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邂逅迷人的“东方微笑”
恍若步入一场跨越千年的梦境
当四川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惊艳世界
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大地
正以万千姿态向未来敞开怀抱
长城如巨龙盘踞山脊
斑驳砖石镌刻着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铮铮铁骨
甘肃嘉峪关关城矗立在
静寂辽阔的戈壁沙漠上
六百年的夯土城墙
仍回响着丝路驼铃与边塞诗篇
江西滕王阁的飞檐
依旧挽着赣江的落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吟咏
在数字化长卷中焕发新生
……
每一处地标
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更是时代传承的鲜活见证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至大漠戈壁的嘉峪关,横跨中国北方15个省区市,全长超2.1万公里,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奇迹。今日长城,既是历史丰碑,更是文化纽带。它以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三个景区组成。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经典的国家防线,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长城形态的百科全书。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中外巨防”“河西锁钥”“丝路咽喉”。
丽江古城,纳西语称“巩本芝”,意为有仓库有集市的村寨,源于茶马互市的兴旺。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古城紧紧环抱。1986年,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是“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
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这是藏语音译,意为“石匣子”。从高处俯瞰,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一座天造地设的石头城堡。在这里,石林、峭峰、绝壁浑然天成,森林、草原、湖泊相得益彰;田园、村寨、牧场错落有致;农业、林业、牧业相辅相成。白天,这里有绿色帷幕覆盖的高山群峰,夜晚,则是蓝色水彩写意的日月星辰。扎尕那,这座古老的村寨,正在散发新的活力。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均有规模建筑,明永乐年间进行12年的大规模营建,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形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含遗产点49处。2006年5月,武当山建筑群被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古建筑及建筑遗址66处。全山现存各类珍贵文物7149件。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它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李白有诗云“世传崆峒勇”,杜甫有诗云“崆峒足凯歌”。崆峒山峰峦雄峙、林海浩瀚、亭台楼阁,曾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如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王阁,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紧邻赣江东岸与抚河故道交汇处,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豫章古文明的重要象征。滕王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齐名。滕王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梦想。
黄河楼,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沿岸,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黄河楼是传承和记录兰州文化的精神产物,展现了甘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建成后的黄河楼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游乐、饮食、民俗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了弘扬黄河文化标志性建筑和黄河景观地标。
世纪大桥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地处海口市西北、海甸河入海口,南起龙华区滨海立交桥,上跨海甸河入海口,北至美兰区上跨碧海大道后,止于海甸五西路,南接滨海大道、龙昆北路,北沿世纪大道接万兴路,世纪大桥建成后成为连接海口市中心区与位于市区东北面的海甸岛的主干道,同时该桥功能齐全、造型新颖,成为海口一个重要的旅游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
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它建于20世纪初,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改称“中山桥”,也被称为“黄河第一桥”。近年来,兰州市对中山桥及黄河两岸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和美化,大桥两侧建起了大片绿地、公园、休闲步道和商业街区。中山桥已成为兰州的一处地标建筑和网红打卡点,每天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感受“黄河第一桥”的魅力、触摸兰州的历史脉搏。
新疆天山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峰下的一个高山湖泊。传说天池是西王母的瑶池,是她在人间沐浴的地方。天山天池的四季之美,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个季节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春天的天池,冰雪初融,湖水清澈见底,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夏季的天池,湖滨云杉环绕,碧水似镜,雪峰辉映,非常壮观,是著名避暑和观光胜地。秋天的天池,色彩斑斓,宛如一幅油画。冬季的天池,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甘肃文县天池,又名“洋汤天池”,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以北约1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天池。其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与修缮,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云冈石窟依山开凿,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5万余尊,以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题材闻名于世。石窟中的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千年石窟的独特魅力。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麦积山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雕塑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人间温度。第133窟的小沙弥眯着双眼,嘴角上扬,天真烂漫“微微一笑”,触动无数游客的心。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起帕米尔高原,纵贯青海全境,延伸至四川,全长2500千米,平均海拔在5500米以上。在青海境内,昆仑山由三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它们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的界山,也是青海省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祁连山位于甘肃和青海境内,是两省的界山。古时匈奴称“天”为祁连,从河西走廊南望,陡峭高大的祁连山直插云霄。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北边是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边有柴达木干旱盆地,西边是库姆塔格沙漠,东边有黄土高原。