,民乐县通过“红色星期五”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收集群众诉求431件,办结420件,办结率超97%。金山社区居民邓富竖着大拇指说,“社区解决问题比快递还快,咱们住着也舒心!”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党群共筑一家亲

  “红色星期五”不只是党员干部的“独角戏”,更在悄悄改变着社区里的每个人。每周五的“圆桌会议”上,居民代表、商户、志愿者围坐在一起,商议小区物业怎么改、文化活动咋开展,这些事情都是大家说了算。

  文昌社区的“共享书屋”就是这么来的——居民提议用闲置空间建个书屋,党员和共驻共建单位带头捐书、刷墙,如今这里成了孩子们放学后的“快乐驿站”;东街社区的商户党员牵头搞起“诚信联盟”,20多家商铺挂上“明码标价、杜绝假货”的牌子,街坊邻居买得更放心;西街社区里,工作人员带着居民一起扫楼道、清杂物,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洁净美”。

  “看着社区一天天变样,谁能不动心?”东街社区居民胡永福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今,他成了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常客,“从搭把手到主动干,咱也是社区的‘当家人’。”

  从“小事”到“品牌”:凝聚合力暖民心

  “红色星期五”的触角,还在不断延伸。民乐县将这项活动与“三抓三促”“敲门看灯”等行动深度融合,把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对独居老人,党员干部每周上门看看“灯亮不亮、水通不通”;对双职工家庭,课后托管服务解了“带娃难”问题;对小区治理,“楼院整治”让老小区焕发新颜。

  “用社区‘微治理’撬动群众‘大幸福’。”南街社区党委书记张雪萍说,他们正以“红色星期五”为抓手,聚焦“一老一小”、平安创建等重点,让服务更对群众“胃口”。

  城市社区党工委书记谢兴鹏的话透着干劲,“要把‘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的机制用活,让每周一次的‘红色之约’,变成全年365天的民心守护。”

  从修好一盏楼道灯,到共建一个书屋;从解决一件“烦心事”,到凝聚各个层面干部群众的力量。民乐县“红色星期五”用最实在的行动证明:基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这每周一次的奔赴里,藏在党群同心的每一个瞬间里。这个扎根社区的“心品牌”,正书写着共建美好家园的新故事。(王鹏 喇勇)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