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鲁忠周:以泥塑作品再现生活本真,以赤诚情怀传承民间工艺 来源:张掖市广播电视台    2020年10月31日 09:46

  编者语: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蕴含着一个地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张掖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服务引领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增加值稳步增长,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为进一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近期开展全市文化产业典型集中宣传报道,以期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美术类作品中,泥塑是比较少见的一种艺术类型;但泥塑传承人鲁忠周却把泥塑艺术视作生命的一部分,数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这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鲁忠周,甘肃临泽人,出生于1955年,自幼喜好文学、绘画,自1978年开始专攻泥塑;现为河西泥塑馆馆长,正高级雕塑师,甘肃省百强优秀人才,第二届“金张掖能工巧匠”称号获得者。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正在上小学的鲁忠周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从最基础的绘画知识学起,进行了大量的写生练习。1976年, 20岁出头的鲁忠周辗转来到新疆阿勒泰地区谋生,在艰苦的日子里,鲁忠周除了继续坚持绘画外,还花费大量时间阅读文学著作。广泛的阅读不仅使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他的绘画乃至后来的泥塑作品创作,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1986年,鲁忠周回到了家乡临泽县蓼泉镇。无论走到哪里,他对泥塑艺术的眷恋和钟情从来未曾舍弃。也正是从那时起,鲁忠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泥塑创作。一件具有艺术美感的泥塑作品创作过程并不简单。材料的选取是泥塑创作的第一步,主要由泥土、棉花、糯米浆、蜂蜜、涂料等组成。而作为主要材料的泥土,鲁忠周在多年的实践中反复筛选,最后选定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具有多种矿物质成分的沙砾土壤作为首选,其成型的作品牢固结实,不易断裂,便于长久保存。创作的第二步就是作品的创意构思,所谓“胸有成竹”,作者将表现的对象事先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造型,然后用先前准备好的材料按照一定比例进行融合配置,此时创作者往往借助稍纵即逝的灵感,手脑并用,一气呵成。

  1997年,鲁忠周的泥塑艺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他为母校------临泽县蓼泉镇双泉小学创作了主题为“奔向未来”的大型雕塑作品,作品面世后,赢得了各界广泛好评。学校一次性奖励他3000元作为酬谢,这不仅是他进行泥塑创作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收入,也是他将泥塑艺术推向市场迈出的第一步。

  从1997年第一件作品的正式公开面世为起点,鲁忠周的泥塑创作渐入佳境,表现对象和创作题材也在不断拓展。为了解决雕塑艺术理论修养相对缺乏的问题,鲁忠周先后到西安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进修培训。持之以恒的不断提升、探索、钻研,使得鲁忠周的艺术造诣日益深厚。2008年,鲁忠周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右旗博物馆的邀请,为该馆创作了反映蒙古族民俗风情的系列群雕“那达慕”,这组作品,至今摆放在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成为该馆珍贵的艺术佳作。

  2013年,鲁忠周创作了反映上世纪50年代兴建酒泉航天城“大搬迁”的系列雕塑作品,这组作品形象生动,感情饱满,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2020年4月,央视科教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对鲁忠周的“大搬迁”泥塑作品作了专门介绍。红色文化传承也是鲁忠周非常关注的内容,这几年他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创作了一批红西路军烈士雕像,用于各地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鲁忠周的泥塑技艺日益精进,作品也获得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由他主导的“河西鲁氏泥塑”作品被列入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9年8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鲁忠周被河西学院、复旦大学等18所高校联盟智库聘为“一带一路”民俗学专家;2020年,又被张掖市委市政府授予“首届张掖市百名优秀人才”荣誉称号。

 

 

编辑: 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