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张掖时评】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浪潮中的文化灯塔
来源:
2025年05月22日 14:58

分享到:

  2025年全国两会再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进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储藏地,更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文化服务的创新者和社会教育的践行者。

  从藏书楼到文化客厅:图书馆的功能转型。传统观念中,图书馆往往被视为静态的"藏书楼",主要功能是图书借阅。然而,2025年两会提出的全民阅读新要求,促使公共图书馆必须向"文化客厅"转型。一些先行者已开始探索"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推出"阅享易栈"项目,在地铁站、商场设置智能借阅柜;杭州图书馆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让阅读服务突破时空限制。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现代图书馆正在从单一的借阅场所,转变为集阅读推广、文化交流、知识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精准服务:让每一本书找到它的读者。2025年两会特别强调阅读服务的"均等化"和"精准化",这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将服务延伸到社区、乡村;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为老年人开设大字阅读专区,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阅读设备,为新市民举办城市融入主题书展。国家图书馆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已达1.2亿人次,但要让服务更贴心,还需要在"最后一公里"下功夫,真正实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数字赋能:构建无边界阅读生态。在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必须拥抱技术变革。2025年两会提出要"加强数字阅读内容建设",各地图书馆正在积极探索:上海图书馆打造"元宇宙图书馆",读者可通过VR设备参观古籍特藏;广州图书馆推出"AI图书推荐员",根据读者喜好智能推送书单。但数字转型不能止步于形式创新,更要注重内容质量。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已收录10万册精品数字资源,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靠平台。未来,图书馆需要在信息洪流中当好"守门人",帮助读者培养数字时代的阅读素养。

  社会协同:构建全民阅读共同体。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2025年两会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阅读设施建设",这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苏州第二图书馆与美团合作推出"图书外卖"服务,读者可在线下单,2小时内收到想看的书;成都图书馆与咖啡馆、民宿共建"城市阅读美空间",让书香弥漫在城市每个角落。这些跨界合作证明,当图书馆打开大门,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就能释放出更大的文化能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2025年两会对全民阅读的部署,既是对图书馆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我们期待,在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的合力下,公共图书馆能真正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课堂、心灵栖息的港湾,让书香中国的梦想照进现实。当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当阅读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我们离文化强国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

  (甘州区图书馆图文平)

  2025年全国两会再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之一,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时代使命。在建设书香社会的进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储藏地,更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文化服务的创新者和社会教育的践行者。

  从藏书楼到文化客厅:图书馆的功能转型。传统观念中,图书馆往往被视为静态的"藏书楼",主要功能是图书借阅。然而,2025年两会提出的全民阅读新要求,促使公共图书馆必须向"文化客厅"转型。一些先行者已开始探索"图书馆+"模式:深圳图书馆推出"阅享易栈"项目,在地铁站、商场设置智能借阅柜;杭州图书馆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让阅读服务突破时空限制。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现代图书馆正在从单一的借阅场所,转变为集阅读推广、文化交流、知识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精准服务:让每一本书找到它的读者。2025年两会特别强调阅读服务的"均等化"和"精准化",这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通过总分馆制建设,将服务延伸到社区、乡村;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为老年人开设大字阅读专区,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阅读设备,为新市民举办城市融入主题书展。国家图书馆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已达1.2亿人次,但要让服务更贴心,还需要在"最后一公里"下功夫,真正实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

  数字赋能:构建无边界阅读生态。在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必须拥抱技术变革。2025年两会提出要"加强数字阅读内容建设",各地图书馆正在积极探索:上海图书馆打造"元宇宙图书馆",读者可通过VR设备参观古籍特藏;广州图书馆推出"AI图书推荐员",根据读者喜好智能推送书单。但数字转型不能止步于形式创新,更要注重内容质量。国家图书馆牵头建设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已收录10万册精品数字资源,为深度阅读提供了可靠平台。未来,图书馆需要在信息洪流中当好"守门人",帮助读者培养数字时代的阅读素养。

  社会协同:构建全民阅读共同体。全民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2025年两会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阅读设施建设",这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苏州第二图书馆与美团合作推出"图书外卖"服务,读者可在线下单,2小时内收到想看的书;成都图书馆与咖啡馆、民宿共建"城市阅读美空间",让书香弥漫在城市每个角落。这些跨界合作证明,当图书馆打开大门,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就能释放出更大的文化能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共图书馆肩负着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使命。2025年两会对全民阅读的部署,既是对图书馆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我们期待,在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的合力下,公共图书馆能真正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课堂、心灵栖息的港湾,让书香中国的梦想照进现实。当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当阅读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我们离文化强国的目标也就越来越近。

  (甘州区图书馆图文平)

编辑:杨洋
最新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