在祁连山的庇护下,河西走廊形成一个个绿洲城市,并产生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的鸭子河南岸,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4500年至2900年。遗址核心区域的三星堆古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已发现城墙、祭祀区、宫殿区等重要遗迹。从1927年三星堆发现玉石器开始,到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被发现“一醒惊天下”,再到2019年以来新发现三至八号祭祀坑,在国内外再次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7月,博物馆新馆正式落成开放,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为题,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展陈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系统展示三星堆考古研究成果,彰显三星堆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包容性与创新性,通过对古蜀人精神世界及其文化源流的解读,表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与精神根脉。
马家窑文化作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约5000至4000年,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彩陶烧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不仅是外彩,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器型十分丰富,包括罐、盆、钵、壶、瓶等多种样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华丽典雅,图案生动多变,展现了远古先民灵动多彩的生活图景。常见的纹饰有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神人纹、锯齿纹、几何纹等。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圣象天门位于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境内,坐落于美丽的纳木错湖畔。它由一座形似大象汲水的小山的凸起岩石组成,这座小山高500余米,犹如一头巨象在湖边喝水,这便是“圣象”。而在石象的身体与象鼻之间,有一个经过风蚀、水蚀而形成的空洞,形似一个巨大的门,这便是“天门”。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精雕细琢,打造出这一艺术杰作。从远处望去,圣象天门与念青唐古拉山隔着湛蓝的湖水相望,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吹沙不落,“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此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月泉晓澈”,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
从甘肃麦积山石窟到云南丽江古城
从甘肃中山桥到江西滕王阁
……
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处地标
都是民族精神的图腾
这些跳动着文化脉搏的地标
恰似一组组解码文化自信的密钥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
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传承
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止画面”
而是每个中国人
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
用心灵共鸣的动态长卷
这个春天
让我们以地标为墨
以热爱为笔
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
在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邂逅迷人的“东方微笑”
恍若步入一场跨越千年的梦境
当四川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惊艳世界
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华大地
正以万千姿态向未来敞开怀抱
长城如巨龙盘踞山脊
斑驳砖石镌刻着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铮铮铁骨
甘肃嘉峪关关城矗立在
静寂辽阔的戈壁沙漠上
六百年的夯土城墙
仍回响着丝路驼铃与边塞诗篇
江西滕王阁的飞檐
依旧挽着赣江的落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吟咏
在数字化长卷中焕发新生
……
每一处地标
都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更是时代传承的鲜活见证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东起渤海之滨的山海关,西至大漠戈壁的嘉峪关,横跨中国北方15个省区市,全长超2.1万公里,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奇迹。今日长城,既是历史丰碑,更是文化纽带。它以其跨越时空的魅力,持续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嘉峪关关城文物景区,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三个景区组成。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世界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最经典的国家防线,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长城形态的百科全书。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中外巨防”“河西锁钥”“丝路咽喉”。
丽江古城,纳西语称“巩本芝”,意为有仓库有集市的村寨,源于茶马互市的兴旺。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古城紧紧环抱。1986年,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古城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是“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
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扎尕那”,这是藏语音译,意为“石匣子”。从高处俯瞰,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一座天造地设的石头城堡。在这里,石林、峭峰、绝壁浑然天成,森林、草原、湖泊相得益彰;田园、村寨、牧场错落有致;农业、林业、牧业相辅相成。白天,这里有绿色帷幕覆盖的高山群峰,夜晚,则是蓝色水彩写意的日月星辰。扎尕那,这座古老的村寨,正在散发新的活力。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元均有规模建筑,明永乐年间进行12年的大规模营建,嘉靖年间又增修扩建,形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的古建筑群体系。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含遗产点49处。2006年5月,武当山建筑群被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古建筑及建筑遗址66处。全山现存各类珍贵文物7149件。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它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李白有诗云“世传崆峒勇”,杜甫有诗云“崆峒足凯歌”。崆峒山峰峦雄峙、林海浩瀚、亭台楼阁,曾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如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王阁,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沿江路,紧邻赣江东岸与抚河故道交汇处,是南昌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豫章古文明的重要象征。滕王阁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齐名。滕王阁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与梦想。
