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山丹讯 秋日午后,走进清泉镇清泉村,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宛若丝带,整洁静谧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的街巷如同脉络连接着一个个温馨的家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清泉镇学用“千万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
荒山披“绿衣”
清泉村用好“金钥匙”,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目标,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实现了山水美如卷,一半山乡一半城。
植树造林,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细数过去十年,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累计筹工筹劳1.2万人次,先后栽植杏树、梨树、西梅树等生态林3000亩,实现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昔日的荒山披上一层“绿衣”变为如今初具规模的生态果林,每每谈起这片果林,清泉村民无一不骄傲自豪。
清泉村生态经济林前后对比图
“每年春天都能看到植树的身影,我们几家人的院子里也都种植了绿化树和花果树,农闲时我们这些老百姓在街巷里、后山里散步、跳舞,跟去县城里的公园没啥两样。”村民梁秀芳说。与此同时,清泉村紧抓国家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契机,新建高标准民宿9院,在全村449户农户庭院风貌改造的基础上,每户农户后院新建200㎡小花园1处,新建2000㎡文化广场1处、停车场5处,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亮化。
高山嵌“碧玉”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清泉村立足镇域实际,积极响应群众期盼,一大批“民之所盼”项目顺势而生。
近年来,清泉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0万元,建设2万m³蓄水池1座,配套4公里输水管网、泵房及滴灌带等基础设施,进一步解决了生态经济林用水问题。该项目被列为202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实施后,当年生态林苗木成活率和挂果率大幅提升。
清泉村生态经济林高位蓄水池
此外,清泉村集中流转土地600余亩,引进甘肃泽源种植公司建设温室大棚86座,推广种植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的芦笋、高原夏菜等优良品种;实施蔬菜冷链仓储项目,解决蔬菜储藏难题,既为本地邻客佳选等供应新鲜蔬菜,又打通了与外地客商之间的联络;探索种植兼具生态观光功能与药用价值的甜叶菊1000亩;改良村集体盐碱空地300亩,多渠道整合资金3600万元,打造清泉生态乐园。
青山藏“金穗”
如何进一步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问题?清泉村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探索出一条走得通、走得远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在现有基础之上,清泉村托大佛寺旅游景区,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荒山变果林、空地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把农村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2024年壮大村集体经济达50万元以上,吸纳3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
今夏,“避暑经济”一夜火爆,游客纷至沓来,历史古迹大佛寺、果林亲子采摘、户外露营烧烤、拍照打卡……清泉村一夜间成为了游客避暑纳凉、体验清凉之游的“顶流”,体验人次15万之多。“这里的丛林穿越、儿童乐园、射箭让我们一家人耳目一新,大人孩子都能玩,感觉非常棒。”游客梁女士说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清泉镇巧妙地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相融合,不仅美化了乡村面貌,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
群山扬“和声”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清泉村逐步从“物的新农村”转向“人的新农村”,深入推进创新基层治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一幅和美画卷。
午后阳光洒满清泉村村委会,院内干部群众正在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商讨村内大小事,这是当地村民习以为常的事。清泉村持续推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全面融合,建立“百事服务团、道德评审团、百姓参政团”,累计开展服务活动550场次,帮办实事好事136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6件,参议集体经济发展等事项38项。
院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承载着当地村民共同记忆的精神家园,使广大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清泉村按照“六有”标准,成立志愿服务队,设有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普活动室、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等众多功能室。近年来,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文明礼仪等多形式主题活动20余次,评选最美家庭50户、五星文明户88户,好媳妇好婆婆6对。(程煜洲)
中国张掖网山丹讯 秋日午后,走进清泉镇清泉村,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宛若丝带,整洁静谧的民居错落有致,干净的街巷如同脉络连接着一个个温馨的家园,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清泉镇学用“千万工程”带来的喜人变化。
荒山披“绿衣”
清泉村用好“金钥匙”,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目标,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实现了山水美如卷,一半山乡一半城。
植树造林,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细数过去十年,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累计筹工筹劳1.2万人次,先后栽植杏树、梨树、西梅树等生态林3000亩,实现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有效衔接,昔日的荒山披上一层“绿衣”变为如今初具规模的生态果林,每每谈起这片果林,清泉村民无一不骄傲自豪。
清泉村生态经济林前后对比图
“每年春天都能看到植树的身影,我们几家人的院子里也都种植了绿化树和花果树,农闲时我们这些老百姓在街巷里、后山里散步、跳舞,跟去县城里的公园没啥两样。”村民梁秀芳说。与此同时,清泉村紧抓国家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契机,新建高标准民宿9院,在全村449户农户庭院风貌改造的基础上,每户农户后院新建200㎡小花园1处,新建2000㎡文化广场1处、停车场5处,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美化、亮化。
高山嵌“碧玉”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清泉村立足镇域实际,积极响应群众期盼,一大批“民之所盼”项目顺势而生。
近年来,清泉村千方百计筹措资金100万元,建设2万m³蓄水池1座,配套4公里输水管网、泵房及滴灌带等基础设施,进一步解决了生态经济林用水问题。该项目被列为202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实施后,当年生态林苗木成活率和挂果率大幅提升。
清泉村生态经济林高位蓄水池
此外,清泉村集中流转土地600余亩,引进甘肃泽源种植公司建设温室大棚86座,推广种植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的芦笋、高原夏菜等优良品种;实施蔬菜冷链仓储项目,解决蔬菜储藏难题,既为本地邻客佳选等供应新鲜蔬菜,又打通了与外地客商之间的联络;探索种植兼具生态观光功能与药用价值的甜叶菊1000亩;改良村集体盐碱空地300亩,多渠道整合资金3600万元,打造清泉生态乐园。
青山藏“金穗”
如何进一步解决村集体经济增收问题?清泉村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探索出一条走得通、走得远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
在现有基础之上,清泉村托大佛寺旅游景区,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荒山变果林、空地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把农村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2024年壮大村集体经济达50万元以上,吸纳3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
今夏,“避暑经济”一夜火爆,游客纷至沓来,历史古迹大佛寺、果林亲子采摘、户外露营烧烤、拍照打卡……清泉村一夜间成为了游客避暑纳凉、体验清凉之游的“顶流”,体验人次15万之多。“这里的丛林穿越、儿童乐园、射箭让我们一家人耳目一新,大人孩子都能玩,感觉非常棒。”游客梁女士说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清泉镇巧妙地将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相融合,不仅美化了乡村面貌,更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
群山扬“和声”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发展,清泉村逐步从“物的新农村”转向“人的新农村”,深入推进创新基层治理、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一幅和美画卷。
午后阳光洒满清泉村村委会,院内干部群众正在共同化解矛盾纠纷、商讨村内大小事,这是当地村民习以为常的事。清泉村持续推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全面融合,建立“百事服务团、道德评审团、百姓参政团”,累计开展服务活动550场次,帮办实事好事136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6件,参议集体经济发展等事项38项。
院内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承载着当地村民共同记忆的精神家园,使广大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清泉村按照“六有”标准,成立志愿服务队,设有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科普活动室、文化活动室、道德讲堂等众多功能室。近年来,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律、讲文明礼仪等多形式主题活动20余次,评选最美家庭50户、五星文明户88户,好媳妇好婆婆6对。(程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