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掖网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新浪微博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张掖网 >> 印象 >> 文旅 史话张掖——历史上的张掖民间音乐 来源:张掖档案    2018年02月13日 09:04

  张掖的民间音乐,主要是甘州曲子、宗教音乐和戏曲音乐。

  张掖处在丝绸之路的要冲,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张掖留下了很深的轨迹。早在西汉时,匈奴占据河西,匈奴人有胡笳和鞞鼓,这是河西最早的乐器。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凉吕光将龟兹乐带回河西,北凉王沮渠蒙逊吸收龟兹、胡羌音乐,创造《秦汉伎》乐舞。北魏太武帝灭北凉后,改《秦汉伎》为《西凉乐》。这些乐曲经过再创造,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西凉州曲、八声甘州等,后传到中原,对中国的音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皆以西部音乐为主。其时《西凉乐》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凉州”、“甘州”、“伊州”等部大曲,“甘州”大曲的名目下又有多种小曲,如“甘州漫”、“甘州破”、“甘州子”、“甘州遍”、“八声甘州”等曲牌。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向宫廷进献的《波罗门曲》,即选自张掖佛教音乐《西凉州呗》,此曲被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后,风靡于长安宫廷内外,成为唐代乐舞艺术的代表作。河西节度使盖嘉运向唐玄宗进献的《甘州》边塞曲,由曲教坊制成大曲,演出时各种角色共达153人,足见规模之大。诗人元稹有《琵琶诗》,特意描写边塞曲《甘州》演出的情景:“学语胡儿撼玉铃,甘州破里最星星。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功夫夜夜听。”唐诗人岑参游河西时,也在诗中盛赞甘州歌舞天下无双。

  唐《教坊记》所列杂曲中,有《甘州子》与《北庭子》。有关这两支舞曲,我国学者发现在日本典籍中有记载,而且都与甘州有关。《甘州子》传入日本后称《甘州乐》,为小曲,四人舞。日本《古事类苑·唐乐》载甘州乐所咏诗云:“燕路霸山远,胡光易水寒。茫茫风藻动,冷冷阳子闲。残花卢江白,老花菊岸丹。竹惊暖露冷,落桑寒飚阑。”《北庭子》传入日本后为中曲,四人舞。据日本典籍记载,《北庭子》又名《西凉州》,与《轮台》、《甘州》皆为西凉风俗,唐代婚礼时演奏。《轮台》源自燕支山(焉支山)一带民歌。唐代传入日本的歌曲还有《早甘州》,其曲谱至今珍藏于日本皇宫。

  我国是音乐的国度,到了明代,都御史罗明在甘州的最高学府设置乐器,教习乐舞,将甘州的传统艺术接续起来。明代的甘州,无论是官府或民间,在佛寺或戏曲中,音乐无处不在。

  民间的小曲、小唱也是一种音乐。张掖民间流行的曲子有《莲花落》、《哭五更》、《苦柳青》、《甜柳青》、《山坡羊》、《大红袍》、《沙帽翅》、《满天星》、《菠菜根》、《茉莉花》等40余曲。

  宗教音乐主要是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张掖的佛教音乐起源于《西凉州呗》。大佛寺所藏明英宗钦赐的佛经中有一部永乐十五年刻本《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目录》,收藏南北佛曲344首。在佛曲目录中有非汉语标音的15首,其中有蒙古语的“纳不尔赛罕”(即“秋光好”)、“也不罢”(即“去也”),反映了古曲的腔调是融合了多民族的营养蕴育而成。现在吹奏的佛教曲牌有《钦天阁》、《马道陵》、《五更辞》、《小桃红》、《西番赞》、《将军令》、《得胜令》、《醉太平》、《海水湖》等四五十曲。

  道教音乐主要见于民间丧葬、祭祀、打醮等活动中,道士所打击的法器和吹奏的乐器均自成体系。清末,道教打击乐器逐渐与佛教音乐及民间音乐相融合。道教音乐一直延续至今,民间丧葬依然离不开道家的打击和吹奏乐。

  戏曲音乐主要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秦腔音乐和眉户音乐。

 

 

编辑: 邓瑞

最新相关新闻

张掖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