黄河楼,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黄河沿岸,是兰州市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黄河楼是传承和记录兰州文化的精神产物,展现了甘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建成后的黄河楼集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游乐、饮食、民俗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了弘扬黄河文化标志性建筑和黄河景观地标。
世纪大桥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地处海口市西北、海甸河入海口,南起龙华区滨海立交桥,上跨海甸河入海口,北至美兰区上跨碧海大道后,止于海甸五西路,南接滨海大道、龙昆北路,北沿世纪大道接万兴路,世纪大桥建成后成为连接海口市中心区与位于市区东北面的海甸岛的主干道,同时该桥功能齐全、造型新颖,成为海口一个重要的旅游景观和城市标志性建筑。
中山桥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它建于20世纪初,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28年改称“中山桥”,也被称为“黄河第一桥”。近年来,兰州市对中山桥及黄河两岸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和美化,大桥两侧建起了大片绿地、公园、休闲步道和商业街区。中山桥已成为兰州的一处地标建筑和网红打卡点,每天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拍照打卡,感受“黄河第一桥”的魅力、触摸兰州的历史脉搏。
新疆天山天池,位于新疆阜康市境内,是天山山脉东段博格达峰下的一个高山湖泊。传说天池是西王母的瑶池,是她在人间沐浴的地方。天山天池的四季之美,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个季节都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春天的天池,冰雪初融,湖水清澈见底,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夏季的天池,湖滨云杉环绕,碧水似镜,雪峰辉映,非常壮观,是著名避暑和观光胜地。秋天的天池,色彩斑斓,宛如一幅油画。冬季的天池,银装素裹,宛如仙境。
甘肃文县天池,又名“洋汤天池”,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以北约1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天池。其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与修缮,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云冈石窟依山开凿,气势雄浑,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5万余尊,以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题材闻名于世。石窟中的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云冈石窟于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千年石窟的独特魅力。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天水市,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麦积山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雕塑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人间温度。第133窟的小沙弥眯着双眼,嘴角上扬,天真烂漫“微微一笑”,触动无数游客的心。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西起帕米尔高原,纵贯青海全境,延伸至四川,全长2500千米,平均海拔在5500米以上。在青海境内,昆仑山由三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它们呈西北-东南走向,是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的界山,也是青海省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祁连山位于甘肃和青海境内,是两省的界山。古时匈奴称“天”为祁连,从河西走廊南望,陡峭高大的祁连山直插云霄。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北边是北山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南边有柴达木干旱盆地,西边是库姆塔格沙漠,东边有黄土高原。在祁连山的庇护下,河西走廊形成一个个绿洲城市,并产生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的鸭子河南岸,面积约12平方公里,年代距今4500年至2900年。遗址核心区域的三星堆古城址面积约3.6平方公里,已发现城墙、祭祀区、宫殿区等重要遗迹。从1927年三星堆发现玉石器开始,到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被发现“一醒惊天下”,再到2019年以来新发现三至八号祭祀坑,在国内外再次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7月,博物馆新馆正式落成开放,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基本陈列以“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为题,分设“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共展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1500余件(套)。展陈通过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系统展示三星堆考古研究成果,彰显三星堆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包容性与创新性,通过对古蜀人精神世界及其文化源流的解读,表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与精神根脉。
马家窑文化作为黄河上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约5000至4000年,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彩陶烧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比例是最高的,不仅是外彩,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器型十分丰富,包括罐、盆、钵、壶、瓶等多种样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饰华丽典雅,图案生动多变,展现了远古先民灵动多彩的生活图景。常见的纹饰有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神人纹、锯齿纹、几何纹等。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圣象天门位于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境内,坐落于美丽的纳木错湖畔。它由一座形似大象汲水的小山的凸起岩石组成,这座小山高500余米,犹如一头巨象在湖边喝水,这便是“圣象”。而在石象的身体与象鼻之间,有一个经过风蚀、水蚀而形成的空洞,形似一个巨大的门,这便是“天门”。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精雕细琢,打造出这一艺术杰作。从远处望去,圣象天门与念青唐古拉山隔着湛蓝的湖水相望,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吹沙不落,“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此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被称为“月泉晓澈”,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
从甘肃麦积山石窟到云南丽江古城
从甘肃中山桥到江西滕王阁
……
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处地标
都是民族精神的图腾
这些跳动着文化脉搏的地标
恰似一组组解码文化自信的密钥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
更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传承
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止画面”
而是每个中国人
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
用心灵共鸣的动态长卷
这个春天
让我们以地标为墨
以热爱为笔
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