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放空心灵的河西之旅——张掖之自然天成 来源:跨界行走    2018年10月16日 10:50

  出离武威西行24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中心地带的张掖。张掖是河西走廊的一个重要的军事门户,说它重要仅从汉武帝给它的命名就可见一斑——“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臂腋是人体离心脏最近的部位,其军事重要性一窥便知。随着河西地区的稳定,对西域各国贸易的发展,张掖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张掖也是河西四郡之一,是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

  著名的“国际友人”马可.波罗曾醉心于张掖,在此流连忘返长达一年之久。发源于祁连山脉的黑河流经这里,灌溉了这里肥沃的土地,在茫茫的戈壁中冲击出大面积的绿洲。所以,张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有诗为证“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张掖在元朝的时候有一度被叫做甘州)。

  一部名为《三枪拍案惊奇》的电影把张掖的七彩丹霞给炒红了,咱们先不论这电影的水平的高低,但就它的投入和炒作也把张掖的旅游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以为张掖人民都偷着乐呢。你看看那栋为拍摄电影搭建在山脚的正宗徽派建筑——“麻子面馆”,据说每一砖一瓦都是张大导耗巨资专门从南方空运过来的。这是在连绵数百里色彩绚烂的自然天成的山体中唯一留下的人工痕迹,也算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灰”色吧。整个景区有4个观景台,每个观景台上都有人工附会出来的景观名称,什么“藏龙卧虎”“众僧拜佛”“布达拉宫”,我对这些并不喜爱。我更喜欢登高临远,极目远眺,自主发挥想象力,尽情把这举世无双的五彩斑斓印在脑海里。只有身临其境游览过“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地质公园的人才能够真切感受到“鬼斧神工”这几个字的含义,不禁感叹大自然手中的那只画笔的神奇。

▲ “麻子面馆”

▲我觉得远处的山巅更像是《冰与火之歌》中的城堡,《冰火》迷们懂得

  自然的造化为人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人类活动留下的印记更值得我们玩味。作为古代河西地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张掖给我们留下的可以追寻的古人的足迹自然不会少。

  向南行进65公里来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那里有一座山——马蹄山,这里山上常年白雪皑皑,山下四季流水潺潺,最适宜潜心静修,研习学问。在五胡乱华,东晋偏安,北方战乱的年代,一位来自敦煌的儒家名仕郭瑀来到马蹄山下,松林薤谷,在这里开窟讲学;传习由于中原战乱而流失的儒家经典,声名远传。郭瑀和他的弟子们没有想到,他们开凿的洞窟成为了日后著名的马蹄寺佛教造像之圣地,见证了儒家和佛教两种伟大文化的交融。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个小石窟群。每个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两窟,共有七十多窟。马蹄寺石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千佛洞有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庞大,且石窟里造像、壁画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服饰、发型千变万化,无一雷同。

  有一组石窟以“三十三天”命名,其含义源于佛教的“三十三天”。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四方四座山峰各有八天,居住着八位天神,也就是——四八三十二天,它们与中央的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这便是佛教里所修行的一种境界。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古人凭借大胆的想象力,仿照天上的三十三天在马蹄寺开凿了人间的三十三天,把天上、人间联系起来,其含意是一个人只要积德行善,一辈子做好事,就可以从人间的三十三天到达天上的三十三天,与诸神坐而论道。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是不错的教化。而现实中当我们走进三十三天石窟,沿着其或明或暗、幽暗曲折的栈道向顶端攀爬时,似乎就能体会到这攀登的过程中也是一种越过重重险阻的修行。

  登临窟顶,耳边回响着清风入穴“沙沙”的低吟声,极目远眺,远处雪峰峥峥,山下村落,白塔,经幡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十三天石窟”是绿度母的道场,最顶端的石窟供奉的自然是绿度母菩萨像。据说这尊佛像腹中封存着一尊由悬崖上孔雀石天然形成的绿度母像,而这尊孔雀石菩萨像是高僧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上请回来的。所以,西藏、青海等地藏族教徒称马蹄寺为菩萨自然出现的地方,若一生没来马蹄寺朝拜,会感到终身遗憾。

  走出马蹄寺,回首仰望那些留在悬崖峭壁上的点点洞窟,不禁感叹,日月穿梭,斗转星移,当年开凿洞窟的学子和僧侣们已成过往,但是他们研习学问、潜心修行的洞窟依然如故。

 

 

编辑: 张玉茹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