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时评】笔墨亦刀枪:路易·艾黎的战时书写
来源:
2025年07月08日 16:52

分享到:

  1927年,正值中国北伐战争爆发,新旧势力激烈碰撞,这种“巨变中的社会”对新西兰青年路易·艾黎充满吸引力。初来中国的他不仅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同时也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这使艾黎亲身感受到中国的民族危机,他从“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从那时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他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中国人民的抗争,文字创作也是他重要的“武器”。

  以笔为刃:揭露真相,打破信息封锁

  路易·艾黎深入抗战前线与后方,用文字记录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他用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描写了大量的难民、孤儿和游击队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他主编的《工合通讯》成为战时重要的宣传阵地,既鼓舞士气,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了解中国抗战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外国作家,艾黎的文字更具国际公信力,他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的文章,深刻揭露了日军暴行,打破日本的信息封锁。他还通过《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向宋庆龄领导的抗日团体提供信息支持,帮助海外华侨和反法西斯力量了解中国真实情况。

  艾黎的著作《工合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了国际援华团体的同情,成功动员了国际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将《工合的故事》中的案例转化为实际援助项目:英国援华团通过工合国际委员会向延安输送10万件棉衣,美国红十字会则通过工合渠道向根据地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

  以文铸魂:传递希望,提振胜利的信念

  1935年,路易·艾黎和史沫特莱商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呼声》,这是中国第一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刊物。艾黎在每一期上都发表文章,如《岳飞——中国的爱国者》、《爱和平的我们必须斗争》等,阐述了他把保卫和平作为崇高理想以及同日本法西斯作斗争的最早看法。

  艾黎的诗歌与散文中也充满着人道主义关怀与战斗激情。例如,他在《黄河》一诗中写道:“黄河咆哮,如同人民不屈的怒吼”,将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结合,隐喻抗战的不可战胜。他的散文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详细描写了中国军民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与抗争,例如敌后根据地的生产自救、游击队的灵活战术,以及普通民众在轰炸中的顽强生活,这些真实场景的刻画,不仅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更传递着抗战必胜的信念。

  以字为盾:教育救国,守护民族精神

  艾黎在甘肃山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倡导“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他编写的教材和技术手册,不仅教授实用技能,还融入爱国思想,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支援抗战和战后重建。他通过书信和文章向海外募捐,其中艾黎的母亲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给学校,帮助学校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除此以外,还吸引了国际志愿者和资金支持中国教育,为抗战积蓄了长期力量。

  路易·艾黎曾在《自传》中写道“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的历史,它们的毁灭意味着文明的断裂。”他在战火中抢救和保护了大量中国的文物和古籍,并通过文字记录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他认为,守护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灵魂,这在抗战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路易·艾黎的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抗战”的实践。他的作品记录了战争的真实面貌,还传递着反侵略、反压迫的信念,并积极呼吁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他的作品既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鼓舞,也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他的行动证明,文字可以成为穿透战火、连接人心的强大武器。(金时评)

  1927年,正值中国北伐战争爆发,新旧势力激烈碰撞,这种“巨变中的社会”对新西兰青年路易·艾黎充满吸引力。初来中国的他不仅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苦难,同时也接触到了进步思想,这使艾黎亲身感受到中国的民族危机,他从“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从那时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他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中国人民的抗争,文字创作也是他重要的“武器”。

  以笔为刃:揭露真相,打破信息封锁

  路易·艾黎深入抗战前线与后方,用文字记录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他用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描写了大量的难民、孤儿和游击队的生存状态,充满了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他主编的《工合通讯》成为战时重要的宣传阵地,既鼓舞士气,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了解中国抗战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外国作家,艾黎的文字更具国际公信力,他在《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的文章,深刻揭露了日军暴行,打破日本的信息封锁。他还通过《保卫中国同盟通讯》向宋庆龄领导的抗日团体提供信息支持,帮助海外华侨和反法西斯力量了解中国真实情况。

  艾黎的著作《工合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民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了国际援华团体的同情,成功动员了国际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将《工合的故事》中的案例转化为实际援助项目:英国援华团通过工合国际委员会向延安输送10万件棉衣,美国红十字会则通过工合渠道向根据地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

  以文铸魂:传递希望,提振胜利的信念

  1935年,路易·艾黎和史沫特莱商议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呼声》,这是中国第一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刊物。艾黎在每一期上都发表文章,如《岳飞——中国的爱国者》、《爱和平的我们必须斗争》等,阐述了他把保卫和平作为崇高理想以及同日本法西斯作斗争的最早看法。

  艾黎的诗歌与散文中也充满着人道主义关怀与战斗激情。例如,他在《黄河》一诗中写道:“黄河咆哮,如同人民不屈的怒吼”,将自然景观与民族精神结合,隐喻抗战的不可战胜。他的散文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详细描写了中国军民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与抗争,例如敌后根据地的生产自救、游击队的灵活战术,以及普通民众在轰炸中的顽强生活,这些真实场景的刻画,不仅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更传递着抗战必胜的信念。

  以字为盾:教育救国,守护民族精神

  艾黎在甘肃山丹创办培黎工艺学校,倡导“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他编写的教材和技术手册,不仅教授实用技能,还融入爱国思想,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支援抗战和战后重建。他通过书信和文章向海外募捐,其中艾黎的母亲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给学校,帮助学校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除此以外,还吸引了国际志愿者和资金支持中国教育,为抗战积蓄了长期力量。

  路易·艾黎曾在《自传》中写道“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的历史,它们的毁灭意味着文明的断裂。”他在战火中抢救和保护了大量中国的文物和古籍,并通过文字记录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他认为,守护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的灵魂,这在抗战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

  路易·艾黎的文字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抗战”的实践。他的作品记录了战争的真实面貌,还传递着反侵略、反压迫的信念,并积极呼吁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他的作品既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鼓舞,也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他的行动证明,文字可以成为穿透战火、连接人心的强大武器。(金时评)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